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古人水利灌溉密码 三条清代古渠如何沿用至今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解锁古人水利灌溉密码 三条清代古渠如何沿用至今

原标题:三阳川古灌渠

解锁古人水利灌溉密码 三条清代古渠如何沿用至今

熊奇录

三阳川,宋称三阳寨,明、清两朝称天水北乡三阳川。“四山环合聚宝,双水并行流银”。三阳川盆地长14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渭水、葫芦河自西向东在中滩镇张白村汇合入峡流去,古有“两条土龙颠倒卧,两条活龙沿川过”的描述,三阳川人民充分利用两条河流的便利,发展水利,亦农亦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百业兴旺。

很早以前,三阳川百姓就非常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两岸三乡的百姓,依赖着南面的寿山和北部的长山,各条沟壑里的山泉溪流浇灌着小面积的耕地。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从明清开始,有个别清官明吏重视水利事业,组织地方百姓开挖短距离的自流人工渠道,引渭河,葫芦河上岸浇灌农田,史料记载,渭南镇吴家村的后渠、岸渠均为1573年即明万历时期所修,由此看来,三阳川的引河水灌溉是有其悠久历史的。

清光绪时秦州知州陶模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曾多次来三阳川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渭南皇渠就是当时修的,据统计,当时全川共有大小渠道17条。民国时也兴修水利,全川共有大小渠道31条,可灌溉农田9000多亩,占全川平地面积的21%。民国时期的1922年,天水县政府在中滩镇成立水利管理委员会,统管三阳川水利渠道的使用和整修工作。

渭惠渠是渭南镇的主要水利工程,初称皇渠,为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由渭南绅士刘旭祖、杨彦秀领导修成。1952年,由天水县人民政府组织,在皇渠的基础上开挖修整,顺势东延,1966年基本完工,并改名为“渭惠渠”。该渠由张石村西的滴水岩下,引渭河水入渠经张石村,萦绕卦台,越吴家庄顺铁路东流,经越十余个自然村,全长20多公里,容水量2.5立方米。

渭惠渠原进水口太低,如遇旱期,河水下降,进水十分困难,1965年,渭惠渠被列入甘肃省基建项目,从中滩、石佛等九个乡抽调民工千余人经过两年多奋战,终于保证了渠水常年畅流,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

中惠渠是中滩镇的主要水利工程,它的前身工程最早为1738年即清乾隆三年,由杨景春等负责修筑。后来的古石渠,为1757年即清乾隆二十二年由刘兴仁、刘回生二人筹谋而修,据说当年工程的开挖是非常艰难的。

1938年,出身名门的中滩乡绅李健侯被地方民众推选为中滩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健侯秉承先父李文会乐施好善的精神,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实事、善事,修水利、创建三阳川纺织合作社、办学校,成为饮誉三阳川的一代名流。李健侯向上递请报告,申请资金,向下排除守旧势力的阻挠,组织地方民众夜以继日修建中惠渠水利工程。最艰难的地方就是卦台山对面,余家峡龙马洞东侧200米处以东至渠刘村约一公里的地段。此处九龙山麓直插渭河之中。依靠原始的火烧、铁钎打钻等方式,硬是在距河面两三丈处开凿了一条较为坚固的引水渠道渠沟,引渭河水东流。经渠刘村至雷王村分四条支渠向东而流,即新磨渠(前渠)、陈家渠。干渠全长近六公里,流贯中滩全乡,容水量略小于渭惠渠为两立方米。

中惠渠的开通,惠及全中滩老百姓,不仅彻底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可以说,先贤李健侯为中惠渠的开凿出力甚大、厥功至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能保持渠水常年畅流,国家先后投资46.5万元,在渠首建立三孔进水闸楼一座,入水堤800米,冲沙闸一座,分水闸二座,可浇灌农田1万多亩。

说起中惠渠,不能不提陈兆泉先生,人称“陈代表”,他对兴修中惠渠有功,又有丰富的修渠经验,多次参加县、地、省劳模代表大会,1952年12月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嘉奖,水管所成立被任命为第一任所长。

位于三阳川北面的泽民渠开挖较晚,是1890年即清光绪十六年官促修成的,它是石佛乡的主要水利工程。泽民渠于郭家寺村西的王家峡引葫芦河水入渠,沿北山麓向东而流,经郭家寺、杨家庄等14个自然村,流至导流山下注入渭河,全长15.38公里,容水量也是2立方米,可浇灌14100亩农田。

1957年整修渠道后,1964年被列入天水小型水利工程,修建上游渠堤,渡槽4座,1969年在渠首建成一座环坝,近几年,又用预制块衬砌15公里,保证了渠水长流,浇灌及时有效。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阳川的三条万亩自流人工灌溉渠修成后,使渭南、中滩、石佛三镇支渠纵横,毛渠交错,清流到处潺潺,沃野满眼竞秀,全川的农业发展如虎添翼,粮食产量数倍增加,千园献果,万树摇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三条灌渠的修成,使原来贫瘠的山川变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瓜果之乡,同时作为人文遗产,滋润养育着一方百姓,使这里民殷物阜、人杰地灵,成为一方膏腴之地。

三条灌渠还体现了三阳川地理与天机奥秘巧妙结合,天有三阳:“即早阳、正阳、晚阳”。地有三阴:“即渭惠、中惠、泽民”三渠。易曰:“无阴不生,无阳不长,阴阳结合才生万物”。因此三条灌渠的修筑和存在,使三阳川成了闻名遐迩的风水宝地,成为天水的“陇上江南”。

(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