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踏飞燕腾雄风
外出旅游,作为一名甘肃游客,一路上在好几座城市看到了来自于甘肃武威出土的、具有内在生命力和一往无前气势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雕塑,这让我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暖意,并为之感到骄傲,不由自主地向驴友们叙述“马踏飞燕”的来历。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睹物思乡也是人之常情嘛。
武威,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段,这里曾经是六朝古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为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的武威曾经是中国第三大城市。武威有着五凉古都,河西都会,雍凉之都,西夏陪都的美誉。1969年武威市雷台东汉墓共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而这匹铜奔马是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件。这匹铜奔马为立姿,处于静止状态,但它挺胸昂首,张口啮衔,似乎体内充满着活力,观后令人有怒马如龙之感。在雷台汉墓的众多铜马中,以“马踏飞燕”最为著名,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所描写的河西走廊雄浑的景象。的确,在这块历史厚重的土地上,“马踏飞燕”的出土最恰当地印证了大西部的粗犷和传奇。
这匹诞生于汉墓中的铜奔马,和汉朝战事频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初年,由于多年的战乱刚刚平息,国力匮乏。而此时,北方的匈奴却逐渐强大起来,不断骚扰汉王朝边境并侵入内地。汉朝在与匈奴连年的战争中,马匹极为短缺。于是,获取良马便成为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并扩展疆土的关键。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发重兵远征大宛,最终得到了那里的汗血宝马,号称“天马”。马匹的改善,武装了汉王朝的军队,使得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最终一举将匈奴驱逐到漠北。《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由于马在汉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成了汉代的艺术品中,最为常见的形象。汉武帝从西域引进良马之后,使得悍马的体质性能,乃至形貌都大为改观。而铜奔马的造型,应是其真实写照。
我曾经探访过雷台景区,游览了汉文化一条街、汉风格大门、大型音乐喷泉、天下第一马“马踏飞燕”以及凝聚汉文化精粹的巨型浮雕、牌楼、图腾柱和堪称“世界之最”的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队列,展现天马艺术风采的汉文化博物馆以及汉墓、雷台、雷台公园等。其中,最是那匹神奇的“马踏飞燕”令人叹为观止。“马踏飞燕”又名“奔马”“马踏龙雀”,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奔马头微左扬,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飞燕的背上,飞鸟展翅,惊愕回首,显示了奔马快捷如飞、神速超群的意境。同时,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中在一鸟之上,既表现了奔马腾跃于飞鸟之上时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以及展开的双翅,扩大了着地面积,稳定了重心,其造型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它虽然是静止的,但给人一种动中有稳、静却似飞、一跃千里的感觉。
著名作家臧克家曾说,这只铜奔马是条神龙,以世界为场所,飞奔绝尘,引人注目,博得喝彩,它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精品,它是优美的艺术杰作,它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它为社会主义社会大放异彩。海内外人士纷纷称赞铜奔马是“无价之宝”,是“中国的‘维纳斯女神’”,是“古典艺术作品的最高峰。”是啊,古代无名工匠这一杰作,不仅神态生动、制作精美,而且造型艺术非常独特。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旅游城市建立了“马踏飞燕”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在中外历史舞台上也有它独特的荣誉和地位。20世纪70年代,柬埔寨宾努首相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当他看到铜奔马后,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后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目前,作为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与美国自由女神像和法国埃菲尔铁塔三足鼎立。应该说,“马踏飞燕”不仅是甘肃之最、中国之最,也应该是世界之最。
“四海盛赞铜奔马,五洲争说金玉衣”。“马踏飞燕”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最好见证。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艺术珍品,而是“龙马精神”的标志,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如今,当我们外出旅游时,我们的心灵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不论你奔波在大江南北,还是漫步在长城内外,亦或是遨游于世界各地,那“马踏飞燕”的形象始终牵记着你迈开的步伐以及留恋的目光。是的,漫漫旅游路,“马踏飞燕”伴我行,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乡愁,一种多么值得荣耀的满足哟!
□刘志宏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