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游武威天祝天堂寺:风景优美 独具特色

欣游武威天祝天堂寺:风景优美 独具特色

短暂的天祝之行,巍峨壮观的祁连雪山,绿草如茵的高原草甸,地貌景观本康丹霞,森林公园天祝三峡,走廊咽喉乌鞘岭,英雄史诗《格萨尔》……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深厚博大的佛教文化,淳厚浓郁的民族风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天祝,聚人文历史、宗教特色、自然景观为一体的莫过于佛教文化景区天堂寺。

天堂镇位于天祝县西部,处于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海拔2200米,因周围群山形成的八宝形状,据说与《噶当宝典》中预言的观音圣地完全相符,由此诞生了西部佛教圣地天堂寺。

天堂寺是天祝境内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西北地区名寺之一。寺院依山傍水,三面环山,南与青海互助县一衣带水为邻,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誉称“华锐江南”。

天堂寺的前身是唐宪宗(806一820 )时所建的苯教寺院,比甘南拉卜楞寺还要早八百多年。自唐代初建到民国时期,历时千年,其间曾数度损毁,又多次重修扩建,建筑规模日趋宏大。元顺帝时,西藏噶举派噶玛噶举第四代黑帽系活佛噶玛若贝多吉进京路过此地,接受当地群众请求,降伏大通河水怪,在扎西滩建镇龙塔108座,遂得名“却典堂”,后演变为“天堂寺”一直沿用至今。

自噶玛大师建塔后,古老的苯教寺院逐渐变为噶举派佛教寺院。明朝中期,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黄教)兴起,逐渐替代了其他教派,天堂寺遂演变为格鲁派寺院。清顺治四年(1647),青海湟源东科尔寺第四世活佛多居嘉措应天堂寺僧众邀请,自任寺主,多次大规模扩建天堂寺。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进京路过华锐,给天堂寺赐名“扎西达吉琅”,汉语意为“广慧寺”。

天堂寺极盛时,有僧舍4000余间,僧人1000多名,一直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修学并举的格鲁派寺院。天堂寺作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有天王殿、护法殿、大雄宝殿、千佛殿、密宗殿、菩萨殿、大经堂等12座建筑和活佛府邸17座,殿堂楼阁,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群山环抱,共同组成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景象壮观的汉藏建筑群。1984年9月17日,十世班禅大师莅临天堂寺讲经说法。在大师讲法的法座前,即大雄宝殿的右侧,与左侧对称位置,竟神奇的长出一株印度白檀香树(菩提树)。

天堂寺主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其大殿千佛殿共5层,高33米,殿内供奉23米高堪称世界之最的宗喀巴大师木雕镀金坐像。千佛殿者,谓殿内有佛像4000多尊,其中1000尊为宗喀巴大师佛像。

天堂寺设有显宗学院和时轮学院,开设显宗五部经典与密宗学科,显密兼备,尤重密宗。寺内还有大量的雕塑、雕刻、壁画、经籍、法器以及木版印刷、僧众手抄的藏文经典等。

我是第三次造访天堂镇和天堂寺。

风光无限的丹霞地貌足以使人流连忘返,庄严肃穆的佛教文化足以使人心驰神往。流连于千年古刹,转动着光滑经轮,静听着山谷回音,我们尽可以放下疲惫,忘却烦恼,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清静。但有两个意外收获印象深刻,使人难以释怀。一个是离天堂寺不远的南拉民俗文化村,其民俗体验馆、展览馆、特色美食、酥油茶制作、藏乡建筑、土族风貌等,十足的华锐雪域风格。另一个就是神秘的天龙奇石与天龙苑——这是我要重点谈及的一个话题。

天龙苑离天堂寺不远。走进幽静而又满是藏式风韵的天龙苑,满目都是各种各样的藏式建筑,当然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座出土于新千年的天龙奇石。

2007年4月,因修建青岗峡水电站,大通河截流,河水跌落。4月10日,在大通河上游北岸距天堂寺约13公里处,当地居民发现了一块巨型石头。寺管会主任洛桑宗周当即偕僧众到达现场,他们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巨石确实奇而不俗:从河岸当时的位置南侧看去,形似一巨龟背负一莲花状宝盆,盆内注水,酷似一巨型砚台;从西侧看去,酷似一头卧牛;从北侧观看,似一神龙(兽)守护着一朵莲花。

看着看着,大家目瞪口呆。真是奇妙无比,活脱脱一座巨型奇石。

自古凉州就是出奇石瑞石的地方——

公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八月,唐太宗正与群臣为立太子之事举棋不定,颇为烦恼之时,从西北重镇凉州惊爆出一则天大的新闻:凉州昌松(今古浪县)洪池谷天降瑞石,石头上还有88个像裂纹一样的文字。这块大石头就是传说中关系大唐气运的那块昌松瑞石,亦称“凉州瑞石”。时任凉州都督李袭誉当即上书太宗。太宗览表大惊,上官仪上表称颂,一时轰动朝野。李世民当即派遣礼部郎中柳逞“驰驿检覆,并同所奏。”柳逞马不停蹄,不出三日到达凉州。在凉州众多官员的陪同下,经实地查看验证,瑞石确凿无疑,立马回京复命。

太宗听完呈报大喜,命人写好祭文,于当年十一月三日,复遣专使带着玉器、丝绸等物,前往凉州昌松洪池谷进行了非常隆重的祭奠仪式。同时,因凉州获瑞石,下诏大赦凉州。

昌松瑞石的出现,彻底打消了太宗顾虑,顺利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接班人问题,可谓一石定乾坤。李治从此在太子宝座上高枕无忧地做了六年皇帝梦。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李治登基,庙号高宗。凉州瑞石,真的是神了!

还有,凉州莲花山下的兽文石!今日暂且不表。

大通河出奇石,可谓天降瑞石,一时轰动当地。洛桑宗周随即派出寺僧及信众严加守护,并当即赴兰州报告天堂寺活佛、著名藏学专家、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多识教授,请他莅临天祝观瞻并认定。

奇石自然有奇石的磨难。

天堂寺僧众及当地群众从发现之日起,即由寺管会牵头,开始昼夜守护挖捞,但几经大费周折。他们为了将奇石从河中挖出运上岸来,参与者想了许多办法。首先用推土机在大通河岸开出一条道路直达奇石旁边,然后在河岸架起一个支架,用滑链将巨石慢慢移动。但这个办法最终没能成功。后来又调用一辆65吨的起重机,尝试抓捞几次最终也没成功。

4月16日,寺管会从兰州调来一辆100吨的大型起重机。起重机于17日进入挖捞现场工作,直到17日夜间,才将巨石从大通河中起出并移动到河岸。历经9个昼夜的奋战,挖捞奇石的艰辛难以言传。据说,在挖捞奇石的数天时间里,每天都有彩虹出现,挖捞现场的上空不时有祥云飘过。还有龙石放光,直射星空;深峡幽谷,梵音隐隐;螣蛇现身,处事不惊……

现场围观的数千甘青群众见证了诸多神奇的景象,他们说这些现象正是龙颜大悦、人神共乐的真实反映。

奇石“出世”后即用大红绸缎封盖,僧人加持。

4月18日,当奇石运抵天堂寺时,沿途数百辆摩托车自发组成护运车队,两千多群众煨桑祈祷、燃放鞭炮、敬献哈达,僧人们高奏唢呐,佛号齐鸣。寺管会在天堂寺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此时的天堂寺沉浸在沸腾的海洋里。

奇石像一条盘旋的蛟龙,龙首昂起,口眼逼真,首尾相顾——看热闹的群众一个个像鸭子似的,伸长脖子,争相观赏。此刻,这块好似“龟驮宝盆”又似“龙护宝盆”的巨大奇石,被人们奉为灵异祥瑞之物,披红挂彩,静静地接受人们的瞻仰。

经科学测定,石质为花岗岩,正面直径长5.1米,宽4.9米,侧高1.9米,重40.9吨;正中凹进,状如莲花,深1米,口径3.6米,内有两颗称作“龙眼石”的圆形石头,亦称龙珠。奇石周围还有两颗与之匹配相合的石头拱卫:一块称作“龙背石”,重1.8吨;另一块是与其颈部非常吻合的凹槽,被称作“龙枕石”,重3吨。整体视之,令人惊叹,虽是自然天成,胜过巧夺天工。

发现奇石之处,地处天堂寺西侧的天堂镇大宗台社青冈峡,恰好属于阿弥热高神山下大通河河段,与古老佛经中的记载和历史传说基本相符。据佛经记载,天堂寺有一奇宝,即由大通河河神供奉给佛祖、天堂寺佑寺山神阿弥热高保护的蟠龙聚宝盆。寺院高僧世代相传,聚宝盆由大通河沿岸十三位佑寺山神之一阿弥热高护卫。相传,每逢枯水季节,阿弥热高神山下的大通河段水面,就会有灵龟驮宝盆的奇石显现,僧俗信众无不顶礼膜拜,都认为是地方兴盛祥瑞之兆。

多识教授佛性天成,见识广博,又经查阅当地文献资料,他认为,奇石横空出世,昭示上天垂象,见微知著,是国泰民安、地域兴盛,众生福泽增长、大地风调雨顺的吉祥之兆,遂将奇石正式命名为 “天龙聚宝盆” ,认定为天堂寺寺宝,并嘱咐寺僧及信众妥为保存,善加护持。

为满足广大信众意愿,更好地保护龙石,让龙石回归自然,庇佑山川众生,天祝县决定在毗邻天堂寺的大通河边畔修建龙苑(天龙水宫),长期供奉“天龙聚宝盆”,并打造一个以藏文化和龙文化相融的生态型、园林型、休闲型、旅游型为一体的文化公园——天堂寺龙苑景观广场应运而生。

2010年8月1日正式建成的天堂寺龙苑景观广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8700平方米,绿化面积9500平方米,水域面积1500平方米。如今的龙苑广场,已成为人们体验藏文化和龙文化的重要场所。

天堂寺寺管会,借助于不朽的石头,用碑刻这样一种古老的形式,铭刻了这个关于石头的神奇故事。

《龙石出世记》碑阳刻汉字,碑阴镌藏文,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奇石“出世”的全过程。请看——

龙 石 出 世 记

藏传佛教名刹天堂寺,始建于唐宪宗时期。千年间,高僧大德辈出,活佛善知迭显,人文遗存丰厚。据传,天堂为众佛修持参悟之地。佛经记载,此地大通河中有河神供奉佛祖的蟠龙宝石,由十三位佑寺山神之中的阿弥热高护卫。

公元二00七年春,阿弥热高神山之下,因建电站河水下降,一奇石露于水面。是年四月十日,被好石者发现,两岸僧俗震惊,观者接踵。石长五点一米,宽四点九米,高一点九米,重四十点九吨,造型奇绝,形似蟠龙,龙首昂起,首尾相顾,怀抱龙珠两枚,圆润光洁。经活佛认定,此石与佛经记载和历史传说相符。

龙石出世,灵光频现。是夜,龙石处连发三次光柱,直射星空;龙石移往河岸之日午时,小雨忽至。雨歇,彩虹当空,一端连龙石所处水面,一端落天堂寺内,龙石起运之夜,天空光芒耀眼,辉映龙石,深峡幽谷有梵音隐约传来。龙石运抵天堂寺院内时,一大蛇游出于大经堂台基之下,虽佛号齐鸣,人声鼎沸,毫无所动。待龙石迎放就绪,方隐身原处。诸多奇异景象,众人亲眼目睹,皆叹为神奇。

龙为中华民族之图腾,系祥瑞佑福之物。龙石出世,恰逢盛世,此为国泰民安,地方兴盛之吉兆。应附近甘青两省群众意愿,在大通河畔兴建龙苑,珍藏龙石,以便信众参拜,游人观瞻。苑成于二0一0年八月一日。

二0一0年八月一日

天堂寺,倚山临水,钟灵毓秀,洁白的旃檀树点缀着宏伟的寺庙建筑;天堂寺龙石,灵光闪现,护佑山川,巨大的躯体昭示着众生福泽与风调雨顺。

大通河奔流不息,荡涤灵魂深处污垢;天龙苑展开臂膀,拥抱八方游客入怀。祈福纳祥,坚守信仰,早已融入一个民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瞻仰天堂寺,游览天龙苑,启迪智慧,升华人格,心灵得以重塑,生命得以充实。

(2022年6月8日草于凉州,7月25日再改于凉州)

作者简介 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已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来源:凉州文史探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