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繁华都市高楼间
我又想起定西的老街
烧烤啤酒羊肉面片
人来人往过了多少年
凉粉搅团浆水面
腊肉甜醅美味藏舌尖
水煮洋芋
咸菜雀舌面
故乡记忆在心田
——民谣《定西定西》
定西,通称“陇中”,因“安定西边”之意而取名为定西。贾平凹在《定西笔记》里写道:“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淳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城,其德刚健而文明。”这里的“陇右”指的也是定西,这里群山环绕、阡陌纵横、五彩斑斓,这有淳朴的乡韵、丰富的物产、经典的美食、数不尽的山峦有着数不尽的眷恋……
渭水源头多彩渭源
渭河的源头在定西。确切一点说,渭河的发源地在定西渭源县的鸟鼠山,其源头集山水之大成,纳文脉之精髓,自然景观奇异,历史人文厚重。《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水经注》载:“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鸟鼠同穴之山来脉于昆仑西顷,是一座名列经传的千古名山,“鸟鼠同穴”鼠在内,鸟在外,同居一穴,和平共处,寓意和谐。从鸟鼠山“品字泉”涌出的汤汤渭河,孕育了博大多彩的秦陇大地和独特的渭河源文化。
渭水源头,孕育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这里有我国唯一古典卧式悬臂拱桥——灞陵桥绾毂着秦陇大地,可谓集山水之大成、占文脉之精髓。
最负盛名的可概括为“一源一境一神泉,一片草原碧连天。”“一境”即“陇上仙境”贵清山/遮阳山,奇峰竞秀、飞瀑流泉、清丽秀逸;“一神泉”即通渭温泉,有“陇上神泉”“西北第一泉”之称;“一片草原”即狼渡湿地草原,淙淙溪流婉转萦回,形成了九曲狼渡的自然奇观。
定西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
站在中国西北大地,人们总能清晰看到,一颗洋芋的神奇力量。马铃薯、洋芋、土豆,三者实际上为一个物种,曾经却被戏谑地称为是定西“三宝”。
定西生出产洋芋,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洋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色白块大,薯形整齐、淀粉产量高、口感醇香、产量和品质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当地百姓几乎将它作为主食。定西市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种薯生产能力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定西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定西被誉为“中国薯都”。定西以马铃薯为基础开发的全粉馒头、全粉汤圆、薯条、饼干、面条、挂面、粉皮等等,已成为定西人招待贵宾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如果说,兰州人的早晨是一碗牛肉面,那么定西人的早晨是属于洋芋格格的。在定西人的眼里,洋芋是永远吃不腻的主食。圆圆的身材,多变的口味,可煮、可烧、可炸、可炒,定西人能把洋芋做成花样百出的食品。在2018年中国·定西马铃薯美食节上,厨师们推出了一桌土豆全宴,108样菜肴全部以马铃薯为主要食材,土里土气的马铃薯在餐桌上焕发出了令人惊叹的魅力。
陇西:千年药乡
定西陇西县,有着“千年药乡”的美誉,盛产黄芪、党参、黄芩、大黄、板蓝根等珍贵中药材。早在南北朝时期,大药学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可见在南北朝以前,陇西就盛产黄芪了。陇西由于所产药材丰富,药材产业链也便在这里应运而生,这里经营中药材的企业有数百家。其中黄芪的交易量最大,约占全国总量70%以上,所以这儿也被称为“黄芪之乡”,也是中国最大的黄芪系列产品加工基地。
定西渭源县,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也是渭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种特殊的地形结构和独特气候特征造就了比较富饶的特产资源,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由于海拔高、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等因素,出产的中药材以品质好、无污染、药用价值高久负盛名。
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代表
20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绚丽的光彩,奇美的造型,竟然把这位考古工作者惊呆了!当他抚摸着这一件件惊世的彩陶时,竟激动地高呼:“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的名字便作为一个灼灼生辉的学术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内彩变体人面纹彩陶盆 (图丨看临洮)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早期由河湟流域中心区向西、向南发展,曾南传至四川北部,对后来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产生影响。
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回望历史,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斑斓大门,不仅勾勒出远古辉煌的彩陶艺术,更向世界展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民族真实存在的早期文明的辉煌。
厚重的文化 璀璨的历史
山水绝佳处尽在秀美陇中
这里四时有景四季分明
就做个旅人吧
去追寻那些散落在陇中大地上的眷恋……
作者:张英儿
来源|微游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