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秦腔陇南民歌交融 三省交界“遗”鸣惊人四百年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川剧秦腔陇南民歌交融 三省交界“遗”鸣惊人四百年

文/王文博

甘肃省非遗玉垒花灯戏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玉垒坪村上演 李楠 摄

甘肃省非遗玉垒花灯戏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玉垒坪村上演 李楠 摄

越过翠玉般的白龙江,攀过层峦叠嶂,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一处乡村里,生旦净丑轮番登场,伴随着管弦锣鼓,时而高亢、时而委婉、时而明朗的唱腔激荡在山巅……2月26日,已有四百年历史的甘肃省非遗玉垒花灯戏在玉垒乡玉垒坪村上演,该戏剧从四川传来,在陇南大地上演变,兼具川剧元素、秦腔风味以及陇南民歌之特色。

十几岁开始在戏台上跑龙套,后来逐渐担纲主角,如今七十五岁仍坚持登台,玉垒坪村村民袁志兴的一生跟玉垒花灯戏结缘。他介绍,玉垒花灯戏历史悠久,起初是一些先民从四川迁居时带来的小秧歌剧,在当地不断完善丰富,演变成了玉垒花灯戏。

玉垒花灯戏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文戏、武戏、折子戏 王文博 摄

玉垒花灯戏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文戏、武戏、折子戏 王文博 摄

玉垒花灯戏因演出时台前幕后挂满彩灯、与歌舞交相辉映而得名。该剧种唱腔起唱高亢,转腔悠扬,唱法多样,或豪迈,或悲凉,或细腻,表现力丰富,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演出半月,经久不衰。

袁志兴感慨,老一辈为了传承玉垒花灯戏,教学时相当严苛,后辈学习者稍有懈怠,便是戒尺加身。也正因如此,袁志兴才能学有所成,如今遇到复杂的剧目,仍需他亲自上台才能圆满完成。袁志兴说,自己唱戏不为挣钱,用戏曲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便觉乐在其中。

历经岁月变迁,玉垒花灯戏仍代代相传。袁志兴颇感自豪地说,儿子从小便开始学戏,由自己口传身授,现今五十多岁,每年正月玉垒花灯戏上演之时,总能见到儿子的身影。

玉垒乡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白龙江从此处流过。李楠 摄

玉垒乡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白龙江从此处流过。李楠 摄

2007年,文县玉垒花灯戏被陇南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玉垒乡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为白马氐、巴蜀、秦陇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此地处于玉垒古关,阴平古道穿境而过,自古就是入蜀的重要通道,史称“陇蜀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