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朋友
好久不见
敦者,大也
煌者,盛也
穿越千年 跨越千里
敦煌莫高窟
这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在兰大秦岭堂
被1:1还原
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一起走进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
壹
一件来自千年前的礼物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的出现,是萃英山与莫高窟的约定。
秦岭堂里遇见敦煌
遥遥千年的大漠深处,有一缕阳光猛然映进敦煌莫高窟,画师揉揉双眼,仿佛听到一声驼铃悠扬。当清晨的阳光穿过秦岭堂,昂头看着洞窟精美壁画的学子,再次听到那声驼铃。这一刻,千年敦煌莫高窟,搭载数字穿梭千年,与你我面对面,诉说着那金色大漠的故事。
为了丰富榆中校区校园文化内容,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可视、可知、可感的形式,寓教于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敦煌研究院向兰州大学捐赠“高保真原大数字化仿真洞窟285号窟”。
“大美敦煌艺术空间”
“大美敦煌艺术空间”展览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兰大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展览,二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数字化原大仿真洞窟。而这个由敦煌研究院数字团队一比一还原的洞窟,是全国高校第一家。
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洞口
仿真洞窟的落地,让敦煌文化走进兰大校园,让更多学子了解学习敦煌文化,从而热爱敦煌,保护敦煌,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敦煌,知道甘肃。
学生参观拍摄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
然而,那浑然天成的仿真洞窟,背后却是两年的打磨与雕琢。
2022年初,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向学校捐赠数字仿真洞窟,然而为了能1:1还原第285窟,选址就成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莫高窟第285窟纵923厘米、横923厘米、高479厘米,我们学校很多建筑楼层是没有那么高的,即便是博物馆,也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兰州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晓说。“学校十分重视仿真洞窟的建设,经过对各个场馆的考察,最终选择在秦岭堂一楼进行建造,来来回回费了很大的功夫。”
项目组专家调查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安装落地现场
贰
莫高窟第285窟 只为更好地遇见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为何偏偏是285窟?
“莫高窟第285窟开建于西魏大统年间,是敦煌洞窟中最早有确切年代的洞窟,也是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洞窟。”李晓说,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四披绘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山林间绘有各种野兽及捕猎场景。南壁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通壁绘11身持乐器的伎乐飞天;中段通壁绘《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下段开四个小禅室,禅室间壁面自东向西绘有《化跋提长者姊缘》、《度恶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和《婆罗门施身闻偈》故事画。而当前因文物保护的需要,第285窟现已不再进行常规开放。
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顶部“藻井”
为了让场景更好复原逼真,除了建筑高度,“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外墙壁均使用模拟沙砾装饰材料,而洞窟壁画的制作,则是由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专业团队负责具体的施工制作。在前期的数据获取中,采用先进的精密材料,借助灯光等工具捕捉壁画细节,拍摄成照片,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数据保存,选用特殊的宣纸将照片转印上去。“只有用这种宣纸去复制壁画才能达到和敦煌洞窟壁画上差不多的效果。”李晓回忆起当初建造时的场景。
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壁画
为了方便公众参观体验,兰州大学博物馆与后勤保障部分工合作,博物馆负责团队参观预约和讲解,后勤保障部负责“大美敦煌艺术空间”展览的日常管理工作。“我主要负责每天开放时间的灯光开关和宣传片的播放。艺术空间的建造增添了教学楼的文化艺术氛围,为去不了莫高窟和对敦煌文化不甚了解的同学提供了初步认识和简单体验魅力敦煌的机会。”后勤保障部丁建锋老师说道。
“大美敦煌艺术空间”展览
讲解工作则是由兰州大学博物馆六名讲解员同学担任。“我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而敦煌学又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我对独特而大美的敦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览中敦煌研究院前辈学者的莫高精神、兰州大学及敦煌学研究所的奋斗历程以及莫高窟第285窟丰富的艺术、文化内容,对我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历史文化学院的2023级历史学学生郑成凯在兰州大学博物馆讲解队进行了一年的志愿讲解工作后,成为第一批“大美敦煌艺术空间”的讲解员。
郑成凯在博物馆做志愿讲解
回想起当初的培训,郑成凯印象深刻,“我们先是对“大美敦煌艺术空间”这一主题展览的展示内容进行了学习。兰州大学博物馆讲解队的学长、学姐们查阅各类资料,咨询了历史文化学院的教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展厅内容的文字论述。我在他们的带领下,对展览各个细节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展览内容的理解。通过讲解“实际演练”,我们不断打磨,逐步形成了合理的走位、合适的指示动作与位置,以达到更好的讲解效果。即便如此,我们仍在不断丰富讲解内容,并修正之前有失偏颇的结论,保证讲解的相对准确性和完整性。”如今的他已经讲解过三场,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
尽职尽责的后勤保障部、专业权威的上岗培训以及热情严谨的讲解……只为让大家离敦煌近一些,再近一些。
叁
敦煌·兰大 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传承历史文脉的号召,兰州大学开展了大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2021年兰州大学新成立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进一步整合了兰州大学考古学学科的力量,建设与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探索考古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致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近年来,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基地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大美敦煌艺术空间’的展览的举办,为观众提供了数字化时代文化科技融合的一个崭新格局,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敦煌艺术的精髓,体会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李晓说道,“这正是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成果的具体体现,使得校院双方得以推进更加紧密的合作,为敦煌研究院和兰州大学有效碰撞、深入交流、务实合作搭建平台,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新途径。”
在文化传承上,兰州大学所做的努力,不只是距离上,更是心灵上的。“在展示敦煌文化艺术的同时,与日常的教学科研相结合,为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提供条件支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作出兰大贡献。”李晓说。
在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安装落地后进行“现场教学”的,是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的魏文斌老师。他认为,考古学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实验性、综合性和交叉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色。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特征则是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和新文科的主要特征决定了考古实践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学们正在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前上课
在课上,魏文斌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了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空间,由于洞窟按真实场景还原,空间容量有限、光线较暗,因此同学们分批进入,并以手电筒照明的形式,还原考古工作者进入洞窟调查的真实情景。
从佛的面部表情到袈裟和坐姿,再到壁画上绘制的故事和一个个人物、动物,在魏文斌老师的讲解过程中,第285窟仿真洞窟壁画上描绘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栩栩如生,同学们在拿出手机记录的同时,也纷纷感叹敦煌壁画艺术的辉煌。
在场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们还积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分批进入复原窟空间前来旁听的全校其他专业的同学们进行讲解,真正实现了“沉浸式”的活学活用。
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灯光观察仿真洞窟内的壁画
除了《大美西北 辉煌丝路》课程外,第285号窟复原洞窟还被应用到文博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石窟寺考古概论》、《丝绸之路文物专题》和考古学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佛教考古专题》等课程的课程实践中,在提高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敦煌学是我们专业的王牌学科,但其魅力往往停留在书本文字之上,而仿真洞窟可以更加具体的将敦煌魅力落在实处。仿真洞窟基本还原了莫高窟第285窟的相关塑像及壁画,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壁画在洞窟内的分布及整体风貌,相比于教室内ppt画幅、画质等方面的限制,可以更加具体、细致地感受石窟寺的魅力。”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文博专业学生朱昊说道。
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灯光放大仿真洞窟壁画上的细节
魏文斌老师指出,教学必须落到实际,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事实证明,在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内上课,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路过此处的同学,都被魏文斌老师“考古现场教学”的风采吸引,纷纷驻足聆听。
洞窟低吟
千年风沙雕刻雄壮西北
数字空间
古今心血再现大美敦煌
文字丨李江萍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图片丨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俊康 李江萍
视频丨李江萍 黄俊康
出镜丨王哲 樊璟怡
(兰州大学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