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下这缕祖传的庆阳“女儿红” 小小窗花有这么多讲究
甘肃
甘肃 > 人文 > 陇咚锵 > 正文

剪下这缕祖传的庆阳“女儿红” 小小窗花有这么多讲究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这句陇东民谣形象地刻画了庆阳心灵手巧的广大妇女,凭借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心随意到、手随心到,创造出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

庆阳市文化馆民艺研究专家刘志学展示收藏的庆阳剪纸纹样 李建荣 摄

庆阳市文化馆民艺研究专家刘志学展示收藏的庆阳剪纸纹样 李建荣 摄

剪纸,是庆阳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古拙质朴、天然浑厚、线条洗练、图案繁杂,庆阳剪纸艺术,创造了一个古老神秘、鲜活独特的乡土艺术世界。2008年,庆阳剪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学博士苑利认为,庆阳剪纸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着最原生态、最古朴的元素。

庆剪纸《抓髻娃娃》

庆剪纸《抓髻娃娃》

庆阳剪纸是深深根植于庆阳黄土地和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文化艺术。这些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的花草鸟兽、山水人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场景等,寄托了祈福迎祥的生活热望,体现了驱邪除恶的民俗心理,蕴藏了远古的原始图腾。

庆阳剪纸的源头活水,缘于家庭血缘的纽带联结,母传女、婆传媳、奶奶传孙女,代代相承,生生不息。庆阳剪纸题材广泛,日月星辰、山川花木、传说故事、猪羊鸡狗等,都是剪纸的永恒主题。庆阳剪纸的内容丰富,有反映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的“蛇盘兔”“人面龙”等;有体现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生命树”“鹿头花”“蝴蝶钻莲”等;有渴望趋吉避凶的“驱五毒”“送病娃娃”;有祈盼幸福美满的“金玉满堂”“福禄如意”等。

2021年春节前夕,西峰城区居民贴窗花。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2021年春节前夕,西峰城区居民贴窗花。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浪漫而又旷达的庆阳人,喜欢将剪纸贴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任何物品上。在传统的庆阳窑洞民居里,剪纸成了窗花、门花、炕窑花、顶棚花、吊帘花、箱柜花、粮囤花、纸缸花、灯笼花,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装饰品;而喜花、礼花、压箱花、寿花等,则是剪纸在社会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达。

除了这些,在每个传统节日和家庭重要活动时,一幅幅随性创作的剪纸成为装点居室、营造氛围的必备品。过年馍馍、八月十五的月饼、新娘的嫁妆上,都会放上红彤彤的剪纸,将氛围烘托得热闹喜庆,充满艺术的味道。

剪纸艺人切磋技艺 庆阳融媒记者 赵彩霞 摄

剪纸艺人切磋技艺 庆阳融媒记者 赵彩霞 摄

1930年,庆城县胡仙川剪的《五福捧寿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使庆阳剪纸第一次走出了国门。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庆阳剪纸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借鉴庆阳剪纸创作了许多珍贵的木刻,庆城县编印了《庆阳民间剪纸》,王光普编著了《陇东民俗剪纸》等,给世人提供了了解庆阳剪纸的一个个窗口。

今天,庆阳的剪纸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数代人传承和发扬,走进了大雅之堂。庆阳剪纸,已是一个蜚声海内外的民俗艺术精品品牌,孕育出祁秀梅、张玉珍、金香莲、雪秀梅、刘玉英、郭双芸、马秀珍、田秀茂、王爱珍、郭凤福、贺彩霞、吉彩琴、马路、惠富君等许多优秀剪纸大师。

剪纸艺人展示巨幅剪纸作品,喜迎节会。庆阳融媒记者 赵彩霞 摄

剪纸艺人展示巨幅剪纸作品,喜迎节会。庆阳融媒记者 赵彩霞 摄

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七届的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使庆阳剪纸从农家窗棂飞进了高雅的艺术殿堂,从农家小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剪纸《团花》

剪下这缕祖传的庆阳“女儿红” 小小窗花有这么多讲究

剪纸《耍社火》

剪下这缕祖传的庆阳“女儿红” 小小窗花有这么多讲究

剪纸《鲤鱼送子 五谷有余》

剪下这缕祖传的庆阳“女儿红” 小小窗花有这么多讲究

剪纸《凤凰朝阳》

剪下这缕祖传的庆阳“女儿红” 小小窗花有这么多讲究

记者/孙玉珍 路世玲

(庆阳发布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