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陇原印记】
悠悠黄河水 巍巍白塔山
黄河岸边白塔山
巍巍白塔
兰州龙源公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刘志宏
“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龙归山月晓,鹤唳海天秋。白塔连云起,黄河常雨流。倚栏凝望久,烟树晚悠悠”。明代文人李文在诗中曾这样描写白塔山。经过多年的绿化,如今的白塔山公园林木蓊郁、层峦叠翠,各式古建筑点缀其间,不仅成为兰州市的地标性景观,还是省内外游人纷纷驻足打卡、饱览金城壮美山河的一处胜地。
一
对一座城市而言,既要看它今天的光鲜亮丽,也要看它过往的沧桑荣光。或许,每一块遗落的青砖,每一扇斑驳的木门,每一座古旧的古塔,从中可以窥见这座城市在历史中所经历的重大转变以及发展脉络,重温过去璀璨的文明。
当你站在中山桥南端眺望白塔山,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黄河、关隘、铁桥、白塔……那些蕴含着悠悠岁月的古建筑群与绿意葱茏的白塔山相依相伴,厚植家国情怀,传唱历史和文化的烙印,演绎一方神山圣水的大美。
白塔山西接金城关,东连凤林关,南临古渡要津。长河映带,白塔巍峨,花木葱郁,高古气象。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白塔山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建。数百年间,建于峰峦之上的白塔寺、三星殿、玉皇大殿、法雨寺等建筑参差巍峨,峻峭别致,极具地方特色;而一二三台厅、廊、坊、亭,依山就势,凝重中藏清秀,敞亮中隐曲幽。然而,白塔建筑不仅类型繁多,造型奇特,其砖雕、彩绘等更是集兰州市区特色之大成。集中于一二三台厅、庑山墙及门楣等处的云龙、团龙、海龙、穿花龙、二龙戏珠、如意、西番莲、缠枝莲牡丹纹等砖雕,多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以及“凹面线刻”“凸面线刻”等技法,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将多达三四层的图案立体地展现了出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每到黄昏,白塔山建筑群携手中山桥,各色灯光秀借助高科技,点燃了白塔山夜色的璀璨梦幻,让这座数百年来承载文明、见证历史的建筑群,展露出不一样的容颜。
二
穿过黄河铁桥,抬头便见白塔山建筑群掩映在绿树花丛中。这组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巧妙,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进公园大门就到了“三台建筑群”。一台敞厅宽阔敞亮,上有书法家顾子惠先生题写的鎏金“九曲安澜”匾额。两侧回廊雕梁画栋,壁柱雕刻精美的大厅、飞檐斗拱交错相叠的重檐四角亭、檐角高翘如翼的八角亭一脉相承,各放异彩。由此迂回而上便到了二台。这一台的建筑是四面敞开的“凹”字形雕梁画栋廊厅,上方有“光显河陇” 匾额。过二台广场,沿汉白玉浮雕石阶向上,在二三台中间有一小台,小台正面是《金城揽胜图》浮雕,于精美中显得壮阔大气,生动地展现了当代兰州的风貌。
再上一层便步入巍峨壮观的三台大厅,门窗檐角有雕刻精美的砖雕,殿宇石阶对称整齐,亭台回廊排列有序。大厅现为“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书信、期刊、照片等文物,展现了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艰苦斗争、团结抗日的光辉历史,是了解陇原红色文化、光辉历史的好去处。
从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朝东侧走,迎面可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地天泰”牌坊。牌坊的三个字概括了明清白塔山建筑群布局的奥秘:山顶建代表“地”的地藏寺,山下建代表“天”的玉皇阁,这样的布局暗合《易经》泰卦的卦象,体现了“天地交合而万物通泰”的文化内涵。
一路走一路看,绿萝爬满青砖墙壁,古树掩映着殿宇的飞檐翘角,古意十足。这里的建筑类型多样,令人赞叹不已。其中厅、廊、亭、坊等曲折有度,灵秀精巧,空间关系处理得十分得体;白塔寺白塔、法雨寺及三官殿等,服从于与山水树木的和谐统一,造型精美,灵动巍峨。砖雕多采用凹面、凸面线刻等技法,精美绝伦。彩绘开创性地使用了写意山水、花卉画,着力追求了人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丰富了不同环境中彩绘表达的手法和内容,对研究兰州地区建筑技术史及园林艺术史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三
登上白塔山最高处,零距离拥抱着白塔寺中的白塔,让人深感兰州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白塔层峦”列为兰州八景之一,是兰州的文化旅游标志和城市名片。
据记载,白塔山建筑群始建于元代,白塔寺亦称慈恩寺,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建。是白塔山上最早的建筑,亦为山名的由来。塔、殿之间东西两侧建厢房,厢房南侧续出廊亭,分别存放青铜钟和象皮鼓,白塔东西两侧分别立《重修白塔寺记》碑和《修建慈恩寺》碑。该建筑群保存较好,1963年白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通高17米,塔身洁白,为实心砖塔。白塔下筑圆台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分为楼阁式。楼阁七层八面,大小佛龛分列其上,塔顶为绿色的古印度式塔刹。每当清风吹过塔上方檐角的铜铃,其悦耳动听的梵音和寺院的钟声悠然远去。围塔而走,你会发现塔的八面雕刻有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吉祥八宝图。白塔的四周古典建筑林立,蔚为壮观。南边有三大寺楼,寺内原有象皮鼓、青铜钟和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东侧立有《夏禹岣嵝碑》,记载大禹治水之事。此外,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阁和三官殿等古建筑如众星捧月,展现着各自的风采。
白塔所在之处是白塔山的最高处,也是观赏兰州市容的最佳点。站在此地鸟瞰兰州全景,穿城而过的黄河犹如一条丝带蜿蜒东去,对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此时仿佛也成了微景观,让人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意境。
四
甘肃自古文墨芬馨,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贤达俊士,在这块文化底蕴极深的热土上留下了翰墨文章。
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环抱之间,兰州碑林建筑群黄瓦红柱,鳞次栉比。主体建筑草圣阁雄踞其中。飞檐临空,层楼叠院,直逼云天。隔岸遥望草圣阁,巍巍乎凌驾上苍,疑是滕王阁、黄鹤楼再现。东西裙廊,左右联袂,环抱楼阁;轩、院错落其间。楼阁昂然,游廊回曲,使主体建筑雄险处显露宽坦,劲动中内寓含蓄。碑林入口的牌坊、影壁,中间的宽广草坪,以及北端环翠山巅的重檐六角亭、摩崖石刻,精心构织了一座平易近人而又雅俗共赏的文化建筑群落。
这里陈列着翻刻和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其中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重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等。东西碑廊是历代名人手迹,从张芝、索靖、李世民,到胡缵宗、邹应龙、安维峻、梁启超、范振绪等,见其字,便可想见其为人。碑林阁楼的墙上,镶嵌着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等碑石,是一处集碑刻欣赏、书法教学、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园林,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展示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辉煌历史和当代成就。
黄河滔滔,塔影悠悠。白塔高耸数百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烙印……(甘肃日报)
【相关链接】
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景点推荐
龙源公园: 兰州龙源公园位于北滨河路中段,与黄河水相邻,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龙”为主题的主题公园,是集雕塑、文化、历史、园林于一身的园林景观。公园整体构思巧妙、设计精良、布局合理、耐人寻味。园内花草树木的品种有龙槐、龙榆、龙柳、龙柏、龙枣、龙桑,以营造龙文化环境,增强龙文化氛围。龙源园内文化内涵丰富,庄重之中蕴含着壮阔和豁达,是展现我市园林水平的典范。龙源园内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主题工程——龙源雕塑。二是相关工程,围绕龙源内主题雕塑,辅以龙文化内涵的九大景观,如龙文、龙诗、龙图腾、龙字书法、龙成语、龙生九子等;园内还有人工湖2个。
马拉松公园:马拉松公园坐落于北滨河路甘肃会展中心南侧,项目整体布局形成“一轴两翼,一廊一环”的景观结构。走进公园,园内各色花卉争奇斗艳,公园已形成了以马鞭草为主,沿河区带状分布的醉蝶、波斯菊、百日草等野花组合为辅,金鸡菊、萱草、月季等宿根花卉和樱花、海棠、红叶李、紫薇等花灌木为补充的花景组合。环境优美的马拉松公园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成为黄河风情线网红“打卡”点。
绿色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滨河东路。景观布置主要以“绿”字和自然景观为主,植物主要以乔、灌、草结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公园中大块草坪的设置,均一的颜色、细腻的质感、让人亲近,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其中月季园是绿色公园内一道亮丽的花带景观之一,是根据公园地形特点和植物习性设计、栽植、多年精心养护形成的。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市民公园:位于兰州市城关黄河大桥南端,地处黄河风情线。现有各种乔木6900多棵,各类灌木4万余株,植物品种达80余种。现已形成上有高大的乔木遮阳,下有柔软的草坪,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行走在公园里,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朵,正拥抱着一棵棵亭亭玉立的柳树,真是美丽极了。
廉政文化公园:兰州廉政文化公园位于北滨河西路省委党校对面,西起青沟桥,东至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公园以“扬正气、倡勤廉、促和谐”为主题,依托黄河风情线的秀美景观,借喻“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为主线,营造荷塘清韵、廉吏故事、汉简雕塑、九莲咏洁等景观,形成了黄河风情线上的又一亮点。
百合公园:百合公园以兰州著名的土特产百合命名,位于滨河南路西段四十里黄河风情线的百合公园,南临金港城,北接黄河。在园区,不仅有绽放的百合花雕塑,还有多首百合诗作刻在栏杆上,百合元素可谓无处不在。公园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垂柳依依,自然而亮丽,成为游人夏日休闲纳凉的又一个好去处。
银滩湿地公园:该公园设计紧紧围绕黄河湿地文化这一主题展开,围绕“水、草、路、桥、石”造景,建造了“一水、一道、四湖”等景观,被誉为“镶嵌在黄河边上的绿宝石”。公园以水景作为核心景观,在水与岛、水与绿之间架设形式各异的木桥,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根据花木的不同特性,选取恰当的绿化方式,创造更多绿色空间。
【延伸阅读】
金城关文化博览园
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也称金城关。在一些游客眼里,金城关不过是一处有众多仿古建筑的游览观光地,其背后波澜壮阔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金城关坐落于黄河兰州段北岸,白塔山南麓,东起白塔山公园,全长约1000米,南北高差约30米。园区建筑借助自然地理山体特征为整体布局原则,以仿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特色为建筑形式,采用亭、台、阁、楼、廊等多种艺术手法构筑实体。整体建筑外观精美、雕梁画栋、精巧优雅、风景如画。通过对自然景观、绿化带、水系、假山叠石、雕塑及灯光夜景的营造,用传统的元素,着重突出兰州的文化特点。园内包含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文化体验馆、兰州彩陶馆等,是兰州市一处重要文化旅游园区。
历史上的金城关,源于西汉武帝时在今西固黄河岸设置的金城津,是当时兰州的四大要津(即渡口)之一。取名金城津和后来的金城关,是由于汉武帝时设立了金城县,而黄河兰州段因此称为金城河,所以设立的津、关以金城为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汉唐时期,纵马扬鞭霍去病,出使西域张骞,出塞和亲王昭君,历经劫难唐三藏,都是经金城津渡河西去。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北宋军队在兰州打败西夏的进攻后,在今天金城关址正式修筑了金城关城楼,并在关城东侧架设浮桥,以通青海。明清两代,金城关屡毁屡修,成为“茶马互市”和茶叶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关城,“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其兵防、交通、商贸地位更加重要。历经千年变迁的金城关,于1942年因修路而被拆除。2002年,兰州市政府决定在金城关原址上建设大规模的文化风情仿古建筑群,沉寂多年的金城关又一次被人们“起用”。经过五年时间,建成的金城关仿古建筑群为这一带平添了无限生机和别样景致。
金城关以其久远的历史,重要的地位闻名全国,载入史籍,见证和承载着兰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今,在其原址修建的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区仿古建筑群,将接续兰州历史文脉,重现丝路重镇风采,为广大市民及外地客人送上一道文化大餐,同时也成为兰州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
(本版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