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陇上中秋】
敦煌篇
中秋拜月
文/马良宝
又逢一年中秋月,明月当空,化解了秋的寂寥,也抚慰着游子思乡的褶皱。拜月、赏月,都源自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敦煌中秋拜月的习俗,也正印证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圆满的追求。
敦煌拜月源于唐代,今天的敦煌拜月仪式多可从唐本中溯源,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民俗传统。在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写本中,也更多地反映出了中秋拜月仪式的风俗。根据敦煌藏经洞文书《吉凶避忌条项》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八月)六日神一名,天公字大华,日字长生,月字子光,北斗字长文,太白字文君,东方朔守祖常”。由此可知:月在古代敦煌地区,是六神之一,这也显示出唐宋时期的敦煌地区非常重视月神。
在敦煌壁画中,与“中秋”有关的壁画就有很多,比如莫高窟第35窟壁画中的“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菩萨左、右手上分别托着太阳和月亮。而菩萨右手中的月亮,清晰地描绘着捣药玉兔、桂树和金蝉。
古代敦煌民众是如何拜月的?这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新月》中有所了解:既要登上专门的“拜月楼”,而且拜月人大多是以盛装打扮的女性为主。同时,文书中也反映出古人拜月时的祈愿内容:祝福家人长寿、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
月饼是中秋拜月的主要供品,敦煌月饼俗称“锅盔”,制月饼也被称为“打锅盔”,制作时,发面兑碱,掺入香油、花椒、香豆粉等香料,反复揉匀后,直径足有30公分,厚度也达到5公分,然后在饼的边缘捏上装饰的花边,中间描画有关月亮的各种图案蒸制而成。
中秋之夜,每个家庭要在院内月光最先照到的地方摆上香案,依次摆放供品,月饼要立放于主要位置,月饼前放置小香炉,中间摆放呈锯齿形状的西瓜,除此,还要摆放苹果、桃子、红枣、甜瓜、葡萄等水果及美酒等贡品。当皎洁的满月冉冉升起,主人便带领全家向月亮神焚香叩拜,并祭酒三杯。之后,全家人吃着月饼,饮着美酒,赏着明月,团团圆圆,其乐无穷。
近年来,每逢中秋,敦煌会组织大型的中秋拜月活动,集体拜月参与的人数众多,仪式感也更强。仪式开始前,要在面朝月亮的舞台上摆放香案,之后,身着汉服的礼仪小姐姐依次上场,恭敬地把供品摆放在香案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主持人身着汉服,走上舞台,洒酒祭拜,颂念祝文,祝文诵读完毕后,点燃焚烧,众人随之揖拜,而后,在众人的焚香祈愿中拜月达到高潮。
中秋拜月这一民俗传统在敦煌有着广泛的传承人群和文化空间,每到中秋,城乡群众自发组织拜月活动,寄托希望,祈祷幸福团圆。另外,有组织的集体拜月仪式更是促进了中秋拜月这一传统深入民间,促进了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全唐诗》中,仅以中秋赏月为主题的就有111首,出自65位诗人之手。宋词中中秋词更为壮观,共达210首之多,多以“中秋”“月夕”为题,内容描写月色、思乡、思亲;高频词有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浩浩长空,明月依旧。穿越千年岁月,敦煌拜月亮这一传统民俗历久弥新,在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