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集团直面火热"烤"问:60年来一代代筑炉工咋炼成
甘肃
甘肃 > 资讯 > 金昌 > 正文

金川集团直面火热"烤"问:60年来一代代筑炉工咋炼成

前 言

金川,素有冶金炉窑博物馆之称。

闪速炉、顶吹炉、合成炉、自热炉、倾动炉、阳极炉、底吹炉、侧吹炉、转炉、矿热电炉、卡尔多炉……大大小小上百台有色冶金炉窑,星星点点分布在金川集团的产业版图上。

作为冶炼工艺核心装备,炉窑对金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举足轻重。金昌、兰州、广西、内蒙、印尼、南非……金川传统产业发展到哪里,炉窑就布局到哪里,筑炉工的足迹也会印刻在哪里。

每一座炉窑的背后,都有筑炉工的身影。

直面火热之“烤问”、汗水与技术交融,60年来,一代又一代筑炉工用集体坚守,搭建起金川产品稳定输出的隐形保障,支撑着金川金属事业的绵延不绝;更可喜的是,新时期以来,借力集团平台优势和品牌优势,金川筑炉人尝试走出去,努力角逐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与金川镍都实业筑炉公司员工促膝交流,捕捉这支特殊“突击队”的来龙去脉,为您带来他们的职场细节,乃至人生感悟。

采访人物

金川集团直面火热"烤"问:60年来一代代筑炉工咋炼成

面对面精彩时刻

自动播放

“很辛苦”

记 者在外行眼中,筑炉似乎和砌墙没有太大区别。在您看来,筑炉岗位是怎样一份工作?在金川冶金工艺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胡新红:筑炉工从事炉窑砌筑工作,在冶金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圆型、方型,卧式、竖式、回转式、固定式……炉窑形状各异、五花八门。砌筑炉窑与普通砌墙完全不同,每次施工前我们要编制施工方案、做技术交底;要按一类砌体标准执行,施工精度必须准确到毫米。

筑炉检修作业基本都面临高温逼仄环境。40斤重的耐火砖在狭小空间内反复搬运,大一点150多斤的异形砖得两三个人才能从狭小入口抬进去;停产检修,两三天后窑内温度仍达40℃,为尽快投产、保证产能,经常争分夺秒。

是很辛苦。砌好一台炉子,坐在旁边休息时,我们会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探讨这次有哪些新发现新收获——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老前辈说“筑炉育人”,现在我们出去给别的企业砌炉,知道行情的从心底里对我们竖“大拇指”;即使离开筑炉岗位,那种工作精神也是“一顶一”。

记 者:金川修炉队伴随第一台冶金炉窑的产生而组建。在金川60多年历程中,大型炉窑的建成投产一一记录在册,但筑炉队的历史鲜为人知,您能回顾一下筑炉队的阶段性发展历史吗?

顾明书:筑炉公司的前身是原第一冶炼厂维修车间的修炉队;1990年冶炼厂成立修炉车间;2011年该业务被划分到检修分公司;2017年检修分公司合并至镍都实业,下设筑炉公司。

在外行看来,筑炉工似乎是搬大砖,和泥巴,实则不然。培养一名合格的筑炉工至少得5年,要懂材料、懂结构、懂力学,要会识图、会计算。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复转军人到岗,他们有文化,身体素质好、能吃苦,大大提高了战斗力;近些年职工培训中心为筑炉公司定向输送了不少新鲜血液。现在我们有4名高级技师、14名技师,团队用专业化软件绘制三维图,按图施工,作业趋于精细化、专业化,整体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记 者:从金川筑炉队的第一次走出去到现在,筑炉业务有哪些变化?相比其他冶金企业,金川筑炉队的成长过程及其运作模式有何不同?

顾明书:2013年集团公司在广西防城港建30万吨铜项目,我们负责砌筑炉窑,算是第一次走出去。2017年成立筑炉公司,试着主动走出去。2018年筑炉公司承揽了印尼金川红土镍矿项目炉窑砌筑工程。

多年来背靠大厂,缺乏市场意识,出去怎么找业务?到2019年,经过几年磨合,我们慢慢看到了更大的市场,找到了自信,积极承接外部业务。现在一有外出的活,所有人员毫不犹豫就去了。2023年筑炉公司外部业务占到总营收的16%,明年我们的目标是外部营收占比20%。

金川集团内部各类炉窑多,这为我们提供了锻炼本领和积累经验的大好机会。青海铜业原来炉窑寿命短,后来我们接手,炉窑寿命延长很大一截,现在他们的炉子基本上都让我们修。

修炉队有个传统——敢争第一。在原冶炼厂的时候,连文体活动都争第一。后面不管怎么划分重组,筑炉队一直是“硬核”。金昌水泥公司大年三十晚上打电话求援修炉,我们的队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过数小时战斗,问题圆满解决,大年初一就交工。疫情三年我们的任务很饱满,筑炉的小伙子有时自己开车出去搞检修,一则疫情前签了合同,二则业主难以找到心仪的筑炉队伍。

打仗讲究“一鼓作气”,筑炉工作也一样。要是磨磨唧唧,这个活儿就没人愿意干。我们要求每项任务班组长不当“甩手掌柜”,提前介入、提前沟通、提前协调,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办妥,把所有事情处理停当,班组的人过去上手直接干。筑炉班组长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冲锋陷阵的“兵”。

修炉日记之阳极炉大修

自动播放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记 者:作为筑炉骨干,这些年你们走南闯北去过哪些地方?外界对金川筑炉队最多的评价是什么?有没有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事?

张中禄:南方北方都去了,去过广东汕头,广西防城港,福建宁德,江苏张家港,河南洛阳、济源、三门峡、灵宝,山东聊城、淄博,山西运城,还有青海西宁,内蒙包头等地方。

对金川筑炉队伍,外界总体评价最高的是技术力量比较强。安全与质量是根本,这方面我们要求特别严。我们重视后期服务,保证让业主放心。河南三门峡中原黄金冶炼厂总工程师称赞我们是能打硬仗、组织有序的专业化队伍,河南豫光金铅总经理夸我们“信得过”。

2019年我去山东祥光铜业牵头执行炉窑砌筑任务,当时人员紧张,施工难度大,工期滞后。临近快结束时,大晚上他们所有厂长都到现场督办来了——下夜班前必须完工!我们两个负责人都得了重感冒……好不容易坚持到最后一刻,炉子砌筑得漂亮,成功点火,业主方各类员工在现场热烈拥抱。

2022年底,我们在福建东南铜业施工。因为疫情,吃住在厂区彩板房。那地方阴冷潮湿,白天太阳出来特别热,晚上又特别冷,大家通过“俯卧撑比赛”取暖。临近结束的最后一个星期,因为疫情感冒发烧频发,每天能上岗的只有几个人,稍微好点就坚持到岗,轻症不下火线。作为项目管理人员,一边是甲方的工期,一边是带病的兄弟,我心里很难受。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相互鼓励、互相协作,硬撑着,把任务完成了。

这些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成为工友们聚餐时最有价值的谈资。每次执行任务都是追求成功的一段经历,然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应了那下半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记 者:你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筑炉工作时的心情吗?如何克服畏难情绪,坚守这一特殊岗位?

石 鹏:当初到金川,怀着一腔热血,想在这里大干一番。到筑炉现场一看,一落千丈。以前当纠察兵,干得不错,但筑炉工太不一样。

开始的几年我基本在现场打杂。2013年集团在广西上铜项目,单位派出20多个人负责熔炼炉、吹炼炉和两台阳极炉的砌筑工作,我是其中之一。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师傅一边教,我一边学。广西气候湿热,干活时从头到脚都是汗。那时候真累,睡着做梦都在砌砖。4台炉子的砌筑量5000多吨,早上6点多出发到晚上10点多才回来,我们干了5个多月。筑炉是最后一道工序,我们砌最后几块砖时,现场各岗位的人都来了,站在炉边等着。等最后一块砖到位,人一出炉,点火马上开始。受邀参加点火仪式,站在台上,我感觉很自豪。

自那以后,我对筑炉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开始喜欢筑炉公司的氛围。这些年每年出去三四次,与不同结构的炉窑打交道,虽然有点累但很充实,收入还可以,心里越来越有底。当过兵的,会不会先冲上去“打三枪”再说。我觉得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给我一个平台,能发挥自己才能,就一定能干出业绩。

记 者:金川筑炉队承担集团内外许多炉窑砌筑、抢修工作,他们称你们为“急先锋”,你们也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作为座右铭。在您看来,这种作风和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刘 勇:光金川集团本部,现在大大小小共计上百台冶金炉窑,它们一有“病”,就会直接影响集团产能。炉子出了问题,筑炉工必须第一时间冲上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优效果。筑炉工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具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急先锋”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根本拿不下来活。

其次,筑炉工很多源于转业军人,且共产党员居多。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共产党员更不用说。这两类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者就是传承。到了现场,老筑炉工身先士卒,撸起袖子直接进了炉子,年轻人怎么好意思袖手旁观?!这么多年过去了,沉淀下来的是精兵强将,掉链子的很少。

最关键的是我们筑炉公司的车间也好,班组也好,一直追求家的氛围:老的把新的当孩子看待,新的尊重老的。我一直秉持“以情暖人、以情动人”的带队伍理念,有了任务大家一起上,谁家有事大家一起办。班组凝聚力强了,一般困难迎刃而解。

“需要绣花的功夫”

记 者:在外行眼中,筑炉似乎和砌墙没有太大区别。在您看来,筑炉岗位是怎样一份工作?用“绣花硬汉”形容你们合适吗?

刘 勇:这个词形容得非常好。我们筑炉公司六七十号人,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汉,大家忙的时候特别忙,但我们热爱生活,这群人当中喜欢花鸟虫鱼的居多。我总觉得人应该像花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炉窑砌筑事关重大,毫米级的砖缝误差足以让整个生产线瘫痪。砌好每一块砖、筑好一个炉子,需要缝补、绣花的缜密。

筑炉公司一直传承与发扬互帮互助、和谐与共的“家”文化。

在工作现场,大家的神经始终紧绷着。完成任务回到办公室,看到绿油油的花草、游来游去的小鱼,很能缓解压力。养花养鱼不但调节心情,还能培养耐心,同时也是我们筑炉工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记 者站在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金川镍都实业筑炉公司目前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易宁辉:近些年,集团新建冶炼项目逐渐上马,比如镍厂复杂难处理侧吹炉、河西堡30万吨铜、广西防城港二期30万吨铜等,筑炉公司要负责项目中所有炉窑的砌筑设计和施工,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平台,既锻炼能力,又创造价值。

这几年我们在保障集团的基础上,走出去到新疆、青海、河南、福建等地承接了许多砌筑和检修维保业务。2023年对外收入超过1000万,创造历史记录。

筑炉行业曾经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这几年我们招了将近30名新员工,35岁以下占比60%。筑炉业务外出机会多,很受一些年轻人欢迎,他们适应能力强,有干劲,但缺乏现场锤炼。

展望未来,我们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技术方案、管理模式,提升检修服务质量。二是聚集“金川筑炉”品牌优势,积极拓展外部业务。三是提升作业机械化水平,以装备改造助推人员劳动强度的减轻与筑炉效率效益的提升。

文图/视频丨姚宏华 陈文 党毅伟

(金川集团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