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绿了 “六老汉”的头白了

八步沙绿了 “六老汉”的头白了

为更好地挖掘武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方位展现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2年9月5日至11月30日,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武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举办了“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武威市文化旅游短视频、摄影、短文大赛,共征集到短视频作品52 部,摄影作品 152 幅,短文作品 30 篇。经专家评审组评选,遴选出了一批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能传播武威好声音、讲述武威好故事的作品。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去欣赏获奖佳作。

八步沙(诗歌)

作者:陈思侠

古浪。聆听古老浪花的盛放

是肃穆的;像积雪的祁连山,护佑千里河西走廊

像青瓷上的深蓝釉,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

唤醒甘泉,和生命里富于波澜的记忆

古老的起点,像一株沙枣树。面对黄沙

每一片叶子的掌心,都攥了一颗露珠

花开打铃,像跋涉火洲、翻越葱岭的驼队

把一腔苦难,横在唇边,吹响了拉魂的羌笛

一滴水,一朵花,让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

切割出不能合拢的缓冲带。

40年了,古浪像一座山

一棵葱郁的大树,从一道沟到十二道沟

抬起了高擎日月的头颅

八步沙,花棒、柠条、沙枣和白榆

枯瘦的沙生植物,像黑索索的“六老汉”

像扎根荒漠的三代人——

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了沙子

第二代治沙人:沙障,建造了网格化

第三代治沙人:草方格、滴灌和地膜覆盖

新技术,支撑起八步沙的绿色成长

这是接续的奋斗曲

治沙人说:任务重着哩,但是我们有信心

古浪,这座家园的132公里风沙线

像一张拉满的弓,时时刻刻,不敢松懈

发力的指尖上,是一张泛黄如同落叶的

六老汉签订的治沙承包合同

八步沙,原名跋步沙,意为人畜很难走到的地方

从简单的地名考量,这里紧邻两大沙漠的合拢处

寸草不生,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前推移

濒临危境,土门镇的农民,你说进,还是退?

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元

吆起毛驴,驮着树苗,走进了八步沙

沙漠里的地窝棚,垫上麦草,铺上被褥

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寒冷墙结冰

三块砖支起一口锅,三顿饭和着沙子吃

如此写实的叙述,背后是深情的诗意和画境

那就是把花棒、榆树、沙枣等沙生植物

当成钩织人间彩锦的金针银针

一株株亲手栽种下,一道道经纬线,飞起来

绿是古浪的底色,家园的底色

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固定住沙子

十几个春秋,由乔、灌、草结合的绿洲

将八步沙紧紧裹在“怀抱”中

绿,从希望变成了坚实的现实

治沙。这是亘古荒原,对人类生存的挑战

也是一道,把个人和家庭,甚至家底

都和盘托出的抉择

是一道,八步沙人挣命的必选题

开沟、铺草、埋压,连绵起伏的沙丘

不是神笔马良的轻盈描绘,是吞吐血汗的网格沙障

从一个到一排,从一排到纵横交错

现实主义美学,自治沙人的肩背上,扛起了生态屏障

八步沙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

贺发林倒在了树坑旁,石满老人在去世前

决定将自己长埋于八步沙,守护这片林地……

“六老汉”们早有约定

谁要是干不动了,就让后人们来接班

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

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

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

接过治沙接力棒,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名字里,有刚,有强,有银山

顶着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踏进了沙漠腹地

他们要在能见度为零的地方,唤醒碧水蓝天

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

搏斗,成了一个咬紧牙关的关键词

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

这里,崛起了另一个葱绿的八步沙

绿色发展。这是新时代的攻坚战

沙产业,八步沙林场选择发展林下养殖

科学实践,是一句朴素的发自肺腑的感受

治沙不能越治越穷,要让沙为人造福

沙产业,有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

山区来的移民,在土也黄天也黄的古浪

看到了新发展的美好前景

沙海,变成了绚烂的七彩花海

西气东输、西油东送、武威南铁路

古浪的八步沙,成了保驾护航人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之路

是奋斗者顽强的救生之路,也是人与大自然

和谐相融共生的相处之路

八步沙、黑岗沙,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追梦者的生态理念,是“六老汉”献终身献子孙

是真正“无我”的心底呐喊,是建设美好家园

一生守望家园的信念

来源: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