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张大千亲绘敦煌蘑菇秘图 已绘成菌产业美丽长卷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大师张大千亲绘敦煌蘑菇秘图 已绘成菌产业美丽长卷

文/知行

蘑菇,这个上苍赐予大自然的美丽精灵,曾与一代艺术宗师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有过难解情缘。

1941年3月,已蜚声画坛的张大千,在他老师的启发下,率领子侄、门生,和一些工匠住进了莫高窟,成为国内专业画家中临摹敦煌壁画的第一人。樊锦诗先生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说,汉晋两代出过许多大画家,这些名家现存的作品少之又少,在敦煌却留下了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真迹,唐代青绿山水的真迹,也只有在敦煌。张大千跑来敦煌是看六朝和隋唐的壁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

据说张大千刚住下,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手电和蜡烛进了洞,当他迎面看到壁画惊得目瞪口呆,如痴如醉。来时原计划在敦煌待三个月,一来索性就不走了。在1941年至1943年间,他先后临摹了敦煌代表性并画300余幅,为敦煌石窟系统编号,对石窟壁画艺术做了系统研究,促成了他艺术生命的又一飞跃。

当时,敦煌莫高窟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食物特别匮乏,没有什么新鲜蔬菜。有一天,张大千临摹之余行走在月牙泉附近白杨树下,小蘑菇扑入了他的眼帘。向来爱好美食的他如获至宝,隔空采来一些亲自烹饪制作成小鸡炖蘑菇,小鸡羊杂汤,清炒蘑菇等佳肴,补充营养。

“敦煌苦,孤灯夜读草蘑菇。人间乐,西出阳关故人多”。1943年6月中旬,张大千离开莫高窟时,将他亲绘“莫高窟月牙泉蘑菇分布秘密图”,交给了刚来莫高窟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他按图索骥,寻找到了蘑菇,对张大千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慨万千,写下上面这深情诗句,并高兴的告诉同事们,从此可以解决食物短缺了。

这些往事,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老一辈敦煌研究和保护工作者呕心沥血,毕生奉献的执着身影,都会被“坚守大漠,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所鼓舞和激励!

喜看今日陇原大地,通过不断的科技研发和培育,已催生出许多不同品种的蘑菇类食用菌,走进普通百姓家餐桌。

从敦煌戈壁到乌鞘岭下的千里河西走廊,从省会金城兰州到陇东粮仓,一座座蘑菇工厂食在阳光下银光闪闪,一大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一个个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培训“蘑菇人”,为群众撑起一把把“致富伞”,谱写着一段段生动的“菇事”。

河西学院魏生龙教授牵头组建的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祁连山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已采集祁连山大型真菌标本2万余份,鉴定出51科153属696种。发现并报道了祁连蘑菇、张掖蘑菇等14个新种,15种可驯化栽培珍稀食(药)用菌。2017年,中国工程院和河西学院成立了“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服务和有力推动了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全省由院士团队、省级专家团队、乡土专家团队开展食用菌菌种筛选改良,着力打造食用菌升级版产业,共同绘制着现代农业的美丽长卷。

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食用菌消费量越来越大。在甘肃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是企业新的赛道。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现代科技公司,已先后在甘肃临泽、和政、山丹、静宁、永昌等县投资建起了多座“蘑菇工厂”,生产的猴头菇、双孢菇、杏鲍菇、赤松茸等高附加值菇类产销两旺,还推出了“蘑菇羊”“蘑菇鸡”等产品供不应求。该公司董事长李大军说:“蘑菇全产业链,浑身都是宝,就看怎么用?”

甘肃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等资源可作成菌棒,长出食用菌,食用菌业产生的菌糠可生产肥料和饲料,再回馈给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组成的现代农业‘三元结构’。2023年,庆阳市智赢达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2.5吨蘑菇菌棒发往韩国。

这两年,“杨秸秆蔬菜”在兰州城区一上线就被“采摘亲友团”微信群“秒抢”而光。这是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肃昌,利用蘑菇菌糠代替化肥,用疫苗代替农药种植出的有机蔬菜。他的团队还研发出了“杨秸秆果汁”饮料投放市场,颇受青睐。杨肃昌教授说,废弃蘑菇菌棒等类似秸秆的农业废弃物,都可以转化为‘宝贝’。

2023年11月,在福建举办的十三届中国蘑菇节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正式发布了“2023食用菌菜品人气指数榜单”,排列上榜的中国最具人气的与食用菌相关的100道菜品中,“小鸡炖蘑菇”以平均人气指数858.63万/日均排名第一。

这道“小鸡炖蘑菇”不就是当年大师张大千在大漠敦煌中惊喜获得的美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