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会把哪些事记在简牍上?这个设计有关信息保密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古人会把哪些事记在简牍上?这个设计有关信息保密

原标题:河西简牍文化

陈彦友

简牍,即书写于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是汉字在纸张还未出现之前稍晚于金石的主要载体。20世纪以来,甘肃河西地区出土了6万多枚汉晋简牍,占甘肃境内出土简牍的90%之多,全国出土简牍的四分之一强,其中绝大多数是汉简。河西简牍真实地反映了汉晋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丝绸之路、民族关系、交通邮驿、科学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简牍的诞生约在殷之先。《尚书·乡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用丝、麻等编制成册,并称其为简牍。典和册应该都是编排成篇的竹简。甲骨文中的“册”字,字形就像两道绳子编排在一起的竹简。周朝的史官被称为“作册”,显然是在简册上记史。笔墨诞生之前,汉字的书写工具主要是在金石上镂刻文字的青铜刻刀,文字的载体只能是青铜器、骨器、陶器和石器。笔墨诞生以后,汉字能够在骨头、缣帛和竹木上书写,于是简牍也就诞生了。这个时期大约距今3400年左右。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墟甲骨中,出现了墨书甲骨文,证明此时已有笔墨。由于竹木比金石、甲骨便于书写、运输、阅读和保存,又没有缣帛昂贵,于是自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简牍就成了主要的汉字载体,直到东汉末年造纸工艺改进,纸张大量出现后,简牍方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具体到河西走廊地区来说,简牍作为主要书写载体使用的时代至少也有500年左右。今天所见到的河西简牍中,最早可上溯到武帝中期。至于河西出土简牍的下限,在全国范围内也是较晚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原地区简牍使用的最后年代为魏晋时期,河西简牍的使用也延续到了魏晋的最后阶段。

简牍所使用的材料,大体上分竹、木两类,也有以玉、石为简的,称为“玉册”,但不多见。南方多竹,取材方便,加工简单,故多出竹简。由于南方潮湿,水多,竹简在被发现时往往泡在水中,字迹不易保存。北方树多,故多为木简。尤其河西地区干燥少雨,故出土木简多完好如初,字迹如新。

河西简牍用材以杨树、柳树为多,尤其是红柳和垂柳,此外还有松木。其形制约有简、册、牍、符、札、觚等6种左右,书写1行的“简”为绝大多数,由简连编而成“册”,“册”也可写为“策”。木板文书为“牍”。牍无定式,但一般要宽于简,书写多行。此外还有专门用途的“符”,一般比简稍宽,上有三角形契口,用以“合符”,多用于与军事有关的人和事。两符相合,可起保密作用。“札”即信函,信函多有封函,如同今天的信封。封函上面的题字一般称为“检”,“检”也用于标题,称“签”。但“签”不等于“检”。凡用长木,呈多面形并各面书写文字的称“觚”。简牍上面写错字可用刀削下错书部分称为削衣。此外还有多用于军事方面的牒、板、檄等,形制多样。汉代用简纪事、录文、奏报。只有简式之不同,而无长短之严格规定。

河西简牍的种类,依其用途和内容,可分为三大类:

1、中央文书;主要有诏书、制书和敕书;

2、地方文书:主要有府书、应书、爰书、举书、调书、病书、变事书、过书、行塞书、报书、捕亡书和赦书等。

3、簿籍文书:主要有政治类、经济类、军事类和文化、律令类等,名目繁多,范围很广,是河西简牍占有较大比重的文书。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