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崇信样板”究竟有何特别?一起探秘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平凉 > 正文

“两山”转化“崇信样板”究竟有何特别?一起探秘

图片

春有百花迎春,火车穿越花海,如梦如幻,夏有浓荫蔽日,绿水青山,流光溢彩,秋有层林尽染,果熟蒂落,一片欣欣向荣,冬有候鸟迁徙,粉妆玉砌,舒适惬意。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是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崇信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打造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两山”转化“崇信样板”,用更多的绿色、更清的河水、更宜居的环境,带给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答题。

图片

科学规划 生态建设有“方向”

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品质。只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各领域各环节均有法律政策可依、有规章制度可循。

图片

为此,崇信县颁布了一系列“连环策”,先后编制印发了《崇信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共崇信县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美丽崇信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崇信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制度规定,修订完善了党政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等制度机制,全面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发挥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保障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张力合力得到充分发挥。

图片

图片

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甘肃省第二个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双创”县。

“我们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县分局副局长袁建新说道,“崇信县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大局的突出位置,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加大对生态产业发展、资源要素配置、配套设施建设的组织协调力度,有力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深入开展。”

扩绿增绿 生态底色有“颜值”

千鸟云集,汭水流韵。本土生态摄影家、鸟类生态保护志愿者闫和平先生,用十多年时光,踏遍崇信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下百余种栖息在崇信汭水流域的鸟类。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在这些年记录崇信鸟类栖息和生存现状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对觅食水域极其挑剔水鸟竟然也来到汭河栖息,生物的种类愈发繁多,生物多样性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也表明了崇信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不断地改善,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态势。”闫和平说道。

图片

“转角遇到美”“出门见到绿”。如今,在崇信县街头巷尾,绿树成荫、繁花簇拥、绿随路建、有路皆绿,黑鹳、凤头䴙䴘等珍稀濒危珍禽纷至沓来,在汭河繁衍生息,为崇信生态“代言”。

图片

据悉,崇信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纵深推进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实施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大地增绿、水土保持等项目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6.64%,林草覆盖率56.53%,城区公园绿地面积327.3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53.11%。连续3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1%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图片

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崇信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已知的野生动物共17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金钱豹、红腹锦鸡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鹭、灰鹤、猫头鹰、环颈雉等在境内安家落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变为美好现实。

问绿借“金” 产业发展有“劲头”

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产业开篇破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

将“绿色”变为金色。

图片

崇信县在“活绿”上敢闯敢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打造“塬果川菜整县牛”全域现代化循环生态新格局,持续做优做活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生态产业,一体推进清洁能源、特色文旅、生态养殖、优质果菜“四大产业”,“添绿增金”转化路径逐渐明晰,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群众收入“高增长”的双赢效益。

山上种果树,林下养土鸡,崇信县黄花乡油府庄村大力发展“林+畜禽”经济,形成了“以林养鸡、以鸡促林、林鸡共生”的生态循环立体种养多赢效益新格局。

“杏林下青草、昆虫能为鸡提供部分天然食物,降低饲料成本,也能减轻杏林的病虫害。”林下种养殖基地负责人李喜贝介绍道,鸡在林下活动,肉质更加紧实鲜美,他创办杏福塬农家乐柴火鸡深受顾客青睐,每个月能挣6万多元,也带动了附近的群众参与进来。同时,鸡的粪便可以为杏林提供天然肥料,有助于果树生长,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同时,该县大力推行“林+禽畜”“林+蜂”“林+旅”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产业5527亩,目前,全县建成林区中华蜂养殖基地6处,林下养鸡、养猪企业100户,林间农家乐30余处,年均实现经济收入3200万元以上,促进了生态+多元产业健康发展。

图片

与此同时,窑洞养牛,已经成为崇信县的特色品牌。张让成便是依靠发展生态种养殖,也吃上了“生态饭”。

张让成是黄寨镇张明洼村窑洞养牛的大户,通过改造废弃窑洞养了310头牛。“窑洞养牛,改造牛舍成本低,又节约土地资源。”张让成高兴地介绍道,“自己种植的玉米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牛多,牛粪也多,牛粪又可作为肥料施肥,实现良性循环,养殖成本降低,一年下来收入有100多万元。”

图片

目前,该县生态养牛产业已形成“饲草转化、肉牛养殖、牛肉加工、牛粪堆肥、绿肥育果、还田增收”六位一体的循环产业链,形成了一条依托资源、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发展新道路。

“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生态环境带来的美丽蝶变,正是一代一代人接棒,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崇信红牛”“崇信苹果”“崇信芹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土特产”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金招牌”,《古道崇信》《文旅经济看中国(崇信篇)》、铜城峡漫山桃花等在央视宣传报道,“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来源:崇信县融媒体中心/吴文斌 景浩

(崇信县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