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娟淑 李果繁
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2023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来自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50岁农民工朱彦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亚军。这位为十多座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农民工大哥,一生除了读诗,几无别的爱好,人生华彩终在诗词世界里绽放,也从平凡烟火里,走出逆袭人生。
朱彦军在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上大秀“诗”力 视频截图
诗意人生 从小书写
“真给我们长脸了!”新年伊始,静宁人发现有个叫朱彦军的老乡登上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一时间,整个县城沸腾了。而当2月3日晚比赛结果尘埃落定时,朱彦军的电话已成了热线,亲友们陆续致电恭喜,不断有陌生人发送请求添加他的微信。
很多人在为朱彦军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对这座西北小县城冒出了一个这么胆大攒劲的农民工感到不可思议。
有人不禁感叹:“一个农民工居然敢上央视!”但是,真正熟悉朱彦军的人却不觉得意外。
“我丈夫是个非常单纯的人,就一个爱好‘读诗’,只要一看书就啥都忘了!”最懂朱彦军的,还是他的妻子陈玉玉。
他自己也说:“诗词的意境太美了!只要我读诗,啥烦恼都就忘了!”
谈起从何时喜欢上读诗,朱彦军说是从小受父亲影响。他的父亲从平凉卫校毕业后,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几年,之后又进了乡政府。那时候每个月只能领到30元工资,但他的父亲还是会买书、订报纸。朱彦军上小学时,父亲又为他订了《少年文摘报》《语文报》。而父亲爱看诗词,很多诗词类的书籍都翻毛了。
看见喜欢的诗句,朱彦军都会将其摘抄在笔记本上。程玉兰 摄
“父亲有一本麻纸印的《唐诗一百首》和《汤头歌诀》《中医基础理论》等几本医书,很快就被我全背下来了!”朱彦军说,自己从小就觉得诗词押韵,朗朗上口,易读背诵。
进入初中后,他遇上了语文老师李植林,他说,这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
“遇见李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他热爱文学,经常在全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我那时候很崇拜他。”就这样,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朱彦军写了一篇题为《搭车》的文章,发表在了四川一本杂志上。
可是不久后,因为一念之差,他走上了打工的道路。“那时候同村的少年不上学就都打工去了,年底回来,说他们每个月能挣一两千元,我心里很羡慕,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偷偷跟上走了。”说到这,已经50岁的朱彦军语气中有一丝苦涩。
“出去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但也很无奈!”他感慨到。
偷着跑时,他除了带走父亲的几本诗集,其它啥也没带。而且,从打工第一天开始,他就没离开过书籍和诗词。常常干完活就去旧书摊淘一些书回来,或者去路边报亭买几本《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晚上看。哪怕是遇上大雨天,只要手上的书读光了,他也会跑出去淘一些回来。
后来,每到一处打工地,他都要光顾当地最大的图书馆和书店。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更多的书,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时,每每遇到好文章,他都会用手机赶紧拍下,等回到工地再爬到床铺上把它抄下来。或者一有空,他都会泡在书店一整天。
“我就算待在书店一整天,也不觉得饿,晚上回到工地啃一口馒头都是香的!”他笑着说,自己最喜欢厦门5层高的莲坂外图书城,里面各种书籍应有尽有,每次去逛都舍不得离开。
虽然朱彦军爱读书爱学诗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书呆子。这点,可以从多位老板对他的偏爱中看出来。
对他而言,挣钱养家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工地上他从不耍奸溜滑,曾经的老板袁根义一直和他保持联系,说他把老板的事当自家的事在干。因为朱彦军干活实心,深得老板或工头喜欢。
在一处工地上时,老板给别人每天发180元的工资,给朱彦军发200元。有个干了五六年的工人不服气:“凭啥我干了好几年才180,他来才几个月,你就给他结200。”
老板就让这位工人观察一下朱彦军到底是咋干活的,再找自己理论。等这位工人真正了解情况后,对朱彦军也很服气了。
错失机缘 结识伯乐
其实,朱彦军在2020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时就被海选上了,央视导演打电话告诉当时还在内蒙古打工的朱彦军,说他可以来北京正式上场PK。
“俩孩子正在上学花大钱,你今年才挣了两个月钱,就要跑到北京耍去,上诗词大会又挣不来钱,不准去!”当朱彦军给妻子打电话“汇报”这一喜讯后,没想到妻子迎面泼了他一盆冷水。
他无比失落地回电告诉了导演,无奈之下,导演只好要来朱彦军妻子的联系方式,试图劝服她:“别人想花几十万上央视都没机会,你老公分文不花就能上,多好的机会呀,你忍心让他错失良机吗?”
平时在家里,朱彦军会事无巨细地帮妻子干家务。李娟淑 摄
但是,那会大女儿正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小儿子准备参加高考,压力山大的陈玉玉眼里只有“钱”,谁的话都不好使。最终,这位央视导演的劝说也以失败告终。
可是,这位导演太看好朱彦军在海选时的表现,他再次拨通朱彦军的电话:“节目组开会决定,你只要上节目,耽搁的工钱由我们承担,捐给你一个月的工资行不?”
也许,这样的结果换了别人都会欢天喜地地答应,但让导演始料未及地是,“捐钱抵工资”这句话深深地伤了朱彦军的自尊心。“那不就是施舍吗?我们需要钱,但必须是自己挣来的!”朱彦军拒绝了导演。
这一举动,却彻底俘获了导演的“芳心”,对这位有志气的农民工大哥打心底里佩服起来。遗憾之余,两人成了微信上经常问候的朋友。此次《中国诗词大会》海选报名开始后,这位导演将自己非常看好的朱彦军介绍给了本季的导演。
因为疫情阻隔,2021年,朱彦军回老家后就再没有出门,跟着妻子陈玉玉在县里一处建筑工地上干了一年多的水暖工。去年10月诗词大会报名开始时,他本来老老实实没再想这事,觉得自己背了一肚子的诗词,这辈子肯定要烂在肚子里了。
没想到妻子陈玉玉却劝他:“还是去报名吧,我再不拉你后腿了。你都50岁了,去北京把梦圆了,我们也就不遗憾。”
就这样,朱彦军报名参加海选,手机答题通关,果然再次接到了上央视PK的通知。
圆梦北京 一战成名
北京之行,朱彦军可开了眼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高手,让他觉得自己渺如一粟,用他父亲的话说:“儿子是背着鸡蛋去北京碰石头”。
5岁孩童诗词背诵量超过了500首;9岁孩子中阮弹奏得非常棒,在国际上多次获奖;12岁外省孩子已走遍甘肃,且正准备游历第二遍;宝鸡的刑警看书非常多,阅读面非常广,知识量惊人;还有一位北大的博士后,他是上季亚军,一进场就冲着冠军来的;更有大神级别的选手,带来了一款自行研发的“火拼诗词”软件……
这让朱彦军有些惶恐的同时,也异常兴奋。因为一生酷爱诗词的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谈得来的朋友,这次可算让他逮住了机会,结交了许多朋友。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有人分享给他学诗词的好方法,有人向他推荐更好的学诗软件,还有人教他分辨哪些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书籍更好。
朱彦军说,在北京半个多月的背诵冲刺,让自己经历了一次冲刺高考般的巨大考验。而和其他选手的交流,让他意识到学习诗词一定要全维度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了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更加坚定了学习诗词的信心。
“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是人生一大幸事。”分享着自己在央视的经历,他突然有些害羞地说,自己也没想到,第五场播出后,自己能一战成名,在家乡搞出这么大动静。
有收获,自然也有遗憾。对朱彦军来说,自己在参加节目的过程中,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严重影响了发挥。“注意了普通话发音,就影响了诗词对答;专注诗词对答,又因发音不准经常惹得导演着急。”他有些不甘地说。
此外,自己吟诵的推介家乡的诗词,因为节目时长问题被剪掉,让朱彦军始终耿耿于怀。
如今,已经圆梦的朱彦军踏上了学诗的新起点。谈及未来,他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儿子,做更好的丈夫,做更好的父亲。
相关新闻
奔流新闻:决战之夜,朱彦军最亮眼的瞬间
“朱彦军,请根据转盘上对应的线索说出一联诗词。”主持人给出问题。当转盘转至“苏轼”“杭州”时,朱彦军不假思索,立即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作答,为自己赢得一分。“苏轼两度为官杭州,留下治绩德政,也留下诗酒风流。有诗云:‘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请问,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场景?”“暴雨”!朱彦军镇定说出答案。快速、精准的作答让场上的评委和观众感佩不已。
这个春节,央视最具文化意蕴的节目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最让人心中一暖的是隔空向老婆示爱的甘肃静宁农民工朱彦军,2月3日晚的总决赛,朱彦军越战越勇,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屡次挑战中练就的稳定心态和在现场的出色发挥,获得诗词大会总决赛亚军。
2月3日晚的飞花令环节,诗中要包含“酒具和数字”,难度系数极大,极为考验选手功力,且看朱彦军如何给人惊喜?“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杯”“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一句句刻在心中的诗缓缓诵出。当一个个选手在飞花令环节中被淘汰出局,朱彦军在满场喝彩声中,进入冠亚军对决战!
强者对决,比拼的是才情,是现场反应力,更是心理素质。现场康老师画下两只马在河边的情形,让选手回答这条河的名字。看到画中烽火连天,黄昏饮马,还有老师给出的“烽”这个关键字,朱彦军立即脱口而出,“交河!”并吟诵出“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句诗,现场掌声响起,久久不息。
决战之夜,朱彦军让每个甘肃平凉人激情狂燃,热血沸腾。这座诗意流淌的城市,这个夜晚,收获了新年里一份特别美好的礼物。
文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图丨平凉日报
丝路明珠网:解码诗词大会亚军背后的文化基因
2月3日晚,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现场,来自平凉市静宁县的农民工朱彦军一路过关斩将,一举捧得亚军。他的励志故事被多个平台转载传阅。一时间将盛产“名人”的平凉再次推到大众眼前。
此前,泾川文汇淘汰了北京国安,爆出了堪称中国足球史上最大冷门,为平凉争得荣誉。当时,“泾川文汇”“甘肃平凉”成为百度搜索的热门词,有关新闻报道阅读量达到6亿多人次。
平凉此番为何能出诗词大会“全国亚军”,为何一直自带流量体质?这份坚实的内核力量如何造就?
解码一:千年诗脉今流长
自《诗经》《楚辞》到汉乐府,自唐诗宋词到明清诗,中国几千年诗词的传统源远流长,诞生了一批又一批诗词大家和诗词名作。在华夏古国光华四射的文明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的平凉,理所当然地要受到中国千年诗风的浸润、浇灌与熏陶。在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人们不仅爱诗、写诗,还将诗意贯注进日常的生活。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前赴后继,浩浩荡荡在这里挥就了无数篇名篇佳作。李白在《赠张相镐》中,写下了“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这样的诗句,一股豪气直冲胸臆;杜甫在《寄高三十五书记适》中,写下“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令人感奋。李商隐写于泾川的《登安定城楼》,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显著地位。谭嗣同的《崆峒》,写尽崆峒山的山之高和山之奇,天地浩然之下充盈其间,成为历代咏崆峒诗词的压卷之作。
诗人们与平凉的绵绵不绝之情,不仅成就了这方水土与诗歌的千载情缘,而且赋予了平凉本土诗人以足够的营养,催生了他们的灵感火花,丰富了平凉的文化底蕴。平凉文化学者李世恩对平凉历代诗词颇有研究。他说,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过从甚密、多有诗文酬唱的牛僧孺,钟情于诗歌创作,写下了《席上赠刘梦得》等,被收入《全唐诗》。诗学李贺,尤以词闻名于世的牛峤,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重要词人之一,其婉约艳丽的词风受到词学界的普遍关注。颇有儒将之风的吴玠,不仅工书,且擅长诗文之道,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传世佳作。特别是一代才子赵时春,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华章,被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称许为“文首南宫选,名高北斗先”,开平凉诗歌创作的高峰时代。清以来,平凉涌现出一大批在甘肃有影响的诗人,特别是乾隆年间的女诗人江瑞芝的出现,打破了关陇地区女性诗人长期沉寂的局面,被后世评为“至性缠绵,韵成天籁,赋物颇工”。陇上著名诗人王源瀚著有《六戊诗草》六卷,被陇上著名学者慕寿祺激赏为“浅显易知,殆香山之流亚”。清代末年的受庆龙曾壮游天山,写下了《博达游记》诗集,被日本友人称赞为“慷慨悲歌之士”。
诗言志,歌咏言。三千年的日月星河,这座古老的城市见证过雨打风吹的千古风流,栏杆拍遍的江山咏叹。
源自千百年来的文采风流绵延至今,对生活的关注使平凉现代诗歌显得更为动人,老一辈诗人姚学礼、邵小平、师榕等对西部的书写,彰显了平凉风骨;当下活跃的中青年诗人根植平凉这块厚土,不断拓展新的写作领域:李满强、独化等笔下草木与萤火,弥散着人性的关怀;何小龙、富永杰、何泊云等从日常生活里采撷的诗意,闪烁着智性的光芒;马路明、陈宝全笔下“骑着自行车去唐朝”“长在苹果上的村庄等”,凸显着浪漫主义的气息:还有二月兰、彩虹、万万、雨歌等女性诗人对爱情的追寻与阐释……在平凉,诗歌与生活本身保持着一种舒缓的关系,诗人们从容地徜徉其中,俯拾点滴诗意。
平凉诗词胜迹丰富。从古到今,活跃在平凉的诗词作者众多,诗词、诗歌创作队伍的规模庞大,人才济济。平凉的诗词、诗歌社团也十分活跃,诗词活动十分丰富。众多诗词名家坚守在这片诗词热土上,传承诗词艺术,不断推动新诗创作,培养诗坛新秀。
解码二:诗词文化活动常办常新
千年沉淀,诗歌已悄然进入平凉寻常百姓生活。
平凉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居民李江,是一名外卖小哥,穿越整个城市送外卖的时候,他的怀中一直揣着一本诗集。等人时,他便会翻看诗集。突发灵感,就在朋友圈写几句。
平凉的诗词文化,丰富了平凉人追求诗意生活的精神世界。 在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热爱诗词的中老年人自发组成诗社,用诗词朗诵以及诗词创作的形式交流情感。“你们看,这是我昨天写的诗,你们给点评点评。”春节期间,村民李友亮拿出自己写的一首诗,与诗友们探讨。他还邀请诗友们共赴诗词雅集,一起吟诗词、行飞花令,庆祝新春佳节。
读诗爱诗“从娃娃抓起”,平凉各中小学将诗词诵读纳入学校章程。走进静宁一中,悬挂着诗词的教学楼里,充盈着绵绵诗韵,学校经常举办“传统诗词”沙龙,在诗意词蕴里品中华悠久文化,共赏河山之美、文人芳华。平凉市实验小学举行“诗文诵唱”活动多年,学生已经把吟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崆峒区实验小学每月都会举办古诗文背诵比赛,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增强文化底蕴,丰富精神内涵。平凉五中举办“古诗文素养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平凉各个学校,经典诵读已成重要的一课。许多学校要求在每天的早读时间里,诵读包括古诗词、《三字经》《论语》在内的古文经典。此外,一些学校采取比赛、讲读、讲故事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既不容易厌烦,又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与其他科目和能力的培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这些娃娃里面,有又多少个“小朱彦军”呢?
在景区,诗词景点引人入胜。
平凉素有诗词楹联配亭台楼阁的优良传统。走进崆峒山、柳湖公园、南山公园,诗词碑刻随处可见。平凉各景点景区充分发掘本土的诗词文化,将诗词相关内容融入景区建设的整体布局,恰到好处地成就诗词文化景观,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诗词魅力,受到诗词熏陶。目前,诗廊、诗碑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客在参观时都会停下来认真品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腹有诗书气自华。”
“平凉这方诗歌的沃土,给了我们生活的灵感和快乐。”
人们对诗意生活的热爱,已融入血脉中。
在平凉,澎湃的诗意在大地上一路铺展,凝练成这座城市的独特幸福底色和内在气质。(记者 柳娜)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丝路明珠网:你了解朱彦军的家乡静宁吗?
2月3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总决赛前三出炉,静宁籍农民工荣获亚军荣誉。
一个西北偏远山区的农民何以有如此实力敢于争霸全国诗文类节目大赛。他在诗词大会上的强悍表现,让外界对这位静宁农民刮目相看的同时,更多开始关注起了与他相关的信息,比如他的家乡静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朱彦军现象在静宁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静宁是一个教育大县、文化大县
事实上,静宁县历来就是一个崇文重教的地方,是一个崇尚耕读传家的诗礼之乡。家家有字画,户户挂中堂。以诗文传家为荣,以读书明理为尊。而识字明理都是从幼童抓起。小孩子在启蒙识字阶段就会教他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这些启蒙读物。静宁有一句警醒后人的话:三辈子不读书,就成愚人了。所以,生来读书,是静宁人的第一等大事!无论将来成就大小如何,家家户户都非常尊重念书人,崇尚诗文传家!建于明朝早期的“陇干书院”是甘肃最早的书院之一,民国时期建立的“云萃小学”是当时甘肃省著名的“四大乡学”之一。
建国以来,静宁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教育,静宁教育以发扬“政府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社会苦帮”的“五苦”精神著称。家家都有大学生,村村都有重本生。静宁是陇上教育大县,每年为国家高校输送优质学子成千上万,恢复高考以来,培养优秀学生超过10多万。
在静宁教育大县的支撑下,静宁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大县,如前面所说家家户户喜欢收藏字画,悬挂中堂,民间以知书达理、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为尊。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静宁县涌现出了不少书画名家和文艺创作人才。
如以王刚、慕鹏军、杨东亮、李平利等为代表的中书协会员有23名,省书协会员则更多。有省画协会员戴犁田、李平利、王发昌、刘爱军、魏小勇等,及省美协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李安乐。
以郭三省、李满强、陈宝全、李新立为代表中作协会员出版作品集多部。如郭三省的小说《乡韵》《山庄记忆》《非常混搭》;李满强的市集《画梦录》《萤火与闪电》,散文随笔《陇上食事》;陈宝全的诗集《看见》《心生繁花》《等于鸟鸣》;李新立的散文集《村野的温度》《低处的声音》及小说集《陌生人》等。另有省作协会员安家丑的《布谷鸟的回声》《双堡山》《花开千树》。以上还不算静宁籍在外的书画及作家人才。
近年来,该县陆续出版了苹果“五个一”工程系列作品,并出版诗歌散文集《苹果红了》、诗集《苹果:词与物的美学》、散文集《作家眼中的静宁扶贫》等;创作有大型秦腔剧《金果人家》《金果雪里红》《汉关飞将》等;创作有歌曲《啊,静宁我亲爱的家乡》《吼静宁》《我愿你苹果上长满颂扬》《成纪千古情》等;拍摄电视剧《金果果银蛋蛋》;微电影创作如雨后春笋。开展了“快乐一座村庄”“唱响一座城”“一个苹果的风雅颂”“一张照片”等文化下乡活动。
名优小吃:静宁苹果、静宁烧鸡、静宁锅盔
静宁的名优小吃有哪些呢?朱彦军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原本想要分享一下家乡美食——静宁苹果,遗憾的是按照央视要求他因没能找到一首关于吟咏苹果的诗词而放弃。
朱彦军家乡的“静宁苹果”,属于驰名天下的地方名优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被选为奥运特供果,人民大会堂特供果。静宁苹果以其色泽鲜艳、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质细汁多,酸甜适度,口感脆甜、硬度强、货架期长、极耐储藏和长途运输为著称。
静宁烧鸡,也称静宁卤鸡,是甘肃省静宁县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属于甘肃菜。它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驰名甘、陕、宁等省(区),是西兰公路上过往旅客争相购买的风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馈赠亲友,莫不为人称绝,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补佳品。人们形容“闻香千里外,味从鸡肉来。”
静宁锅盔,也叫静宁大饼,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历史悠久,负有盛名,是静宁传统食品。它以制作独特、脆酥而久放不馊闻名于省内外。上世纪50年代曾被授于“优秀产品”称号,在兰州和北京展销。静宁大饼的特点是:面粉雪白,外形平整,薄厚均匀,色泽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饼香浓郁,诱人食欲,不易破碎,便于携带。品种有油质和糖质两种。
据静宁县志记载,清末著名人物左宗棠收复伊利时路过静宁,发现静宁锅盔吃起来酥脆可口,饼香浓郁,特别是久放不馊,非常适合做军粮,于是离开静宁时向民间购买大量锅盔充作军粮。
“中国苹果之乡”——百万亩苹果产业
静宁东依莽莽六盘山,西偎亘亘华家岭,中扼312国道、静庄高速、平定高速等数条要道,曾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诞生的上古秘境,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古成纪文化的核心源头。曾为古丝绸之路上商贾文旅来往的必经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的“陇口要冲”,也是“西出长安第一城”——平凉“西大门”,更以红军长征五过其地而被誉为“红色圣地”,近半世纪以来又因闻名遐迩的“静宁苹果”被盛赞为“中国苹果之乡”。
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崛起,这个坐落在华家岭以东、六盘山以西的千沟万壑、川塬梁峁间的静宁,早已变成了一个群山披绿、果香遍野的地方。
静宁苹果产业已有40年的发展史,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为了脱贫致富,前后有11届县委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接力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硕果。在脱贫攻坚阶段,静宁苹果占到了静宁果农总收入的70%,先后有19.6万人依靠苹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2022年,静宁苹果产量达到98.6万吨,产值60亿元。目前,品牌价值超过160.54亿元。
此外,静宁是平凉红牛养殖供港基地,红牛养殖业蓬勃发展。香港在内地采购的肉牛有30%来自静宁县。静宁是劳务输出大县,“静宁果农”劳务品牌为全国地方特色类劳务品牌,享誉全国劳务市场。静宁还是西北五省最大的纸箱包装产业基地。
红色圣地——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位于静宁县西北的界石铺镇继红村。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宿营扎寨,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纪念馆展室陈列有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王稼祥、张闻天、博古等长征时的原始照片及肖华同志长征时途经界石铺用过的办公桌。在毛泽东过界石铺住宿过的旧居室内,陈列有椅子、铜灯、电话机、炕桌、长条桌、火盆、脸盆等实物。警卫陈昌奉室内陈列有房东家的旧布机、纺线机、古梳装台、小圆凳、椅子等实物。厨房室内陈列有水桶、案板、铁锅等餐具。
来源:平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