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胸藏点“墨”:丝路盛“砚”的渊源早在千年前
甘肃
甘肃 > 人文 > 陇咚锵 > 正文

非遗胸藏点“墨”:丝路盛“砚”的渊源早在千年前

原标题:用石砚“讲述”《雄关魂》——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石砚技艺”传承人刘宗学

“丝路盛砚”系列—金城兰州

“丝路盛砚”系列—金城兰州

砚台是我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嘉峪石砚就是其中的瑰宝。刘宗学是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石砚技艺”传承人。他耗时一年八个月的时间,雕刻出大型嘉峪石砚“丝路盛砚”系列。

呈现

6月1日,记者跟随刘宗学走进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推开大门,一方方排列整齐的石砚呈现在眼前,天马行空、巨龙飞舞,在石砚上栩栩如生。吉祥庆阳、魅力白银、金城兰州等三十六方“丝路盛砚”系列,每一方石砚讲述着一个城市代表性的历史文化。

刘宗学告诉记者,嘉峪石砚制作工序繁多,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等工序。嘉峪石砚充分利用天然形成的石块,经过工人巧妙的构思,精雕细刻而成。它古朴典雅,精美无比。

在采访时刘宗学说:“嘉峪石砚目前仍然缺少推广宣传,比起洮砚等,没有形成产业化。”

渊源

嘉峪石砚是我国最古老的石砚之一,早在1700年前就有用嘉峪石制作砚台的记载。《敦煌杂抄》中载:“嘉峪山,石可做砚”,石呈青、绿等五色,且具有体质润泽、既不废笔又不废墨之特点,为一时之佳砚。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中载:50年代初期,在兰州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彭泽(字济物,兰州人)的墓葬中出土一方仿古琴单砚,砚背铭刻“嘉峪石砚”,该石砚长18.5厘米,宽7.5厘米,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砚为古琴形。嘉峪石砚,又称嘉峪砚,产于嘉峪关市的嘉峪山,嘉峪山又名黑山。此山海拔2799米,是嘉峪关市最高峰,属残丘地带,山后有峡,峡中溪流蜿蜒,长达百余里,两面黑岩壁立,分青、绿、黄、赤、紫五色,色泽绚丽,质理润泽,为制砚上等良材。

传承

刘宗学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掌握了制作石砚的本领,已从事嘉峪石砚制作30年。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刘宗学足迹踏遍祁连深山、黑山、戈壁沟壑的各个角落,潜心钻研与探索。其作品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反映嘉峪关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等。2008年,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收藏了刘宗学制作的一方《雄关魂》嘉峪石砚。2009年,刘宗学被评为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石砚技艺”传承人。2011年,刘宗学被评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石砚技艺”传承人。2012年,刘宗学制作的嘉峪石砚《丝路魂》获得甘肃省第十二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2015年,他先后成立了“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慧霞 文/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