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玿美咏凉州:桑麻翳野乐春耕 歌声鸟语盈田园

清张玿美咏凉州:桑麻翳野乐春耕 歌声鸟语盈田园

张楷笔下的凉州:当年争战地,今日和平村

张楷(生卒年不详),字子武,浙江慈溪县人,喜为诗。明朝永乐年间进士,累官右佥都御史。尝和唐人李、杜诗,著有诗稿十余卷。

明代的凉州,结束了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先后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备受战乱和浩劫的凉州百废待兴。张楷的这首七言律诗《过凉州》就反映了当时凉州的边防、农业等情况。诗曰:

曾听凉州惜远征,马蹄今过武威城。

番兵共指山为界,邮传皆凭堠记程。

绿水绕畦瓜未熟, 黄云翻垄麦初成。

解鞍偶向河桥息, 几处讴歌贺偃兵。

首联把历史和现实放在一起加以对照,表现明朝军威强盛。从唐代宗广德二年到明太祖洪武五年(764—1372),凉州相继在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长达600年之久。这期间,中原王朝发动过无数次的收复战争,在围绕争夺凉州的拉锯战中,中原王朝收复的时间较短。凉州作为军事重镇,戍边将士大都从这里开赴战场,故诗人说“曾听凉州惜远征”。“惜”同“昔”。古时,往往是大军远征过武威;现今太平时期,诗人骑马路过武威城,今昔之感油然而生。马蹄或许是历代官军远赴西域的马,或许是诗人所骑的马,或许是指西征河西、平定凉州的明朝将士所骑的马。不论哪种理解,都合乎诗意。颔联并非写诗人某日某夜的具体见闻,而是对明初凉州边界划分和邮驿传递的高度概括。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西征,平定了武威等河西诸路,于洪武九年(1376)在武威设置凉州卫。这两句意为:和吐蕃兵划定以祁连山为边界,互不侵犯;由于境内太平无事,从凉州到全国各地的邮路非常畅通,邮驿的传送是以堠来计算路程远近的。颈联写诗人过凉州时的所见,描绘了一幅祥和宜人的盛夏边地风光图:清澈碧绿的流水缓缓绕过禾田,瓜田里即将成熟的西瓜又圆又大;一望无际的麦田直逼人眼,黄灿灿地铺满原野,微风吹来,麦浪像黄云一样翻过一条条田垄。这两句对仗工巧,尤“绕”“翻”两字足见诗人功力。尾联写诗人过凉州时的所闻,流露出诗人和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由于旅途的颠簸,诗人和马都非常劳累。于是卸下马鞍,倚靠在桥栏上,一边观赏美景,一边休息。忽然,在不远的地方传来了百姓为庆贺罢兵休战而唱起的太平盛世歌曲。

纵观全诗,作者把写景与抒情、历史与现实、所见与所闻,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反映了汉番以山为界、和平相处和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意境开阔,清新流畅,生动逼真。

张玿美笔下的凉州:桑麻翳野乐春耕,歌声鸟语盈田园

张玿美(生卒年不详),字昆岩,清凉州府(今甘肃武威市)人。康熙时为廪生,雍正元年(1723)应孝廉方正科荐举,授广东惠来知县,继升廉州知府、广州雷琼道。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后辞官回归故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主编有地方志《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简称《五凉志》),另有《濯砚堂诗钞》。

凉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曾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政权首府,长安以西的通都大邑。悠久浑厚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凉州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凉州八景”最早载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邑人张玿美所修的《五凉全志·武威县志》,是八首歌咏凉州风物美景的题咏诗。“八景”之说起于何时无考,据民间传说并结合凉州古建筑年代推测,“凉州八景”最迟出现在明朝。《绿野春耕》是“凉州八景”的第一首。诗曰:

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

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

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同。

凉州地处祁连山北麓,自古 “地饶五谷”“桑麻翳野”, 有“塞外江南”“金凉州”“银武威”之称,尤以城东北郊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纵横,阡陌交通,为凉州最富庶的地区。每值春播季节,男女老少,忙于春耕;田野间歌声笑语,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农忙季节大生产的欢乐景象,故有“绿野春耕”之景。

首联写凉州一带农耕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十分兴旺发达;肥沃的田地阡陌纵横,东西交错。颔联写春耕和春景。杏花、梨花开的时节,恰逢春雨绵绵,也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和煦的春风轻轻拂动刚刚吐翠的杨柳枝,鸟巢里乳鸦鸣叫不断,嗷嗷待食。这一联,写景写人,“趁”字写出了春耕时节农民喜悦的心情。颈联抒情,作者预料又是一个丰收在望的年景,在秋天收获后就可以完成国家税收的任务了;现在我们且先细细欣赏这充满生机的春耕图画吧!这一联写出了农民的期盼和春耕之余的闲适心情。尾联写凉州虽地处边陲,可也有许多饶有趣味的桑麻田园之乐,祈求上天赐谷占卜年份收成的风俗普天下都是一样的啊!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通过杏花雨、乳鸦鸣、柳陌风等质朴的形象蕴无穷的韵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凉州绿野春耕图。

陈炳奎笔下的凉州:恬淡自然 情趣盎然的农耕生活

陈炳奎,字莲樵,约生于嘉庆年间,卒于光绪年间,清凉州府(今甘肃武威市)人。因其父早亡,家计累身,遂弃学业,以家务自任。生平爱好文学诗词。其诗以抒发心情,描写景物者居多。从道光庚子(1840)至同治癸酉(1873)三十多年间,写诗千余首,自选七百余首,辑为八卷,定名《古柏山房诗草》(未刊行)。抄本现存。

陈炳奎的田园诗独具风格,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展现了清代农村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充溢着西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田家杂兴》共有八首,是最能体现陈炳奎田园诗特色的作品。传统的田园诗多借景抒发作者的闲适之情,一般涉及面不广。陈炳奎这组诗以满腔热情描写了凉州农村景物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四季物候变化、草木牛羊状貌、劳动场景、生活状况等,内容十分丰富。他所写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大都是景物美好,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和谐社会的祥和景象。尤其可贵的是,诗人把揭露封建剥削,表现农民勤劳、淳朴的美德与描写景物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图景。试选两首作一分析。

其一:

负耒看云满岫,荷锄带月回家。

妻女灯前笑语, 淡妆鬓插野花。

清晨,农夫扛着犁头下地;憩息间,遥望南山,看到飘然而过的朵朵云彩。辛苦劳动了一天,到月亮升起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家的农夫看到妻子、女儿在灯前嘻嘻笑笑,原来是女儿在为母亲化妆打扮,并采了几朵野花插在母亲的头上。前两句写农夫早出晚归,劳作非常辛苦;后两句格调明朗,充满生活的情趣。

其二:

村近牛羊满地,秋高禾黍登场。

闲坐二三父老,向阳共话羲皇。

一片暖暖的秋阳撒满村子,村子附近田地里的麦子收割后全部整齐地垛在场圃上,麦茬地里尽是低头吃草的牛羊;几个老汉闲坐在一起聊天,他们从三皇五帝说到今天,甚是开心,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前两句写秋天的农村生活场景,后两句写闲适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两首短诗,对农村田园景色,农民恬淡生活和日常活动作了如实的描写,通俗流畅,明白如话,读之情趣盎然,余味无穷。如此醇美的生活场景,如此亲切的生活情调,如果没有对这种生活的体验与热爱,如何能有这样的未改乡音!诗人描写的就是一种平静自然的农耕生活,而这种生活的实质就是以自己的辛劳换取衣食的丰足。

另一首《腊八粥》诗,写凉州腊八习俗,通篇语言圆熟,结构严谨,读来朗朗上口:

家家煮粥祀门神,又值嘉平第八辰。

和合煎同五色豆, 馨香食过几层人。

从兹早膳精神健, 那可加餐才智昏。

自古相传成旧俗,年年此日饱清晨。

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民间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后来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腊八日食杂米果料粥,最晚在北宋时已在民间流行。凉州乡俗每年腊月初八清晨煮五色豆粥,名“腊八粥”,祀门神、灶神毕,合家共食,祈愿一年身体强健无灾。这首七言律诗就如实描写了这一民俗。

首联写凉州乡俗。每到腊月初八,百姓家家都煮五色豆粥来祭祀门神。这联写出了百姓煮五色豆的时间及作用。颔联写腊八粥的成分和浓浓的香味。十冬腊月,天寒风冽,喝一口多种新米果仁杂豆熬煮成的甜粥,黏乎乎,香喷喷,又可口,又暖胃,真是味道好极了!凉州民间用五色豆合到一起熬煮而成的腊八粥,清香四溢,不知有多少辈人吃过了。颈联写腊八粥的功效。腊八早晨吃了腊八粥,一天精气神儿十足,倒不是老百姓说的吃了腊八粥就会使人变得聪明或者糊涂了。尾联写吃腊八粥已成为习俗。自古以来,凉州百姓在腊月初八日早晨煮腊八粥祭祀门神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习俗,老百姓在每年的这天早晨都是吃得饱饱的。

郭楷笔下的凉州:秀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农家生活

郭楷(生卒年不详),字仲仪,清凉州府(今甘肃武威市)人。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曾任河南原武县知县,后辞官回乡,教书为生。其诗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有《梦香草堂诗稿》。

郭楷创作了不少田园诗,格调明丽、自然,表现了作者热爱田园、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登南城楼晚望》(薄暮高楼暑气清,倚栏吟眺豁心胸。千重树色收残雨,一派湖光漾晚晴。近郭岁登怜小有,比邻人语带欢声。茅篱几处炊烟合,稚子驱牛望屋行。)以朴实清新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园雨后晚景图画。《偶过田家》(野老生平见客欢, 黄瓜紫葚并堆盘。莫嫌贫舍无兼味,尚有青青麦索餐。)以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饱含着淳厚的感情,描绘了一户热情好客的农家,他们虽然家贫,但热情大方,以诚待客之状跃然纸上。郭楷的诗语言通俗浅显,无刻意经营之痕,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其语言轻快自然,犹如信手拈来,丝毫觉察不出作者在语言上有刻意雕琢之处。诗人通过对农村淳厚、清淡、闲适的生活描写和官场生活相比,在平淡中体现出诗人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杨万里等田园诗派“平淡有思致”的创作风格。在他众多的田园诗中,《秋郊独步》无疑是一首力作:

树色半黄匝南阡,一畦寒绿野菜香。

禾稼刈尽登场圃,尚余细草纷芊绵。

牧儿牵牛出土窦,短棰驱放露水田。

双鹑争啄篱边谷,一犬独吠溪头烟。

野老念我行无侣,邀我直到茅堂偏。

呼童有客速具饮,一碗茗酪青盐煎。

坐中对我言欢悦,屡岁荒歉今丰年。

官租私债具足备,聊得儿辈免扑鞭。

这首诗属于新乐府体,不仅描绘了一幅丰收后的农村景色,同时还塑造了一位热情好客的老农形象。开头至“一犬独吠溪头烟”八句,描绘了一幅秋季农村丰收后的美丽画卷。“树色半黄”,点明此时已是深秋季节。环绕南郭田野的杨柳叶子已经半黄了,但农民家种的蔬菜还是非常嫩绿新鲜;麦子收割后都摊晒在场上,麦茬儿地里早有些许小草茂盛地生长着;牧童牵着牛走出土洞,用鞭子甩打着青草上的露水;篱笆旁几只鸟儿相互争吃着谷子,不知是谁家的细犬望着溪头上蒸腾而起的水汽,“旺旺”地叫个不停。以上八句,作者通过视角,描写了深秋凉州农村的晨景。半黄的树叶、披着寒意的嫩菜、场圃上的麦子及麦茬地里的小草、牧童、鸟儿、细犬等,不仅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而且也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野老念我行无侣”至结尾八句,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热情好客的老农形象。在深秋的早晨,作者独自在郊外散步。早起的老农看见作者孑然一人,便热情地邀他到家中做客,并赶忙招呼孙儿说有客人来了,快快上茶。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酥油奶茶就端来了。老农非常健谈,他高兴地说:好几年了都是灾荒年,庄稼年年歉收,日子不好过呀!今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了,我们家不仅能上缴足朝廷的皇粮,而且还清了历年欠下地主和富户的一些债务,儿孙们也免除了因缴不起皇粮私债而遭受的挨打受骂。后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广大农民在苛捐杂税盘剥下,生活艰辛备至。

物换星移,时光流逝,人类号称已进入到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但美妙的“信息”也好,“数字”也好,都无法替代一日三餐,无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沦落江湖之远,谁也不能割断与土地的联系。秋天的原野丰富多彩,秋天的景致令人回味。当我们行走在无边的秋野时,总有觉得孤独或厌倦之时。郭楷的诗,蕴含着对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的热爱,对乡间生活的依恋,重复着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这首诗诗人紧扣诗题“独步”,但又不具体描写“独步”的过程,而是剪取几个片断见闻,所写各有侧重,把秀丽的农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生活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大有陆游《游西山村》的风格。全诗语言质朴,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民间生活气息浓厚,具有汉乐府民歌的写实韵味

农村、农业和农民乃国之根本,是立国的根基,没有它们做基础,何谈民生之务,何谈帝王之业、何谈民族复兴。这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共识。我们都是大地的子民,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真正发生质的变化,也不过是近几十年开始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之后,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并无多大变化。时光流转,乡愁不仅是大地子民的家国情怀,也是永恒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已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在今天,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读着这些文字,不仅能勾起四五十岁以上人群的深情回忆,年轻一代的深切向往,也对我们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神圣的敬畏。惟愿那份绵长的乡愁永远赓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承恒久。

作者:王其英

来源:凉州文史探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