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怡
清明至,万物生。
春回的暖意消除凛冬的阴影,
举目满眼的新绿,
连风都变得柔和清新。
在这样心旷神怡的时节里,
带上一束花,
祭扫祖先;
或者头戴柳叶环,
踏青乡野,
都能让疲惫的身心舒缓。
“清明时节桃李笑”,
心情舒畅,
所以万物都可亲呀!
2023年的清明节,
和以往不太一样,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清明节不用调休啦,
坏消息是小长假变超短假,
今年的清明只休息一天。
即便是一天的小短假,
那也是很值得期待的!
毕竟休假,
那可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渴望,
不信吗?
不说别的,时光穿越千年前,
我们的老祖宗肯定也是这么想的。
唐朝时,
清明节就已经是“法定节假日”了,
《唐会要》记载,
唐朝衙门规定清明小长假为期五天,
“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后来这个假期甚至延长到了七天,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休息日整整七天,
很难不羡慕古人的生活。
清明是专门用于祭祖扫墓的节日,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注重宗族的古人会想办法回乡祭祖,
七天时间估计都得用来赶路。
古人的日常作息,
现在人只怕是想都不敢想,
那时候上班叫做“应卯”,
卯时就是早上五点,
工作日早上五点就要签到打卡。
更何况古人实行旬休制度,
上十休一是常态,
封建王朝的“压榨”力,
资本家听了都落泪。
清明,
最初也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农家谚语常说,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是农家耕耘、为一年计的大日子。
我们现在最为熟悉的扫墓祭祖习俗,
源自于清明前几日的寒食节,
很多地方也还保留着
吃冷食、禁灶火的节日习俗;
另外一个踏青郊游的节日叫做上巳节,
上巳节时,
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
称为“祓禊”,
魏晋名士的风雅游戏“曲水流觞”,
就是上巳节郊游踏青的保留节目。
明清以后,
融合了寒食、上巳习俗的清明节,
成为了独立的节日,
十分受民间欢迎。
直到现在,
清明节成为了我们的合法节假日之一。
春和景明之时,
好好利用这个为期一天的小短假,
找一个离城市不远的郊外绿园,
亲自看看满溢的青葱春意吧!
关于清明的习俗,你知道哪些呢?
踏青
结伴郊游、欣赏春景,
在乡野间放风筝、荡秋千、蹴鞠……
主打的就是一个亲临体验。
春天在哪里,
还是要亲眼看过才知道。
扫墓
缅怀故人、祭祀祖先,
是清明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中祭祀文化是十分严肃的,
死之肃穆的反面是生之可贵,
祭祖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朴素生死观念的体现。
插柳
古人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
“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也是祭祀亡者的节日,
民间习惯在自家门口插上辟邪的柳条,
保佑家人身体安康。
荡秋千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这是宋代宰相文彦博所作诗
《寒食日过龙门》中对秋千的描写。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吃青团
在江南一带,
有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
将浆麦草捣烂后挤压出汁,
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
再包上糖豆沙之类的馅儿,
入笼蒸熟,
就制成这道美食啦。
植树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
气温回暖,更有着春雨的滋润,
这时种植的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清明是农家耕耘播种的大日子,
因此许多地方都有着清明植树的习俗。
最后,
今年的清明,
为期一天但是“小而美”,
最适合“偷得浮生一日闲”呀。
还是好好利用春天难得的一天闲暇,
来一场城市的出走,
去看看春风又绿的陇原大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