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走读丝路 这堂在玉门关的历史课讲了啥

清华教授走读丝路 这堂在玉门关的历史课讲了啥

自动播放

图片

9月28日下午,随着第三场直播圆满结束,由人文清华和新华网主办的“胡天汉月——走读中国·丝路行”系列完美收官。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带领大家走进甘肃敦煌玉门关,认识古代边疆治理体系,感受班超等古人开拓丝绸之路的雄心壮志,了解国门开放与畅通的历史智慧,并思考当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

线上550余万观众跟随两位老师一起游览了玉门关,积极互动,并一同欣赏玉门关的明月,共迎中秋佳节。

图片

张国刚教授以玉门关的防御体系为切入点,解释了汉朝如何守卫国门。玉门关包括小方盘城和大方盘城,小方盘城是当时玉门都尉办公的场所。在小方盘城的北边筑有汉长城,在长城以北有疏勒河,在疏勒河以北有绵延的山脉,玉门关往南有阳关,阳关再往南是祁连山余脉,祁连山一直通到罗布泊沙漠。所有这些天堑和建筑构成一个完整的警卫防御体系,使得玉门关地区既成为东来西往的要道、关口,又成为边疆要塞。在人员配置上,玉门关设有都尉、候官、士卒三级卫戍体系,加之汉朝实行士卒屯田制,有效保障了玉门关的守卫。

图片

汉唐之际,众多英雄经玉门关出生入死、建功立业。东汉“投笔从戎”的班超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西征三十年,强化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班超后来又派遣甘英,继续开拓丝绸之路,让这条商路延伸到了地中海地区。唐朝杜环远行西亚、北非,所作《经行记》印证了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事实。张国刚教授指出,无论是张骞,还是班超、甘英、杜环,他们都是丝绸之路上勇敢的开拓者,丝绸之路绵延千年的繁华,离不开他们前仆后继不断创新开拓的历史贡献。

图片

为什么班超在年迈时给皇帝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为什么唐诗里会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针对这些问题,张国刚教授表示,玉门关在汉朝是国门,到唐朝时虽然已经位于国门之内,但是它作为文化意象依然保留了“国门”的象征意义。唐朝对西域的治理往西推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国际贸易,这需要政治上的互信,这种互信是经济和人员往来的基础。他表示,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都意识到,国家安全不能建立在别人的道德情操上。如何在守卫国门的同时,又能敞开国门通畅商路,需要智慧、胸怀和能力。

图片

张国刚教授表示丝绸之路这一跨越欧亚中心地带的古老商路,对现代世界的意义依然重大。丝绸之路促进了各种文化的融合,也带动了地域文化的深度变革。它突破了地理、种族、文化的界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丝绸之路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互通互联,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与互动,包括文化、人员、物资、技术的交流和互动,要思考如何通过交流和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和繁荣。

图片

图片

本次讲坛通过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中新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澎湃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教育、凤凰网、百度新闻、抖音、今日头条、微博、B站、视频号、快手、爱奇艺、小红书等媒体和平台在线同步直播,感谢这些媒体的大力支持。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郑怡臻

(人文清华讲坛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