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风云耀张掖

北凉风云耀张掖

在河西走廊,至今保存着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它被人们称作“骆驼城”(今张掖高台县),事实上骆驼城只是它的一个通俗称呼,在十六国时期它是建康太守的驻地建康郡,它也曾是北凉王段业时期的都城,而一代豪雄沮渠蒙逊(368—433)也从这里开始经略河西。

沮渠蒙逊是张掖临松(今甘肃张掖民乐县南古城一带)匈奴族人(史称卢水胡),出生于西晋末年,其先世是祁连南山的小月氏,后归降匈奴,授匈奴左沮渠。后以官号为姓氏,改姓沮渠。沮渠蒙逊年轻时与汉族杂居“博涉群史,颇晓天文”,汉文化程度很高,且其“雄杰有权略”,遂成为当地匈奴族中极具威信的人物。公元397年(东晋隆安元年),沮渠蒙逊以报仇之名与匈奴诸部落结盟,率万余人马起兵反抗后凉吕光,拥戴建康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建康公,改元神玺,建都建康(今张掖高台县骆驼城),建立北凉。段业先后任命沮渠蒙逊为张掖太守、尚书左丞,委以军国重任。公元401年蒙逊取代段业,成为北凉之主,改元永安,迁都张掖。公元420年,蒙逊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诱使西凉统治者李歆乘虚进攻张掖。在怀城(今甘肃临泽蓼泉乡)一带伏兵,全歼李歆军,进而占领了酒泉吞并了西凉。次年,蒙逊率军进攻西凉残余势力所据的敦煌,彻底铲除了西凉势力。北凉历经数次交战,把疆域扩张到今河西走廊、宁夏、新疆、青海一带,势力所及达于葱岭。鄯善王比隆及西域36国皆称臣朝贡,北凉成了当时中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地方割据政权。

蒙逊善于把握有利时机,团结部众,争取获得中原王朝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蒙逊取得北凉的政权之初,四面受敌,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如姚兴派遣姚硕德“攻吕隆于姑臧”时,蒙逊就遣从事中郎李典聘于姚兴“以通和好”、之后姚兴派遣使者拜蒙逊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海侯”等。蒙逊在取得中原王朝的封号和支持后,名正言顺地制命一方,有效地巩固了北凉的政权。

蒙逊注重修明内政,采取发展农业,能轻徭薄赋、严明法纪,争取人民的拥护。他下诏 “蠲省百徭,专功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注意赈恤灾荒,劝课农桑,让人民休养生息,专心务农,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蒙逊重视文化发展,大兴汉文化。他尊崇儒学,敬仰硕望,创办学馆,校撰典籍,使北凉国内书写文字、日用器皿、婚丧礼仪等尽依汉制,这些举措不仅使北凉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景象,也有力地推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他任命西凉著名学者刘昞为秘书郎,专门掌管注书证史工作。还在姑臧西苑修建“陆沉馆”,邀请刘昞在那里讲学授徒,著书立学,后又让其子沮渠牧犍尊刘昞为国师,传道受业。敦煌人阚骃“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所撰《十三州志》是一部重要的史地学著作。蒙逊很器重他,任命他为姑臧太守秘书考课郎中,常和他商讨国家大事,并配备文吏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书籍三千多卷,为整理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蒙逊礼贤下士,“擢任贤才”,使文武咸悦,取得了上层人士的拥戴,并且通过“内外群僚,其各搜扬贤隽,广进刍荛,以匡臣不逮”的举措,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意见促使形成上下和谐的政治局面。蒙逊取得北凉政权后任用了段业遗留下来的许多文武大臣,委以重要职责。消灭西凉后,他任命宋繇为北凉吏部郎中,委以选拔人才的重任,还在临终时把他的儿子托付给宋繇辅佐。很多旧臣,凡有才学和声望,即使敌国降将如杨统、张穆、文支等也受到量才录用,参与机要或专镇一方。

蒙逊既推崇儒学,也笃信佛教,弘扬佛教文化。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沮渠蒙逊取得北凉政权后在张掖肃南临松山下的薤谷地区开始大规模雕凿,千佛洞及金塔寺一带的石窟就在此时雕成。北凉迁都姑臧后他曾召集工匠在城南天梯山开凿石窟,大造佛像,姿态万方,令人惊叹。天竺高僧昙无谶来姑臧后在沮渠蒙逊的支持下与中国僧人慧嵩、道朗等翻译了《大般涅槃经》《大集经》《大云经》《悲华经》等十多部一百多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张掖肃南的文殊山千佛、万佛二洞,马蹄寺石窟群,肃南金塔寺东西二窟、敦煌莫高窟第272、275窟等石窟它们与凉州天梯山石窟一起被统称为河西早期石窟。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所用的能工巧匠,大都是从姑臧迁去,在北凉僧人昙曜的主持下开凿的。北凉佛教文化的兴盛,不仅培养了大批开凿石窟的技术人才,繁荣了宗教艺术,而且对稳定社会秩序,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沮渠蒙逊,这个匈奴族的一代豪雄,历精图治,经略北凉长达33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相当的建树。西凉主李暠称:“沮渠蒙逊,胡夷之杰;内修政事,外理英贤;攻城之际,身均士卒 ;百姓怀之,乐为之用。“(《资治通鉴》)”在他治下的张掖,呈现泽草丰茂,人口昌盛,府库盈实,繁荣富裕的景象,也为张掖以“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独特风光闪耀历史奠定了基础。

来源:金张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