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伎同台竞技 “顶流”天团“C位”好难选
甘肃
甘肃 > 大梦敦煌 > 正文

敦煌乐伎同台竞技 “顶流”天团“C位”好难选

乐伎,是指音乐演奏者;舞伎,是指舞蹈表演者;伎乐,则是演奏乐器所产生的音乐,它包括乐器和演奏者两个方面。

敦煌壁画中,根据演奏场所,大体可以将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佛国天宫演奏的音乐,即天乐;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演奏的音乐,即俗乐。在天宫中奏乐者称为伎乐天,在俗世奏乐者称为伎乐人。

在莫高窟壁画中,天宫音乐主要出现在经变画和说法图中。一般来说,伎乐天主要有天宫乐伎、飞天乐伎、化生乐伎、护法神乐伎和经变画乐伎等种类。乍一看,是不是有些眼花缭乱?其实,不同类型的乐伎,其辨识度还是很高的,下面我们就逐一来了解。

天宫乐伎

根据佛经,凡佛国上界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神众,都可称为天宫乐伎。在早期的莫高窟洞窟中,大多在窟壁上部,围绕窟顶常绘有一圈手执乐器和舞具的音乐舞蹈形象,这些形象被置于一个个形如半圆窗的画面里。

天宫乐伎 莫高窟第435窟 北魏

天宫乐伎 莫高窟第435窟 北魏

他们姿态各异,一般做出大幅度扭腰出胯姿态,头颈、身体主干呈“S”形,动作舒展奔放,既有印度舞风,又兼有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

天宫乐伎是敦煌早期壁画中的一种固定形象,从北凉经北魏、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隋代。此后,这种形式逐渐消失,被飞天乐伎代替。

飞天乐伎

飞天乐伎是指持有乐器的飞天。据学者统计,莫高窟持有乐器的飞天有六百余身。

斜抱琵琶的飞天乐伎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斜抱琵琶的飞天乐伎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早期的飞天为男性特征,所持乐器种类不多。隋代的飞天逐渐由男性转为女性,其所持乐器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唐代是飞天创作的极盛期,在巨幅经变画中,飞天数量众多,所持乐器种类丰富,绘制也非常精美。

化生乐伎

“化生”是佛教“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说的一种。

敦煌壁画中,化生乐伎有化生菩萨乐伎和化生童子乐伎两种。一般站立或坐于莲花上手持乐器奏乐者,都可以将之称为化生乐伎。

化生童子乐伎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化生童子乐伎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化生乐伎一般出现在龛楣、壸门和经变画的说法图中。如莫高窟第285窟的化生童子乐伎就位于龛楣中心,中间是两臂交叉于胸前的领舞者,左右两边对称排列着乐伎和舞伎,有的奏乐,有的舞蹈,有的持花,皆为莲花之上的造型。

壸门示意图

壸门示意图

壸门是一种佛教常用的佛龛,在唐以后的壁画中,在佛龛下部,或在佛像的坐床,常画出许多方格,每个格子里画一到两身梳有双髻的童子形象。而在经变画中说法图的礼佛乐队前,常绘有莲池,有裸身儿童在水中嬉戏,这也属于化生乐伎,不过他们一般手中不拿乐器。

护法神乐伎

护法神乐伎包括天王乐伎、金刚力士乐伎、药叉乐伎和迦陵频伽乐伎。其中的药叉乐伎和迦陵频伽乐伎的辨识度也很高。

药叉乐伎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药叉乐伎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药叉乐伎身材短粗,光头,上身赤裸,只穿一短裤,赤足,做半蹲状,舞蹈动作剽悍有力。有时在其行列中,还夹杂着兽首人身的药叉,更增添了怪诞神秘的色彩。

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妙音鸟,其形象是人首鸟身,在佛典中主要以歌颂和赞颂作为主要职能。在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大多以奏乐的形象出现,被称为迦陵频伽乐伎。莫高窟中的迦陵频伽乐伎形象主要出现在唐代洞窟壁画上,一般绘制在洞窟的藻井、佛龛和经变画中。

迦陵频伽吹横笛 莫高窟第172窟 盛唐

迦陵频伽吹横笛 莫高窟第172窟 盛唐

据学者统计,在莫高窟持乐器的迦陵频伽共有八十余身,一般在主尊佛的下方,礼佛乐队的两侧或前方,对称排列。与礼佛乐队相似,有时单独成为一组,只是阵容略小,往往中间一二身起舞,左右各一二身手持乐器伴奏。

迦陵频伽乐伎的头部有发髻或花冠,胸前挂璎珞,手腕戴钏镯,双手持乐器做演奏状,胸部以下为流线型的鸟类外形,双翅展开,鸟腿、跗跖(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和爪的形象逼真。

共命鸟与孔雀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共命鸟与孔雀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迦陵频伽乐伎有一首一身的,也有二首一身的。二首一身者,也称共命鸟。

经变画乐伎

经变画乐伎由胁侍菩萨乐伎、文殊普贤经变乐伎、礼佛乐队乐伎、故事画乐伎组成。在经变画中,佛端坐中央,众弟子胁侍菩萨,列于左右,表示专注听法。胁侍菩萨乐伎一般不持乐器,也有少数持乐器的。

文殊普贤经变乐伎则是在文殊、普贤像外沿一组演奏乐器的乐伎,通常站立演奏,所绘乐伎人数不等,所持乐器也不相同,也有不画乐器而持花的站立者。研究者推测这是画工因地制宜、随意创作的结果。

报恩经变八人乐队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报恩经变八人乐队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在经变画的说法图中,都有乐舞表演的画面。由于说法图大小不等,绘制的精细程度不同,其中礼佛乐队的规模、阵容也不相同。一般在整幅图的下部有一个平台,类似今天的舞台,中间为舞伎表演,两侧即为礼佛乐队。礼佛乐队最早见于隋代壁画,系小型乐队,进入初唐,开始出现大型的乐队。

故事画乐伎出现在壁画中绘有故事情节的乐舞图像中,此类乐伎比较零散,规模不大,往往一组仅有一二人,大多为即兴表演,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乐器演奏的习俗。

文章摘编自《敦煌乐舞》

(敦煌书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