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骆驼蓬

黄土高原上的骆驼蓬

原标题:黄土高原上的骆驼蓬

骆驼蓬 手机拍摄于榆中北山

骆驼蓬 手机拍摄于榆中北山

记得小时候,农村很贫苦,生活资料十分匮乏,不但缺吃少穿,就连烧火做饭、烧炕取暖的柴火都很奇缺。生产队分的麦草、麦衣还不够用半年,又没有钱买煤炭,往往在秋季,要起早贪黑地去扫树叶铲草蓬来用以过冬,而铲的草蓬中,最多就是骆驼蓬了。

在我们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由于客观的原因,植被稀疏。这里深居大陆内部,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有的年景不足100毫米,十年九旱,大部分的山都是光秃秃的,遇到干旱的年份,庄稼颗粒无收,村郊野外,沟滩山坡,连草都难以见到。这样的年头,冬天由于缺少柴草,更要受罪了。那时候的秋天的孩子,往往利用星期天,拿上绳子、铁铲到村外很远的地方去铲骆驼蓬。

骆驼蓬属蒺藜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臭蓬、旱蓬、碱蓬,耐寒、耐碱、耐瘠薄,主要生长在干旱向阳的陡坡地、盐碱沟滩上,都是野生的。其可以用种子播种,也可以用根芽栽培。骆驼蓬从发芽开始,就平铺在地面生长,翠绿翠绿的,叶子是针叶状,春夏开白色或淡黄色小花,还喜欢连片生长,共抗旱碱,有一种团队精神。这些特征和习性都是为了节约水分,保持水土,减少蒸发,以适应在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长。它还喜温,天气越干旱越热,它越生长得茂盛,它一株可以平铺一平方米地面,覆盖率高。骆驼蓬蔓枝粗壮,根系十分发达,一般根粗直径可达3厘米,深入地下达3米多深。这就是骆驼蓬在干旱的大西北,在其他植被被干旱枯死的情况下,仍能汲取到地下深处的水分和养分而茁壮生长的原因,难怪它不怕干旱,耐碱耐寒。

骆驼蓬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生长期,散放着一种臭味,这样,所有的食草动物都不会吃它,这又是它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但骆驼蓬干草纤维丰富,维生素含量极高,蛋白质接近或仅次于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豆科牧草,比麦草、谷草等干草高1至3倍,也是极好的绿肥植物。它被晒干后,就没有了臭味,是特别优质的干草饲料。马、牛、驴、羊、兔等牲畜家畜都喜欢吃。用骆驼蓬烧火做饭,火头硬,温度高、很好用的。当然,把骆驼蓬铡短粉碎,就可以烧炕取暖了。

在干旱的春夏季节,驱车路经黄土高原时,在光秃秃的山坡、河滩和路基旁,偶尔能见到一片片绿色植物,那一定就是非骆驼蓬莫属了。因为在那样干旱贫瘠的黄土地上,其他草本植被都是难以生长的。骆驼蓬根系发达,扎根很深,能够吸取到黄土层深处的水分和养分,而且耐碱耐寒,连片生长,团队协作,共同保持水土,一起头顶烈日,互相抵御风寒,还乐于奉献。由于这些的优点和特征,才使得他能够在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上永久扎根,茁壮生长,顽强不息,传承万年。我深深感觉到,骆驼蓬的这些质朴的优点和特征,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就体现在世世代代生活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的农民身上。

黄土高原不仅仅是干旱贫瘠,还有的是梯田层层,草木萋萋,夏季麦浪滚滚,秋有果实累累。甘肃庄浪县的黄土高山,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经过几代人的挖山造田,使一座座高山变得梯田层层,闻名中外,产下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不但养活了几十万人,还有余粮贡献国家。静宁县、秦安县产的苹果、桃等水果,个大肉厚,含糖量高,销往全国。干旱出了名的定西,种出的洋芋和美国、加拿大产的洋芋相媲美,不但满足西北市场,在东南沿海也享有盛誉。榆中县、靖远县产的地地道道的高原蔬菜,污染小,营养高,更是享有盛名,远销上海、福建、广东乃至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有骆驼蓬的扎根务实的精神,辛勤耕耘播种,才使得黄土高原有了勃勃生机。他们为自己创造着幸福,也为国家、为人类做着贡献。

至今,我对骆驼蓬还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甚至念念不忘。

□李新海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