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武威 感受武威底蕴深厚的文化

畅游武威 感受武威底蕴深厚的文化

说起武威的文化底蕴,就连武威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它到底有多厚重。但是,国内文化界最有名的学者,在到达武威后充满激情和睿智的演讲中,说他们是朝圣来了,寻根来了。这就胜于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块物产丰盛的美丽土地,不仅蒂结了物质文明的累累硕果,而且盛开了精神文明的艳艳鲜花。武威人民创造的穿越时空的灿烂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是绚丽多彩的瑰宝。

畅游武威,就会从多方面感受武威的文化厚重。在武威文庙,文昌大殿门东,那块镌刻着武威进士的名录上,“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名字赫然在上。他从过军,打过仗,官做得很大。而人们认识他,是因为他的边塞诗写得好。和他同一时代有个文人叫蒋昉,曾写了《大唐霍小玉传》,尽管李益被作为薄幸的主人公来写,但这部小说却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绕不开的著作,可见他的影响有多大。

比李益大四十二岁的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应当是泰斗魁星级的人物,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无人能出其右,所以有“诗仙”美誉。但谁曾知道,他诗歌的创作风格,曾受到一个武威人的影响。这位武威人就是阴铿,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他写的五言诗清新流丽,意境高远,为当时敬重,后来当“诗圣”杜甫评价李白诗歌风格时,竟然有“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的诗句,是不是让武威人感到很骄傲。

还是在武威文庙,万世师表孔夫子的雕像庄严肃穆。就在雕像的基座下,镌刻着武威人精心选择的大成至圣先师的语录。这是《礼记》中的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看了这段话,我恍然大悟,两千五百多年前先贤勾勒的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住、弱有所扶的“大同世界”景象,不正在新的时代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吗?

在武威雷台汉墓,一进门就看到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高耸头顶,气势非凡。这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从美学和力学两个方面,彰现着武威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横空出世的雄姿,让人作天马行空,一日千里的腾云驾雾之想;它的惊世骇俗的神韵,叫人怀挟风带雨,追月赶日的凌云之志。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和意志象征,用以鼓舞我们奋进的力量,在新的征程中去雄起、超越和腾飞。

我不谙诗词,但却喜欢。在凉州词馆,看到林林总总的凉州词,真的有些惊讶。因为据我所知,在唐诗宋词元曲中,以地名为词牌的词,并不多见,而且凉州词的格调,竟然被多位大家使用,我们耳熟能详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以苍凉淒美、雄浑壮阔的风格,成为盛唐文学宝库中的绚丽明珠。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曾读诵过佛教经典《金刚经》,先是对它洋洋数千言简明优美的文言文钦佩不已,及至领悟它蕴含的深刻哲理,就有若饮琼浆的甘甜和欣喜了。经书中再三记述的“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让我们对佛教经典倡导的人们不执著于自我的义理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所以,当我们走进武威北大街的 鸠摩罗 什寺时,也会对高僧翻译佛经所做的贡献虔诚膜拜。就在武威这块土地上, 鸠摩罗 什弘扬佛法达十七八年之久。后来又被当时的统治者奉为国师,在长安讲经说法,在他七十岁那年圆寂。武威人民为纪念他,修建了保存他不烂之舌的罗什寺塔,见证着一千六百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世间的宁静祥和可以在山水之间求得,而心灵的欢愉安乐却难以在虚空之中寻觅。但是,当我来到凉州城之南五十公里的天梯山,面对青山绿水环卫的大佛,却惊喜地发现,我们所寻求的那种神圣纯洁的心田,竟然就在眼前。难道不是吗,你看那隔水相望的高山之上,雪团如洁白的哈达纷纷呈现。中间是被阳光照耀着的静静的水面,倒映着蓝天和红霞。佛祖的圣容庄严又慈祥,端详着大千世界。在和风柔水绿树的氛围里,抛却私心杂念,感念美好世界,就有天人合一的心境了。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多少人期望能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到达那自由自在的境界,殊不知,就是这种痴心妄想的执着,让人缠绕于红尘而为名利所累。如果在天梯山上来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你一定会感到:世间真有青云路,缘来就在天梯山。那种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意念,让我对“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有了灵光一现的感悟。也由此明白:自由自在,不但是现实中人世间追求的一种理想,也是传说中佛国里浮现的一种境界,不然,观世音菩萨就不称为观自在菩萨了。

作者:闫德伦

来源: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