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笔下的陇上瓷都走向失落 如何再燃千年窑火
甘肃
甘肃 > 人文 > 陇咚锵 > 正文

徐霞客笔下的陇上瓷都走向失落 如何再燃千年窑火

原标题:【奔流文化·非遗】华亭安口砂器制作技艺:“陇上窑”的前生和今世(上)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甘肃平凉华亭市安口镇素有“陇上瓷都”的美誉,历史上,这里盛产陶土、坩坭和煤炭。

安口窑出产的“土青花”

安口窑出产的“土青花”

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至明代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实现了技术上质的飞跃,从而携“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达到鼎盛期。

远眺安口镇

远眺安口镇

到了民国时期,安口窑仍然是北方主要的制瓷基地,当时有大小瓷窑50余座,窑场遍布杨家沟、庙场、赵空沟、窑头镇等12处,一时繁华无两……

安口制瓷业中的砂器制作技艺,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遗目录。

1

华亭市素有陇上煤城的美称,地下蕴藏丰富的煤炭催生了它另外一个属性——“瓷镇”。

华亭博物馆馆藏的磁州瓷枕

华亭博物馆馆藏的磁州瓷枕

按照地质学家的解读,上天对于华亭人的馈赠绝对丰厚。因为与煤相伴而生的还有下侏罗纪时期形成的优质陶土,它就覆盖在煤层之上。

有人说,历史名窑——“陇上窑”的古镇,现如今连一块瓷片也不能生产了。

昔日的瓷窑

昔日的瓷窑

真是这样吗?

想到了瓷器,就想到了它细腻的纹理、漂亮的色泽、优美的弧度,给人视觉、触觉上带来的审美愉悦。纵使人皆言安口窑盛景不再,记者仍想去安口一探究竟,哪怕就是在废弃的窑址前,捡到一两块瓷片,那种放置在手掌心给人带来割裂刺痛的感觉也好。

时光的肌理和色泽

时光的肌理和色泽

华亭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的关山是从中原王朝的长安西行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翻看地理图册,我们就会发现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四条道路,都是从它的腹地或周边通过。由长安出发,沿渭水逆流西行,后沿汧河逆流而上,到达华亭南端麻庵边缘后,有三条道路翻越陇山。另外一条沿泾水干流逆流西行的道路,则穿过与华亭之北毗邻的平凉(今崆峒区),过萧关翻越关山。

别致的风景

别致的风景

我们所见到的瓷器绝对不应该是眼前所见到的那些水缸、腌菜缸、砂锅、暖锅等黑乎乎、笨拙、又矮又粗的农家日常用品,它们怎会为华亭安口赢得“陇上窑”——北方名窑的美名?

要知道,在这四条道路上奔走的古代客商们,他们可是带着中原及其他各陶瓷产地的大量文化信息,有着和各地名窑名瓷之间沟通和交往的桥梁,那么安口的瓷器会落伍吗?

出了县城,我们前往安口镇。在街道上,来回溜达了几次,仍然找不到身在名窑所在地的感觉,这座小镇虽然繁华热闹,但一切都好像与“瓷镇”的称谓沾不上太大的关系。

2

直到一个叫张富宽的人笑眯眯地站到面前,才解答了我们的疑惑。

张富宽两鬓已微白,头发稍长,浑身上下散发着乡村画家的范儿,精力充沛。一询问才知道眼中这位“中年汉子”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说起安口的陶瓷业,他绝对权威。他主编出版了一本洋洋洒洒16万字的书——《安口窑陶瓷史》,人们都说他是知晓安口陶瓷业兴衰的活字典。

张富宽听到“一块瓷片也不能生产”的说法时表情凝重。他说早在十几年前,安口的陶瓷业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经营不善面临着新的衰落期。但即使在谷底,他仍然对振兴安口陶瓷业充满期待,因为华亭人从来没有放弃过。

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到镇上仍然坚持生产的两家民营陶瓷企业参观。一家做的是日常陶瓷的产业。看到空地上堆积如山的干泥,仓库里排列成方阵的暖锅、砂锅、药锅、酒瓶,和车间里聚精会神制作陶坯的工人,让我们感觉到安口陶瓷的商机仍然存在。果然,老板非常自豪地说:“别看只是些暖锅、砂锅、药锅这些东西,销路却非常好,别说邻近的兰州、银川、西安,连北京我们都在铺货呢!”

只是这些暖锅、砂锅、药锅、酒瓶,就是“陇上窑”的本来面目吗?

张富宽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描绘七八十年前安口陶瓷业的盛况,那时的安口镇尽管生产的也是民用陶瓷,很实用,离精致还有一段距离,但往来的客商却颇为青睐这里的陶瓷制品,他们“进来拿的是白洋、金圆券,出去驮的是瓷器和煤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一组统计数字:当时在安口有十三个省籍的人在此谋生,在这里经营陶瓷的私人厂家和店铺达140余家,瓷窑50余座,产业工人3000余人,主要产品有缸、盆、罐、碗、碟、茶具、小杂件、低压电瓷瓶、耐火材料及陈设花瓶等十类五十余种,综合年产量700余万件。在工艺上形成了具有华亭地方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璃瓷、紫陶瓷、电瓷。釉料有了白釉、瓷红、瓷绿。相应出现了彩绘色瓷和注浆工艺。

安口窑昔日的盛况,可以到名为高镇村的古村落追忆凭吊。

出了安口镇,一条叫南川河的小河从眼前潺潺流过,在一河之隔的山坡上,高镇村就坐落在那里。和镇子的光鲜明亮相比,这里的民居像是一位陶工直接用泥土揉捏而成,其色调有些沉郁,带着些许寥落。

跨过绿柳掩映的便桥,就来到这座“荒村”。

说它是荒村,是因为大多数房屋都已经废弃了,而少数还有住家的院落也是大门紧锁。张富宽说,由于取水困难,交通不便,近些年,高镇村的240多户村民绝大多数都搬到镇里的街道上了,只有一些老住户难舍旧居,还在坚守。

山路缓缓像一条青蛇般在村子里绕来绕去,让人担心它最终会迷失在青草深处。

高镇村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形容的视觉震撼。

别致的风景

别致的风景

在一处山崖前,我们看到一座已经垮塌的废窑残存的一角,在村子里,有一座久叩不开的陶神庙;而脚底下随便一踢踏,便迸起巴掌见方的瓦砾瓷片,视线所及的所有院墙,甚至是房屋的墙基上都镶嵌着一口口已经残破的粗瓷大缸和陶罐,把光阴的流转演绎得淋漓尽致。猛然想到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在明亮跳跃的窑火前,那些健硕的工人们袒露着赤红的肌肉,挥汗如雨。在村外,往来的商人吆喝着健壮的骡马,驮好沉重的货物,他们的路很远很远……

只是这些货物中,会有“类冰”“类银”“类雪”的精美器皿吗?

(奔流新闻)

相关新闻:【奔流文化·非遗】华亭安口砂器制作技艺:“陇上窑”的前生和今世(下)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安口陶瓷工艺品(30359429)-20240314212959.jpeg

安口陶瓷工艺品

3

在镇上的安口陶瓷展示馆里,我们终于欣赏到了当今工匠制作的工艺瓷:两只仙鹤陪伴的仙风道骨的广成子,和蔼可亲的观世音菩萨,嫉恶如仇的钟馗,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小动物,还有玲珑可爱的盖碗……不可否认,这些工艺瓷仍然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张富宽说,虽然说现在的安口陶瓷业已经是灿烂之后归于平淡,但不能掩盖它在工艺上曾经达到的高度。

安口窑周边名窑瓷器的魅力的确难以阻挡,那么我们“陇上窑”存世的瓷器实物和残片呢?

张富宽说安口的陶瓷业源远流长,他提到明代的两位名人来说明问题。

安口陶瓷工艺品(30498806)-20240314213003.jpeg

安口陶瓷工艺品

一位是大旅行家徐霞客。不知道他是什么年间漫游到了华亭,只一笔就让华亭熠熠生辉,在《徐霞客游记》中,他曾提及华亭陶瓷业的源头“所烧土瓷自秦虞瘀父,为周陶正创迄今”。而另一位是大学者宋应星,他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陶埏》中提到华亭的陶土质地精良:“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

学者们根据遗址的考证、典籍的记载,这样梳理了安口陶瓷业的脉络:它始自周代,兴于唐宋,闻名于明代。

大家都知道,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并为人们所喜爱,华亭的瓷器也应和着这种审美的趣味。

北宋时,华亭的瓷器生产重点产区是在如今的砚峡乡。据说北宋天禧、天圣年间,砚峡的青瓷被当时的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献给了皇帝,成为了供奉朝廷的贡品。

明代是华亭陶瓷业较为兴盛的时期。特别是成化以后,官方更注重陶瓷业的发展,从而使华亭自宋代以后逐渐衰落的陶瓷又得到了复兴,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春,大将军徐达西征到了华亭,他让本县(今西化)人杨思道署理县事,召回了元代末年因战乱逃亡在外的民众一千多户,安抚万余人,使华亭陶瓷业又得到了振兴。生产规模发展壮大,制瓷技艺有了进步,产品品种有所增加。特别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后,窑场又从安口的杨家沟扩展到了砚峡,恢复了砚峡窑。在当地名人赵时春等人的协助力促下,在砚峡的雨亭沟东二里许的地方倡导居民烧制陶瓷,开挖煤炭。在那里建了一座陶神庙,赵时春亲自撰写了碑文。至此,华亭不仅成为全国六大陶土产地之一,而且也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陇上窑”。

到了清代,华亭的陶瓷业发展变得缓慢,而且由细瓷生产衰退为一些民用粗瓷的生产,陶瓷业户们仅能维持生计。

在华亭市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名动一时的安口“土青花”。两只安口生产的青花瓷坛,图案为手持花扇和仙桃的舞女。虽然号为青花,但整体的色调不明快,蓝色发黑,缺乏宝石蓝的透亮。但在华亭人眼里,土青花相对于名窑烧造,显得笨拙粗糙,但因烧制时间相对比较早,青花选用墨黑的深蓝色所绘,画风古朴怡人,线条流畅自然,造型优美和谐,最主要的是价钱较当时流行的其他名窑烧造的青花瓷便宜许多,便也深受人们喜爱。

青花再土,也是我们的青花!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感情!

“陇上窑”究竟起源于什么年代?安口窑属于磁州窑体系吗?“陇上窑”究竟确指的是哪处窑场?华亭历史上生产过青花瓷之类的细瓷吗?耀州窑的技术工艺对安口窑起过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一直在脑海中轰鸣着,但我们相信随着田野更多的秘密被发现,终会找到答案。

安口出产的砂器深受人们喜爱(30498810)-20240314213015.JPG

安口出产的砂器深受人们喜爱

4

如今的安口陶瓷业迎来了复兴期。

安口制瓷业中的砂器制作技艺,2017年被单独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遗名录。安口砂器烧制风格独特,整个制作工序完全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制法,烧制的产品不仅内外光洁,皮薄质细,而且方便使用,物美价廉。华亭市根据安口砂器传统工艺技艺的特点,确定了10名主要传承人作为保护主体,为他们建立档案,保护窑炉、和泥、踩泥、制坯、上釉、烧制等传统工艺的完整性。

安口砂器技艺传承人袁奕在制作砂器(30498807)-20240314213006.jpg

安口砂器技艺传承人袁奕在制作砂器

传承人之一的袁奕,是一名出生于陶瓷工匠世家的90后,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安口,接过了祖辈的传承,学习安口砂器制作。“我大学选择了与陶瓷相关的院校,进行专业的学习,大学毕业之后我决定将所学的现代美学理念带回来融入我们的地方陶瓷传统工艺,让我们安口窑的文化焕发一些新的生机。”袁奕说。

砂器艺人在制坯(30498811)-20240314213021.JPG

砂器艺人在制坯

在袁奕家中的仓库里,砂锅、药锅排列成方阵,整齐摆放,工人们在车间里聚精会神地工作。作为安口砂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代传承人,袁奕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他说:“华亭职业教育中心近年也开设了陶艺专业,我也在那里任课。在任课期间,我感觉学生对我们本地的文化非常有兴趣,对这个专业也非常热爱,在当下文旅融合稳步发展的进程中,我也希望我们的安口窑文化在扎根华亭这片热土的基础上能够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高镇村在打造安口窑文化(30498808)-20240314213009.jpg

高镇村在打造安口窑文化

为了进一步弘扬陇窑陶瓷古镇文化底蕴,华亭市安口镇紧紧围绕“文化强镇,旅游兴镇”的总体目标,实施了集特色旅游商品街、特色美食街、特色民宿为一体的瓷文化艺术特色小镇景区建设项目。作为安口窑陶瓷文化元素最为鲜明、陶瓷工匠最为集中、陶瓷工艺最负盛名的古村落,安口镇高镇村日前也进入了国家住建部等7部门列入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高镇村(30498809)-20240314213013.jpg

高镇村

“陇上窑”文化的记忆的重新复苏,也将促使高镇村瓷窑内的炉膛火焰重新燃起,让陶瓷历史在这里绵延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