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天水的这块汉砖,一次性集齐了古代四大神兽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出土于天水的这块汉砖,一次性集齐了古代四大神兽

王文刚

汉四神画像砖,长31厘米,宽34厘米,厚2.3厘米,重5050克。1980年于天水市甘谷县采集,刘大有捐赠。砖体为青灰色,正方形。主题图案为四神;砖面中部及左面上、下侧有鹿、羚羊等动物形象,刻划细腻、姿态生动。

出土于天水的这块汉砖,一次性集齐了古代四大神兽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因此,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促进了天文知识的发展,使得古代历法逐渐成熟。

古人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以此为参照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诸星的运行情况。他们将二十八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宿,并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龙、虎、鸟(朱雀)、玄武(龟蛇合体),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青、白、红、黑四种颜色相互匹配,称为四神(或四灵、四象、四陆、四宫)。

青龙,东方之神(对应青色),由东方七宿——角、元、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像,亦称苍龙,能呼风唤雨,为四象之首,是尊贵、吉祥的象征。白虎,西方之神(对应白色),由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嘴、参组成虎像,民间俗称其“白虎星”、“丧门星”,被奉为西方之神及凶神。朱雀,南方之神,由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像(对应红色),被奉为吉祥之神。玄武,北方之神,由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或龟蛇合体(对应黑色),为北方太阴之神,是生殖的象征。

四神之所以能在汉代流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五行思想盛行所致。四神首先是作为四方星宿的代称而出现。四神形象最初只是四种用于象征方向的灵兽。

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学说开始系统化,阴阳学家邹衍根据前人的认识,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与自然界的辨证关系进一步发挥,提出五色配五方的学说。于是,青色配给了东方,白色配给了西方,赤色配给了南方,黑色配给了北方,因而主管二十八宿的东方龙、西方虎、南方鸟、北方龟(龟蛇的交合体)分别称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

秦汉之际,宗教神学占据社会思想的统治地位,阴阳五行观念构筑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结构,四神瓦当作为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实际上是整个系统的集中反映。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于战国时期,原是一种朴素的宇宙系统论,后来逐渐系统化,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思维模式,四神作为五行说的具体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两汉时期,四神作为一种图纹随处可见。除了瓦当饰有四神纹样外,墓室壁画、铜镜、画像砖、画像石、帛画等都出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纹。汉代王莽时期所铸的四神规矩铜镜中有铭文写到:“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这十分明显地说明当时四神的广泛应用是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所致的。

通过四神图形的考究,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代造型艺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春秋战国以来就基本确立的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同时依托于封建皇权大一统的社会物质和意识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时代和民族的生机勃发的艺术精神和本质。秦汉造型艺术体现出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反映出华夏民族初始时强烈的自信和创造的渴望,体现出那个时代高昂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胆识。它创作手法上的无拘无束而富于想象,天上人间、亦真亦幻、丰富奇丽、深奥幽远,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东方型智慧,反映出一个民族积极的乐观精神和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而它那自然、纯真、大巧若拙,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毫无后世的浮华与矫饰的风格,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淳朴、和谐和理性的优良气质。

(天水市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