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遗址:兰州明清古城的见证

城墙遗址:兰州明清古城的见证

原标题:兰州古城墙

▲民国时期古城老照片

▲民国时期古城老照片

兰州古城墙遗址

兰州古城墙遗址

兰州古称金城,是“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丝路要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见证地,历史文化厚重,文物遗存丰富。即日起,本报携手兰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推出《金城遗珍》栏目,旨在将承载文明、见证历史的文物更好呈献给大家,让文物走进大众生活,让珍贵的文物遗存成为传承弘扬优秀黄河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期将聚焦兰州古城墙的前世今生,重温岁月流逝中的兰州古城。

城墙遗址:兰州明清古城的见证

兰州城墙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金塔巷东口南侧。现残存城墙为兰州明清古城内城南城门西侧的一段,长11米,墙高8米,底宽7米,顶宽2米,夯层厚15厘米至20厘米,是兰州明清古城的见证,对研究兰州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重要地方一般都建有军事防御设施——城池,以防御外敌侵扰,保护战略要地和王公贵族、百姓财产安全。兰州,地处中国西北,“控扼冲要、道通西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兰州古城区域,在今城关区,北临滔滔黄河天险,南屏巍巍皋兰山,东西皆有天然山体、河沟,是城池选址绝佳之地。

兰州明清古城是在北宋旧城基础上,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过多次拓建增筑后定型,为黄河上游都会之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兰州城”初见雏形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占据今兰州城黄河以南地区,并在今兰州城关区东岗一带设榆中县,开展移民屯垦实边,并建有北面河,东、南面山的简陋城池,以防御匈奴侵扰。

西汉初期,为防御匈奴,榆中县及旧城得到恢复;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兰州黄河以南地区的管辖,公元前121年将甘肃榆中县西部分出金城县,县治在今兰州西固城附近。隋唐时,兰州城属中等城池,在今城关区中山林一带,也有说在胜利宾馆一带。

北宋时,兰州是西夏与宋、金交战的前线,防守位置十分重要,兰州城经过多次整修。第一次修补是在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进占兰州并同时修筑兰州城,位置在1949年前的兰州城西南角,东西600余步,南北300余步。1083年,废弃旧南城,在濒临黄河边筑新城。元代兰州属于内地。城池防御功能变弱。

明代兰州城成为甘肃大都会

明代,中央政府长期同漠北蒙元贵族战争,兰州是西北边防要地。兰州“座中四联”,辐射甘、宁、青等地区,是连接中原与河西的咽喉孔道,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也是肃王藩国之地,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经济也有明显发展,兰州城池的修建得到了重视。

明代初建兰州城周长约3395米,总面积超过68.4万平方米,加之局部以青砖包砌,比之宋元兰州城,已是“宏阔雄伟,俨然州城”,初具黄河上游最大州城规模了。

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兰州卫指挥戴旺、签事卜谦修筑外廓,为明代第二次修筑兰州城。这次扩筑,自西北(今兰大二院东侧)至东北(今金昌路北口稍南),凡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其周长达到58910.1米。兰州城从此有了内外城之分。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都指挥李进第二次扩筑兰州城。增筑了承恩门的外廓,使兰州城东面延伸到今广武门一带,新筑城墙总长九十九丈,并开筑九座外城门,门墙上筑城楼。此次扩筑使兰州城面积大增,气势恢宏。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都指挥梁暄第三次扩筑兰州城,增筑东部外墙三百六十丈。将兰州城向东延伸至今广场东口,兰州城规模基本固定下来,城内棋盘式道路格局形成,成为甘肃大都会,显示“黄河之都”气派。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备副使朱旒经朝廷批准,对兰州城进行整修。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兵备副使李尧德用砖石包砌北城楼,金城四周城墙上的城堞一律用砖砌筑,使兰州城更显巍峨、壮观、坚固。

仅存古城墙“隐”于润城花园

清代,甘肃位于全国腹地,兰州为“通中之地”,逐渐为清廷经营大西北的地缘中心,经济发展,人口骤增,古城也得到更好的整修维护。

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巡抚移驻兰州,同一年,清朝中央决定从陕西省分出甘肃省,兰州从此成为甘肃省会。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巩固西北边防,陕甘总督署迁至兰州,驻原明朝肃王府,兰州真正成为西北中枢、军事重镇。兰州成为甘肃省会、总督驻地,城池建设更受重视,并由甘肃巡抚(后为陕甘总督)亲自主持城池修筑工程。

清代,兰州城经多次修葺,内城周长六里二百步,建城楼九座;外城周长十八里一百二十三步,建城楼六座;城内道路60余条,与城外道路相接;北依黄河天堑,南靠皋兰屏障,为西北一大都会。

民国时期,兰州古城部分得到修葺维护。1949年后,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特别是城墙的原有功能基本消失,在北京拆除古城的带动下,兰州古城也被拆除。至今,仅残存一段11米长古城墙矗立在南关十字附近润城花园内,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古城历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图由兰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提供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