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山如意双镰
武山是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尚武习武之风盛行,武术英才辈出,县域内不同区域都有武术领军人物,弘扬武术精神、传承传统武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武术现象。
不同区域和不同派别的武术相互交融,使武山武术呈现出地域特色鲜明与兼容并蓄共荣的特点。而且各种奇门兵器在武术大会中大放异彩,如康吼吼拳师的回桩、罗顺平拳师的鸳鸯子午钺、杜顺德拳师的双钩镰和年元换的如意双镰等。
□令陆胤
镰作为一种兵器源远流长,历史极为久远。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狼烟四起,连年征战,斧钺戈矛等冷兵器各显威力。作为与戈相近的镰,在攻城拔寨中攻击优势尤为突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兵铁骑,用的就是长镰,俗称“麻扎术”。还有《水浒传》里金枪将徐宁大破呼延灼连环马阵的钩镰枪,就是综合了镰和枪的特点,发挥了独特的威力。武山县域内许多古遗址中,都出土过钩镰枪等与镰相关的古老兵器。
武山县古称獂道,历来为兵家所争之地,先秦的风云在这方土地的上方飘过,三国鏖战的号角在这里久久回荡。宋代吐蕃在滩歌建立枭篦寨,后经曹玮扩建为“威远寨”,见证了大宋边陲的狼烟。在民族融合和烽火硝烟中,这方土地涵养了尚武阳刚的秉性,滋养了淳朴豪放的乡民。武山的兵燹匪患催生了武山武术的发展,习武之风长盛不衰,涌现了许多武术英才。
如意双镰是短镰中的一种,由武山县洛门镇龙泉清末武进士康岐所创。康岐(1870—1932年),字凤雏,洛门镇康家庄人,清武举康国栋之子,四川督标营千总。在家乡招生教武,授徒30多人,其中有10余人考取了武生。康岐膂力超群,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其父挑担下四川做长途贩运,在四川新都县北天回镇举起数百斤石担,震惊江湖,从此被赞称“甘肃黑娃娃”。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京赴考,明初康懋才硬弓,相传多年无人上弦拉动,而岐运用自如,以此弓考取戊戌科武进士。授四川督标营千总,朝廷两次送锦旗、官服到家。他目睹时政腐败,无意做官,让位给同学张兆甲,居家躬耕,安享天年。
据年元换讲,康进士晚年赋闲在家,见村人多用镰刀割草,仔细观察其动作。出于武术家的敏锐,他不免心生奇想,产生了利用农业生产中镰的使用动作,编创一套武术套路的想法。于是,他结合军营之中镰刀术及割草短镰的用法,自创一套镰刀刀法,后由单镰变为双镰,取名“如意双镰”。康进士创编了如意双镰后,一边演练,一边传授,此器械便开始在龙泉、武山周围衍生传承。康进士晚年(约1929年)曾率领乡亲众力抵抗土匪,在古堡保卫战中如意双镰大显威力,为保护乡亲及其人身财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颐养天年的康进士看到乡亲们十分喜爱武术,一些武术爱好者对他的镰刀术也是情有独钟,于是广开门路,传武授徒,强身健体,誉满桑梓。加之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盗匪横行,县域内多建古堡以抗匪患,民众为求自保练武之风愈盛。康进士如意双镰因其携带方便、演练不拘场地,又是随身可带的生产工具,能起到生产和防身的双重作用,深受习武者喜爱。如意双镰作为进士武学的奇门兵器流传至今,可谓流芳百年。由于康进士在平凉任职都统,故在平凉、天水一带也有传承。
如意双镰属于戈类兵器,关键技法以钩割为主,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20厘米、宽约5厘米,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木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镰身由钢铁锻造而成,装以木柄,挥动自如,刃口锋利,其招式简单、精练,极具杀伤力。
“一寸短,一寸险。”练习如意双镰,必须身法灵动、应变敏捷,做到双镰双动、身镰合一。此镰主要招式有,钩、拦、扎、回、削等,大开大合,疾进疾退。拳诀云:“草镰虽平凡,内把玄机含。举火烧天势,怀中抱月还。鹰翅遮云雨,龙尾掀浪花。双镰手中握,天下英雄夸。”
因草镰作为农用工具,村民家家都有,故习者甚众,一时名声大噪,传遍渭河两岸。后来经康景文传授,康庄村年元换、杜顺德,康庄村康家坪组康二虎等人在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中演练,年元换在本村的大力传授,该套路以完整的形态,原汁原味传承了下来,成为武山武术的一枝奇葩。
康进士如意双镰主要流传在武山洛门镇康庄村为主的龙泉一带,现以年元换、康二虎、杜顺德等为主要传承人。其主要传承体系为:第一代清末武进士康岐创编;第二代为洛门镇康庄村的康景文,是康进士亲传弟子;第三代为洛门镇康庄村人年元换、康二虎、杜顺德,由康景文所传;第四代为洛门镇康庄村的年鹏程、康茂善、魏喜军等,由年元换传授。2023年武山如意双镰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如意双镰作为进士武学的奇门兵器而流传百年,在群众自觉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传承的保护。
康进士如意双镰由康景文师徒口传心授,并没有资料记载,仅凭传承人的热爱和自觉传承,需要加强保护传承,加大传承力度,让这套地方特色鲜明、承载着一方文化的武术之花,永远绽放在武山大地。
(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