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说陇史】这里曾打响红军会师保卫战 亟待保护开发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复说陇史】这里曾打响红军会师保卫战 亟待保护开发

文/驻网作家 张克复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伟大的长征在会宁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光辉的里程碑。

西岩山红军战斗旧址 资料图

西岩山红军战斗旧址 资料图

红军会师保卫战 百余战士勇献身

1936年10月,在红一军团直属骑兵团攻占会宁县城之后,国民党新一军电令驻定西的十一旅旅长刘宝堂部率部收复会宁县城,10月3日上午11时,刘宝堂部到达距会宁县城西北角十多华里的定西市西巩驿镇曹家河畔村后,与在会宁县会师镇西岩山、范家坡等地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一军团直属骑兵第二团发生激烈交战。战斗一度进入白热化,刘宝堂部利用装备精良的优势兵力和十多架飞机的掩护,兵分两路分别进犯西岩山和范家坡红军阵地,并于10月3日下午占领了王家堡子,情况十分危急。10月4日上午,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率红一师、红二师从会宁县城东南静宁县的界石铺赶来增援,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师长赵凌波、政委陈漫远率部从会宁县城以北的郭城驿赶来增援。下午2时许,红军的反击战打响,红军英勇战斗,直至下午6时,敌军全线溃退,死伤人数较多,敌副团长张铭注被红军击毙。10月5日,刘宝堂部占据王家堡子的险要地势,向红军阵地发起反扑,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终被红军彻底击溃,仓皇逃回定西。至此,会宁县城和周围的国民党军队及其残余被全部清除。

西岩山反击战打响以后,红军野战医院临时设在山巅上的东岳庙中,期间有19名伤病员在这里得到救治,并先后接收长征红军分散转移来的93名伤病员实施集中救治。同时还把东岳庙正殿、三霄殿、十王殿、救苦殿、过殿和乐楼等室内的木地板及戏台上的木板等可以用的木材,全都拆卸下来,共计390多片,运送到靖远支援强渡黄河战役。

西岩山战斗中,约有13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姓名不详),被简单埋葬在西岩山中部水冲开的窟窿里。战后一度可见掩埋红军的坟墓,后因平田整地而推平。依据当地老人回忆和现场指点,确定了西岩山红军烈士陵园的基本位置。

西岩山前山现存西河社旧时大户人家王明先祖的堡子,至今基本完整,边长约三十余米,正方形,堡子内东、西、北三面有多眼箍窑,堡子南侧大门前现在仍留存当年红军开挖的守城战壕痕迹,残壕长10多米,宽2米、3米不等,深约1米。当时左权、聂云臻率领红军900多人顽强进攻击退了国民党守敌,一举攻克夺取了王家堡子,占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踞守在西城门(会师门)正对面山畔上。长征大会师之夜,有众多红军在堡子上面的山塬上巡逻站岗,保卫会师胜利。

红军长征会师前后,在西岩山上与国民党部队先后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是保障了胜利会师,会宁县城和周围的国民党军队及其残余被全部清除,红军完全控制了会宁县城,为长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胜利会师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二是保卫了长征胜利成果,巩固了胜利成果,有力地促进了革命战略转移的实现。可以说西岩山战斗是红军会师的保卫战,没有西岩山战斗的胜利,也就难以想象会师的胜利。如果这次战役失利,国民党部队收复会宁,那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可能需要重新选择。因此,西岩山战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西岩山战斗是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岩山遗址是我党我军重要的革命遗址。彪秉史册,光耀千秋。

革命热土传薪火 官民齐心守遗址

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位于会宁县城会师门西侧约一公里处的西岩山,其重点区域为东岳庙、王家堡子一带,南北长330余米,东西宽960余米,此外乃至整个山塬上都经历了会宁会师前后的阻击战、争夺战和保卫战的全过程。现存主要战斗遗址有3处,即:红军的临时野战医院1处(东岳庙),红军的战斗指挥部1处(王家堡子),红军烈士墓1处(山塬中部水冲开的窟窿)。

2018年10月24日,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会宁县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建设西岩山公园。

2015年5月,民间热爱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的几位志愿者共同商议,创立了红星学馆,自发自费担当起保护西岩山战斗遗址的责任。他们先后自筹保护资金500多万元,开展了一系列艰难而卓有成效的公益性工作。一是升起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军旗、国旗,树立中国工农红军英烈纪念碑、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碑、烈士陵园等纪念标志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每年举行纪念活动;二是协调成立并建设简易的红色收藏展览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授牌)、红色文化博物馆(甘肃红色收藏委员会授牌),公益展出革命文物960多件,每年接待游客约3000多人次;三是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室,并请专业设计机构编制了西岩山战斗遗址整体保护、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文本,撰写了申报省级、国家级文保单位科研课题报告;四是成立了红星讲习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为主线,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文化讲座等爱心公益宣传活动,每年10余期次,受众达6000多人次;五是成立了星星文化演艺队,自编自演红色主题节目20多个,每年利用节庆活动组织公益演唱十余场次;六是成立了会宁县新长征红星公益协会(会宁县民政局注册登记),现有会员55人。经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得到了初步有效保护和利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但是,客观地说,目前对西岩山战斗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只是在民间层面上,没有列入会师遗址统一规划,缺少资金和各项条件,因此,对西岩山战斗遗址的保护只是初步的、有限的。西岩山战斗遗址、遗迹历经岁月的变迁和侵蚀,亟待采取有力的抢救性、保护性措施,整体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显得极为紧迫。

保护开发组合拳 文化名片别样红

(一)把西岩山战斗遗址作为会师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与会师旧址一河之隔,近在咫尺,直线距离仅约千米,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站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的高度,把西岩山战斗遗址作为会师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会师旧址申报五A景区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落实方案。以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为代表,把会宁全域的其他会师战斗遗址一并整合起来,丰富国家(会宁)长征文化公园的内容与形式,提升会宁大会师红色文化旅游。弘扬长征精神,为会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二)由政府立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的“系统保护,整体保护”作为百年大计,由政府立项,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其重点,一是西岩山红军烈士陵园墓地的修复保护。埋葬130多名红军战士的墓地为1936平方米,目前亟待修复烈士公墓区,树立墓碑和红军英烈纪念塔(碑)。二是西岩山战斗遗址“王家堡子”的保护。王家堡子现存基本完整,堡子及战壕军事区急需修复保护。三是西岩山红军野战医院的维修保护。红军医院即西岩山山咀上的东岳庙,约有110余名伤病员曾在这里得到救治和休养,需维修保护并完善。

鉴于西岩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从长远大计出发,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政府立项,逐步修建前山人行栈道,硬化、修建上山公路,并改造及硬化后山上山公路;架设高压电及设施;修建民用给、排水系统管道;架设通讯网络线路等等。

(三)建设西岩山红军会师战斗遗址主题公园。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树立红色资源大格局、大保护、大利用、大开发、大景区的意识,大手笔科学谋划以西岩山为代表的红军会师战斗遗址、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系统保护和统筹利用,规划建设西岩山会师战斗遗址主题公园。

西岩山山塬上较为方正平整的区域内可使用土地面积约1000亩,周围的山坡地可利用资源丰富。县政府已经将土地征收贮备多年,正待良缘善资开发。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营,科技赋能,走商业化融合发展的路子,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通过“人文景观+互动体验+康养度假+文艺表演+影视宣传+文化创意”等项目和产业产品形态,形成智慧文化旅游综合体和产业集群。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红军会师前后,在会宁及周边地区还发生了范家集、大墩梁、红堡子、张城堡、慢牛坡、韩家集、小塬子、四十铺等一系列战斗。可以西岩山为中心,集中整合会师中各次战斗遗址,复制构建全景式的会师战斗场面,以多种形式展现战斗故事,并与学生军训相结合,建设高参与性、体验性、教育性的大型军事文化园区,创建研学游、体验游、休闲游、康养游等现代旅游模式,以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军事训练营的独特方式营造战斗气氛,模拟战斗体验吸引游客,进而保护好利用好战斗遗址及其故事。建设国内一流的红色文化传承、传播基地,一流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创新现代旅游游客参与体验的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有效结合。整合资源,走融合发展的路子,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中国西部“会师之城”和新时代的“会师号”红色航母。

(四)开创大会师红色旅游新模式。西岩山坐落在县城西南角,与会师旧址、桃花山长征景园构成三足鼎立之势,相距不足千米。三点相连,可形成文旅循环综合体。为此,要创新筹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以旅游六大要素为指导的基础设施;打造“经典会师,全域旅游,陇原明珠,红色会宁”会师品牌,形成红一线(红色)带动教育(金色)、小杂粮(绿色)、历史文化(古色)等会宁优势行业全民化旅游新业态。

(五)开展会师战斗遗址红色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国家级、省级社会科学红军战斗遗址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开发独特的红色基因库和红色文化智库,大力推进革命遗址、遗迹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现代价值的传播和利用。让战斗遗址和革命文物“活”起来,发挥革命文物助推经济振兴的杠杆作用,形成革命历史文化与社会和谐进步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景观和新气象的系列研究报告。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会宁会师精神研究院(会师文化研究室)的作用,抢救性保护好老红军、老红军后代等红色基因,整理珍贵文物,形成红色典籍,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和制定落实方案提供智力支持。进而将其成果转化为促进全社会从更高维度重新认识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的人文景观,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