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论丨加快供需回归均衡,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生猪产能偏高、养殖持续亏损的问题,农业部将保持用地、环保、金融等基础性政策稳定,不断强化信息监测预警,引导养殖场户适应性调减产能,顺时顺势出栏肥猪,加快供需回归均衡。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全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从收益看,去年全年生猪养殖,平均每头亏损76元,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这种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最直接的一个影响是拉低了整体CPI水平。自去年10月开始,国内CPI持续处于负值区间,向市场传递出需求不足的预期,从而影响了市场信心。
但是,CPI自10月以来持续处于负值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外部因素所致,而非只有需求的原因。202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其中主要下降因素有三个,即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猪肉价格下降13.6%,鲜菜价格下降2.6%。鲜菜价格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22年疫情导致物流中断,推高了菜、水果和鸡蛋的价格,形成了比较高的基数,尤其是在第四季度,这也拉低了2023年第四季度CPI进入负值区间。此外,农产品销售线上化趋势导致水果以及其他耐储存农产品直接从原产地低价销往全国各地,对整体价格形成了抑制。
猪肉价格下降更复杂。显然,去年猪肉产量增长4.6%,消费并未萎缩,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供应过多导致价格不断下降。传统上,中国存在蛛网效应引发的猪周期,一旦猪价下跌并导致养猪亏损,养猪产能会大规模退出,从而引发价格上涨。但是,自2018年爆发非洲猪瘟后,我国大力发展养猪产业,2023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68%,产业集中度提升、规模企业扩产速度快,使得猪周期被更加稳定的生猪供应熨平。
但工业化养殖带来产能恢复过量的问题,价格持续走低,在过去几年,一些养猪企业因亏损持续扩大而相继陷入债务危机。目前,养猪产业需要外部力量介入调整供需回归均衡,以避免对CPI构成长期影响而冲击整体市场预期与信心,避免引发更大市场波动和产业不稳定性。
交通价格下行首先与国内汽车产业价格战有关。从销量看,2023年我国乘用车销量2606.3万辆,同比增长10.6%,在巨大存量基础上,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很难以需求不足去理解价格下行。2023年,引发汽车产业价格战的因素,起先是2023年7月1日实施国六b排放标准,导致燃油车被迫降价促销,然后特斯拉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发起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由于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以及新能源车型大爆发,刺激新能源汽车从技术和价格方面加强了竞争,促使价格不断下降。汽车价格战主要体现为自有品牌的快速发展与合资品牌竞争加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燃油车的威胁,是一种产业迭代升级的竞争,而非纯粹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恶性竞争。
此外,2022年由于俄乌冲突等原因,造成了能源价格高企,形成了较高的基数,但进入2023年后,能源价格回落,尤其是第四季度从10月开始,国内油价调整至年底出现“六连降”,也成为拉低CPI的主要因素。
可以看出,不管是猪肉供给过剩还是汽车降价,都体现为产业形态变化的结果,即产业正在通过价格竞争提高集中度和竞争力,农产品生产工业化与销售线上化也抑制了价格上涨,这三大因素决定了我国CPI走低并非仅由需求不足所致,也是外在因素干扰结果。2024年,我国物价基数效应降低,但部分商品供给过剩现象仍然存在,全球经济放缓可能会导致大宗商品、能源等需求回落,各种因素综合后,预计我国总体物价水平仍将处于低位,因此,避免猪肉价格继续下跌至关重要,应该做出调减产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