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十三关,甘肃有其三:嘉峪关、阳关、玉门关

长城十三关,甘肃有其三:嘉峪关、阳关、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小时候背诗,总是一知半解,每次读到边塞诗词时,最大的感触不是边疆的金戈铁马与戍边愁思,而是:这些诗人为什么这么喜欢以“关”作诗啊?

长大后再读诗,那些与“关”相关的诗句脱口而出,奔波的生活、阔别的家乡随着诗句在脑海里萦绕,此时倒有几分明白了诗人当年为什么执着于这个“关”。

长城十三关,甘肃有其三,嘉峪关、阳关、玉门关。在古时,这关前是西域,关后是家国,它们是中原与西域商贸往来的重要门户。在诗人眼里,这“关”是风景雄奇却又环境恶劣的苦寒之地,是万千将士建功立业、壮志凌云的圆梦之所,是金戈铁马踏不破的勇冠三军,是对月独饮口口悲凉的思乡心切。

嘉峪关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东连酒泉,西接玉门,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作为军事要塞的它也见证了无数中西商客的贸易往来与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如今,马蹄声与驼铃声不再响起,巍峨的城墙上也没有战旗猎猎,黄沙之中它安静地伫立,独自讲述着远去的历史。它依旧是雄奇苍凉的那个嘉峪关,风沙虽大,却抹不去它的传奇。

汉武帝时期,曾在河西走廊列四郡,设两关,这两关便是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和玉门关一南一北扼守河西走廊的西端,因其位于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被流沙掩埋,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千年不倒屹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残存的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随风显现,伴随着大漠里落下的夕阳,曾经的边关景象也可窥见一些。那时在这里呼啸而过的不只有凛冽的风,还有吵闹嘈杂的车马商队;那时在这里熠熠生辉的不只有城墙上的太阳,还有路经此处赶赴佛国圣地的玄奘。

玉门关是目前敦煌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常有“一座玉门关,半部河西史”之美名。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玉门关便因此而得名。

玉门关曾是开拓西域的前沿堡垒,也是丝绸之路的通商口岸。或许你如今来到这里,很难在空洞的黄土城堡中寻找到千年前商队络绎不绝的样子,但你一定忘不掉写在诗里的玉门关的壮美。戈壁、沙漠、长河、落日以及祁连山下吹来的劲风,共同描绘着曾经的玉门关风貌,它是漫长古道上的塞外关城,也是悠长岁月里的午夜梦回。

一道道关城,一首首诗词,一缕缕愁思,一句句豪言,甘肃的“关”,是历史的笔,是家国的墙。

来源|微游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