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城屹立河西两千多年 苏武牧羊的北海就在这里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汉长城屹立河西两千多年 苏武牧羊的北海就在这里

原标题:北海子汉长城遗址石营堡

北海子汉长城遗址

北海子汉长城遗址

●张文生

北海子汉长城遗址石营堡,位于金塔县西北端的北海子北侧的小山上。堡子长宽二三十米,由夯土夹芦苇筑成。据当地学者介绍,堡子为汉长城小城,当地叫石营堡。小城修筑于湖边视野开阔的小山顶上,不仅便于士兵瞭望防守,还便于监视保护附近的盐场。

站在石营堡附近的小山上,南望东西绵长烟波浩渺的北海子,在戈壁滩上若隐若现蔚为壮观。据当地学者介绍,此湖泊自古有之。在上世纪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逐渐干涸。近年来,由于雨水丰富,黑河水源充足,连续向北海子调水,使这个干涸多年的湖泊又死而复生碧波荡漾,重现了往日生机。据当地人传说,这里就是汉使苏武牧羊的北海。

然而,浩大的湖泊四周植被很少,裸露出的湖底泛着白花花的盐碱。笔者手掬湖水尝了尝,微咸。当地学者说,这个湖是古时的盐场,食盐是当时的战略物资。前些年,当地的一些村民还在吃这里出产的食盐。

仔细察看,石营堡修筑在大湖北面连绵不断的小山上,古人一般都是傍水而行,因此山与湖之间应该是一条古道。从石营堡的建筑特点发现,墙体是由砂石土、石块夹红柳、芦苇根茎叠筑而成,是典型的汉代长城关堡。小城历经了二千多年的风沙洗礼,模样沧桑败落,却依然屹立在山顶。这是汉代长城的杰作,也是早期汉长城的代表。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两次发动对匈奴的河西之战,扫荡了河西地区的匈奴势力,河西纳入了大汉版图。而夏季的那一战,霍去病是从北地郡出发,深入匈奴腹地,迂回包抄,走河西走廊的北部,穿越大漠,到达了居延泽。然后,沿弱水南进,在酒泉及附近的祁连山下再次击败匈奴。此役令霍去病感到了弱水河流的重要性,为遮断匈奴人的往来,决定在河西修筑长城,时称塞垣。而在居延塞的这一段就叫遮虏障。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令强弩都尉路博德修筑居延塞,一直到天汉年间去世。大约五六年的时间,路博德都屯戍在居延城,主要任务就是修筑居延塞的遮虏障。居延塞的遮虏障从居延以北开始,向南一直沿弱水河两岸,特别是在金塔县境内还修筑了著名的肩水金关,再向南到达高台西北的正义峡(又名镇夷峡)。可以肯定,金塔县境内的汉长城多为这一时期修筑。

河西长城的修建,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以河西走廊东西主路之外,沿着弱水流向与走廊交叉的正义峡处,向北还形成了一条岔路。这条岔路一直到石营堡,就分成了两条道,一条向西通玉门和瓜州;一条向北延伸,通往新疆北部,是古代阿尔泰山及伊犁河一带少数民族进出河西走廊的捷径。学者称这条路为居延丝绸古道。

这条居延丝绸古道,在玉门关丝绸之路以北的沙漠、戈壁和草原地带。居延绿洲是居延东西古道和南北古道交汇的十字路口,在战乱时期和玉门关丝绸之路被隔绝时,居延古道就是东西来往的重要通道。史书记载,元朝时期,居延古道曾经车马络绎不绝。可以想见,石营堡,在这条丝绸古道路上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

金塔境内汉长城全长约三百多公里,分为东线和北线两段。东线段,当地称为“东部塞”,分布于县境东部和东北地区,呈南北走向。北线段,又分为两段,营盘堡以北者称“西部塞”,以南者称“北部塞”,分布于县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呈东北西南及西走向。境内长城地处金塔盆地,长城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地貌景观为冲积平原和丘陵山区,其中东部塞、西部塞沿黑河东西岸分布,北部塞沿北山山脉分布。

东线东部塞,起自高台县盐池乡正义峡口,向东北进入金塔县,止于肩水金关。北线西部塞,起自肩水金关对面黑河西岸,沿黑河西岸向西南延伸,止于营盘堡。北线北部塞,自营盘堡继续向西南延伸,经过营盘村西、尖山子、石梯子、石营堡、沙枣园等地段,至西移村西北进入玉门市境内。

金塔县境内的汉长城由墙体、壕堑、关堡、单体建筑及其他与长城相关遗存组成。现有墙体260余公里,有人工修筑墙体和天然水险长城。壕堑长城,现存近50公里。关堡长城,现存14座,其中关1座、堡13座。单体长城,现存83座,其中敌台20座、烽火台63座。

纵观整个金塔县境内的汉长城,其在西汉发挥作用的时间有一百多年。据肩水金关出土的汉简记载,纪年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开始,最晚为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计有97年时间。而这一时期,恰好是西汉较为强盛的时期,中央政权有能力对河西及西域实行有效管理,居延丝绸之路古道掌控在大汉的手中。随着王莽新朝的衰落,对西域及河西的管控放松,居延古道有可能被放弃。一直到东汉建立,公元36年窦融归附,河西之地再次纳入了大汉版图。小小的石营堡,见证了这一切。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