乡村搓火绳

乡村搓火绳

原标题:乡村搓火绳

《诗经·召南》第二篇《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蘩即指蒿草,蒿草的学名叫“茵陈”,是一种中草药,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名因陈、茵陈或茵陈蒿。

“火绳”又称“火要子”“火腰子”,是利用蒿草搓成麻花状,晒干而成的夏季点燃用于驱蚊虫的一种“神器”,和普通的绳子一样,多见于北方农村。

搓火绳也算是个技术活,关键在于一个“搓”字,同样是两股绞在一起,却与真正的搓绳工艺不同,这是个比较费时且单调无趣的活,得有很大耐心才行。手掌被蒿草染得焦绿焦绿的,手皮薄的人甚至会血迹斑斑。先备蒿草,天气晴朗之时,到公路旁、田地、山坡、河边等地方,割来几捆蒿草,放在院子里晒蔫软,这样搓火绳时能省不少力气。注意割时要选上部叶密秆细的一段,因为这一段既柔软顺手,拧出的火绳匀称光滑,又烟多味浓,驱蚊效果最好。

搓的时候,拿来长条凳,左脚踩在凳子上,右脚叉开站在地上。把七八根蒿草放在一起,双手搓成一股,接着从中间折回,分成两股,每股三四根,弯下腰,起头搓绳。一会儿,蒿草火绳就搓成了一骨碌,边搓边往后挪动左脚踩着的部分。等八根左右的蒿草搓到头,再往里面絮着新的蒿草,直到搓成所需要的长度,最后封扎,一根擀面杖粗细的火绳就这样搓成了。搓好的火绳晒干打捆,挂在屋檐下,用时抽出一条点燃。火绳有长有短,长的五六米、短的两三米。

夏天的村庄,蚊子是比较多的。吃过晚饭的人们,通常几家人聚在一起聊天,这也是蚊子活跃之时,时不时地趁人不注意就在裸露的皮肤上来一口,奇痒难忍。为防蚊虫骚扰,人们就习惯性地点燃准备的火绳,随着阵阵烟雾升起,袅袅地向四周弥漫,过不了多久,空气中就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艾香,蚊子闻到这种刺激气味就躲得远远的。

晚上睡觉之前,家家户户也会在每个房屋门口挂一根火绳点燃,如此就可睡个安稳觉了,蚊子是绝对不会来袭击的,它们早就被熏得晕头转向,还哪有什么心思叮人。火绳的燃烧速度很慢,一晚上也就1米左右,如果当天晚上没用完,捻灭后第二天晚上继续用。

蒿草火绳闷烧生烟,驱蚊效果好,而抽旱烟用的火绳要缓慢闷烧,更多的是用来保留火种,人们就发明了“玉米须火绳”。玉米须柔软,搓起来省事又方便。秋天剥玉米包皮,顺便把玉米须留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时,人们就坐下来搓玉米须火绳。玉米须火绳一般指头粗细,燃的是暗火,不会自己熄灭,一根火绳可以燃烧好几天;搓得越紧,烧得越慢。

我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经常能看到爱抽旱烟的老人,不论是在村里串门、下地劳动,还是赶集、走远路,旱烟袋从不离身,就连晚上睡觉前躺在被窝里还要抽一锅子,半夜醒来还抽。抽完后,还要在炕沿的砖头上“梆梆”地磕烟灰。他们平时手里就挽着一根冒着烟的火绳,轻柔的烟雾从指尖盘旋而上,悠然地走东家串西家。彼此见了面,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来一口?”一个人就熟练地把旱烟装进烟锅,另一个人拿起火绳吹掉火灰,把露出的火头触在烟锅上帮着点燃,看着他们那种舒服而悠然的神态,让人觉得那是神仙般的享受。火绳虽好,但有一点,就是不能离开人的视线,它暖暖的,充满了温馨的人间烟火味,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标识和文化符号。

□刘志洲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