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崖寨

走进白崖寨

原标题:走进白崖寨

白崖寨是一个隐匿在密林中的古城堡,在安徽省宿松县趾凤乡境内白崖山上,因山而得名。

在一个斑斓的秋日,与朋友一起驱车前往白崖寨探访古今。刚一下车,“红二十七军纪念馆”八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牵引了我们的目光,也牵动着我们的脚步。

纪念馆不大,白墙黛瓦,古朴庄严。这里是红二十七军的诞生地,是趾凤乡政府打造的红色文化基地。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进了纪念馆。纪念馆是以实物和照片相互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图片都为时代树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丰碑。看着这些珍贵的实物和详实的资料,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向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这里不仅记录着白崖寨的红色历史,更铭刻了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

从纪念馆出来向左拐,穿过进寨牌楼,踏上溪边的石阶,一步一步地向山寨攀登,放眼望去,山峦含黛,溪水潺湲,风光旖旎,仿佛走进了五色斑斓的油画里。那些大石板铺砌的石阶,踩在脚下坚硬,心里踏实,一块块石板像一页页纸笺,记录了古道的前世今生,蔓延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行至半山腰,就能望见山寨的城墙。城墙都是用片石垒砌而成,每一块片石都被工匠精心打磨过,整整齐齐排列成行,就像队列中的士兵。元代末期,匪乱多发,民不聊生,为求自保,当地义士吴士杰率领村民修筑寨墙,避乱躲匪。山寨墙高丈许,顶宽四五尺,依山就势,或沿山腰而筑,或在悬崖峭壁上逶迤起伏,曲折蛇行,环绕五座山峰,周长近十里,共置五座寨门,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墙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墙堞,险要地段的墙堞为双层,俨然一座小长城。

白崖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庇护当地民众,保一方平安。寨内既有良田可耕种,又有市肆可交易。和平时期渔猎耕樵,战时屯兵操练,尽得地利之势。两军对垒,无论哪一方,“恃白崖寨之险以为固”。明代将领史可法率官兵与张献忠的起义军、清代曾国藩统率的湘军与太平军都在此鏖战,占据山寨的一方,都能转危为安就是最好例证。

斯人已去,青山依旧。进入攀龙门,登上城墙。秋光穿过树叶的缝隙,裁剪成一个个斑驳的碎片,洒在青青的苔藓上。那些苔藓,覆盖着城墙上的石头,柔软而倔强,让人不忍心踩在上面。站在城墙上,恍若置身于一列逶迤行驶的火车里,载着我们穿行在风平浪静的林海浏览山色。我的心也随之驰骋。秋风染红了山上的枫香、乌桕、栎树,点缀在松林翠竹之中,红绿相间,十分养眼。

穿过一片树林,听闻几声清脆的鸟鸣,攀上白崖云梯,便是关帝庙。当年红二十七军就是在这里宣告成立。庙始建于元代,原有正殿五重,另有万年台、魁星阁和偏房诸多建筑,规模宏大,香火缭绕。后来几经战乱,屡毁屡修,不屈不挠,只是规模大不如昔。在百花门附近,隐约可见到杂草丛里的化字池、旗杆石、点将台、跑马墩,以及惜字亭和史公祠遗址,它们沉浸于深邃的岁月里,折射出对沧海桑田的一种无可奈何;它们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看到硝烟散尽过后,山河无恙,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篇章。

白崖寨的九曲居,以八卦图形布局,共有四重四十八间房屋,六个天井,内外九曲回环,集通风排水、采光纳气于一体,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房子的主人清末工部主事贺欣的田园幽居梦最终破碎于清末民初的战乱。如今仅存危房三重,令人唏嘘。

在白崖寨,我看见很多奇石,如笋、如蛙、如仙道、如舟……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面对这些奇石,你尽可以想象,尽可以编织美好的故事。而那些石头,因为有了故事,也就变得更加生动。观看摩崖石刻“最上一乘”,想象史可法在绝望之际的悲壮吟咏:“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以及转败为胜的欣喜之情。

一路观山听风,心上累积的尘埃被松风荡涤得干干净净。于望江亭小憩,群山蔼蔼,云卷云舒,山下美好乡村尽收眼底。今天的趾凤乡,实施生态立乡、旅游兴乡的战略,构建现代乡村特色种养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体系,带动乡村振兴,乡民的收入倍增,幸福感十足。

在白崖寨,我们充分享受了美景、美食和美意,可谓美不胜收。

□段佩明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