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门票为啥那么贵还超级难买?
甘肃
甘肃 > 乐活 > 正文

演唱会门票为啥那么贵还超级难买?

原标题:演唱会门票,为什么那么贵还超级难买?

阿水

2023年进入秋天,演唱会市场却像一颗越来越热的火球,看得见,摸不着。原以为疯了大半年会降温,没想到购票难度依旧。秋天的上海有周杰伦和陈奕迅,想听歌见本尊的人,你们买到票了吗?

当然,就算在疫情之前,大牌演唱会的门票也不好买。最热门的,和今天一样需要在开票那一刻拼网速,并祈祷运气的光顾。

不同的是,那时还是纸质票无需实名的时代。线下黄牛成群,场馆周围到处都是“票子有伐票子要伐”的兜售声。票价虽然固定,弹性一直存在。买不到票但是有耐心的歌迷,可以在开场前后在场馆周围碰碰运气,说不定就能以不错的价格购票入场。

那时,演唱会门票的拥有者,享有它的所有权。这意味着门票可以像任何商品,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这个系统,小心地保持一个脆弱的生态平衡。

当黄牛强势,或主办方很想保本,放了很多票给大黄牛,歌迷就会抱怨市场被“垄断”,导致自己不得不加价以获取门票。

这个系统是动态的,根据场次随时都在变化。黄牛或主办方也有可能错估演唱会的热度,囤了太多票,到时候现场就会变得难看,还会引起舆论风波。空位太多,即使开场后陆续放进一些观众,对演出者及歌迷也是一种伤害。

今年演出市场正常运转之后,情况不同了。今年开始,许多大型演唱会陆续开始实行强实名制,热门的中小型演出也有跟进。一人一证一票,看演出像坐高铁,刷身份证进入即可。线下黄牛消失殆尽(至少我再也没在梅奔周围见过他们),背后的含义是:演唱会门票的性质变了。

它们被限制转让,更像是持有者参加一种活动的许可证而不是拥有物。许可证无法转让,退票渠道的窗口期极短,一不留神,或者运气不好,临时无法观演的观众只能承受损失。

根据大麦、票星球、猫眼三个平台公布的演唱会门票数据,本次周杰伦上海演唱会共放出超11万张门票,而单单大麦平台上就有378万人标记了“想看”。

根据大麦、票星球、猫眼三个平台公布的演唱会门票数据,本次周杰伦上海演唱会共放出超11万张门票,而单单大麦平台上就有378万人标记了“想看”。

购票成为一种昂贵的承诺,隐含着难以退换,损失自担的意思。从公平市场的角度看,好像对消费者不太公平。

但演出市场的急剧变化,让这种“不公平”成为一种经过权衡的措施,并不是完全不合理。改进的空间,有。退票方式也正在不断演进,以平息观众的不满。

消灭了线下黄牛,买票难的问题为什么仍然存在呢?

最自然的解释,是僧多粥少。

流行音乐市场在过去的十年几乎停滞不前。十年前最红的是周杰伦、陈奕迅们,十年后还是他们。张学友屹立不倒几十年,开几场都一票难求。尽管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普遍年龄段是20-45岁,也不妨碍年轻一代听新生代感到难以满足,继而往回听,在他们出生或年幼时期的音乐里找到共鸣,斥资买票捧场。

为什么很多95后、00后的人也去听张学友、张信哲,因为他们真的很棒,也因为巨星的天空中后继乏人。

只要是稀缺的商品,无论多么大众娱乐,都会带有奢侈品的属性。奢侈品不跟随社会经济的好坏浮动价格,反而经常逆向调价。大到楼市,小到一张演唱会的门票,都是如此。

钱包不充裕,对未来不看好,能省则省。但是转念一想,人生苦短,还是积攒一点美好回忆吧。在寒冬,还能想起人头攒动,万人齐唱同一首歌的夜晚。财富升值的人,更加不会在意花一小笔钱,买一张好座位的演唱会门票,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换取陪伴的快乐。

几乎停业三年的演出行业,一定积攒了很多观演需要。但这种积聚的力量之大,仍然超乎很多行业内人士的预期。这很奇怪,也不怪,因为人心的关系。社交隔离的时候,人最渴望交流。我们是群居的动物,天生拥有聚集和分享的需求。

被压抑的持续释放,解释了为什么疫情之后全球的“体验型经济”爆发,且持续不衰。

Taylor Swift的时代巡演所到之处刮起旋风。忠实的女歌迷,愿意用冻卵的钱(为了未来)购买一张门票(当下快乐)。

疫情打破了一些观念,如今人们更想投入当下的快乐与连接。因为未来,实在有点难测。

这种危机感,也笼罩着演唱会链条上的每一个人。办演出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当。政府、公安、城管、消防……各方努力成就一场演唱会。除去必要的成本,还有其他风险。

风险高,投入也高。尤其疫情之后,头部艺人的唱酬又更上一层楼,大家都想弥补关张三年的损失。而作为商品的热门演唱会确属稀缺资源,那么最直接的调节手段,就是抬高票价。好比茅台,自从脱离消费品的属性变成一项投资,它的定价就进入了另一个体系。

茅台变贵,变得很贵,但是在国内,演唱会的票价不可以太高。当年王菲在上海开唱,二级票务网站上的高价票引发政府部门介入。约谈相关方面后,天价票全部消失,成为演唱会价格调节机制出了毛病的典型案例。

当演唱会的门票被天花板罩住,不能开出天价,让价高者竞争。一张票,又实在有一千、一万人抢,怎么办呢?

会员制是一个办法,通过回答问题或者事先获得粉丝会资格,来筛出拥有抢票资格的人群,作为对真·歌迷的回馈。

还有一种更加市场的办法,比如美国票务巨头Ticketmaster就采用动态票价系统,把黄牛的基因嵌入合法的系统中,让需求决定票价。它被大为诟病的是定价的不透明,以及有垄断嫌疑。

并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可以让人人都满意,人人有戏看,至少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如果一个知名歌手用肉身唱100场,是不是就能让每个想看演出的人都买到票?或许如此,但人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吗?即使能做到,稀释了自身的紧缺性,人们还会趋之若鹜吗?

演唱会和场数无上限的经典百老汇戏剧有个最大的不同:演唱会具有转瞬即逝和不可复制的特点。

歌手只有一个,无可替代;会变老,也会过气。歌迷也是一样,没有什么会永远不变。深谙这一点的Taylor Swift,在漫长的巡演中每场都有两首bonus曲目,每场现身不同的嘉宾,主题亦会改变。

对没有穷尽的变化的预期,和把握珍贵当下的渴望,使现场演出永远与众不同。

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那么,怎样让地狱级难抢的演唱会门票稍稍变得容易买到一些呢?像大自然一样,保护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从音乐的生产到消费,不要让任何一个生态位因为空缺而恶化演出环境。丰富物种,让观众爱上更多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