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一脉相承,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凉州文化的宏大架构。武威医药文化主要内容有汉代医药简牍、历代医药名著、名医、名药和碑刻文献等。
汉代医简蜚声中外。出土于武威旱滩坡汉代墓葬的 《武威汉代医简》 ,成书于东汉以前,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保存形式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临床验方著录,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医学水平和中医临床治疗的真实情况。医简共有92枚,内容除有内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这是武威古代先民对祖国医药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显示出武威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
医学著作代不乏人。明代针灸学著作 《针灸捷径》(作者不详),是比较系统的针灸学专著,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初学者入门学习的实用教材。清代武威医家朱晴云所著《治喉指掌》,是一部简明实用的治喉专著。
清代名医李泉所著《增补医方直指》、齐铠所著《医宗小鉴》和丁铠重刻的《痘疹不求人》(明代医家朱栋隆所著儿科类中医文献),在武威流传甚广,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出身的 凉州知府庆恕 ,结合临床实践,旁征博引编著的 《医学摘粹》 一书,曾对武威医界影响较大。
根据相关典籍记载,我国早在宋真宗(968-1022)时就发明了预防烈性传染病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后经不断改进,成功率提高,明末清初已在全社会推行,并传到国外。 甘凉兵备道铁珊 ,倡导试种牛痘, 并重刻《引种牛痘新书》,撰文《劝信种痘》,对宣传科学新政,防治天花发挥了积极 作用。
武威名医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医话、医案和学术论著,为中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权爱棠《续名医类案》《傅青主女科歌诀》,王仁山《验方汇编》,周汉臣等《老中医治疗经验选》《席梁丞医案医话选》《窦伯清医案》 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医学财富。
名医名药驰名全国。东汉冠军将军、武威太守刘子南所创 “武威丸”(亦名“武威丸”“萤火丸”) ,既可疗疾病疫气,又能辟百鬼虎狼,被后世视为神药,并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载于孙思邈《千金翼方》和《神仙感遇传》《太平广记·卷十四》中。关于萤火丸之功效,古代医家多有描述。萤火即飞萤,味辛,微温,无毒,能明目,疗青盲,主治小儿火疮伤、热气蛊毒等。李时珍一语道破实质:“萤火能辟邪明目,盖取其照幽夜明之义耳。”
明朝 凉州名医蔡嘉善 精通脉理,医道高明,闻名陇上。其子 蔡芩 、其孙 蔡元勋 ,继承祖业,世传不绝。
明末医师王日兴所创“王蛤蟆膏药”举世知名,被国人称之为 “凉州膏药” ,当代以此为基础精制而成的“凉州祖师麻”膏药,曾伴随1990年国际南极考察队横穿南极,因对队员们的腰部伤痛疗效神奇而声名远播,成为凉州膏药的典型代表。
清代 镇番名医卢全昌 ,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博通经史,力倡儒学,四个儿子两个进士,两个举人,成为民勤的杏林高手和儒学奠基人。
武威名医辈出,现当代如 李膺基、文仙舟、权爱棠、王仁山、刘子和、张杰臣、周汉臣、席梁丞、窦伯清 等,他们饱览医学经典,刻苦钻研名家医案,拜访名医,博采众长,医学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称道家乡,驰名陇原。
民族特色浓郁的天祝藏医藏药,因疗效独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
天然药物得天独厚。武威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园。据《凉州异物志》《隋书》《唐书》记载,武威多种药物被当做贡品。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武威太守樊子盖献上本地特产青木香,以防雾露瘴气。
现已查明并引用的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其他药共计300多味,其中鹿茸、麝香、牛黄、羌活、锁阳、苁蓉、甘草、青木香、麻黄、茴香等得天独厚,驰名全国。
武威自古重视医学,历史上名医、名药和医药名著代代相传。在武威众多的碑刻类文献中,有三通碑刻与医药、健康息息相关,另有两通碑刻为名医传略,彰显出武威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后继有人。
1.《修建三皇庙记》。该碑立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碑佚文存。 碑文简述了三皇为“万世不迁之始祖”的至伟功勋及三皇庙的规制、建庙之有功之人等,突出其“济世寿民”的伟大贡献。
三皇一般指伏羲、神农(炎帝)、黄帝,他们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部落)或神的代表,同时又是不同时期医药成果的集大成者。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中华医药学起源于先民长期与自然和疫病做斗争的实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创立阴阳八卦,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同时也奠定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八卦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根本和安身立命之圭臬。 《黄帝内经》 是中国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医学宝典,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内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等理论。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中医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提供了丰富的防治疫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是中药学的奠基之著。
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家喻户晓,是中国医药学起源、发展的奠基者和主导人物,历来被人们所崇敬并供奉,成为我国各地崇祀的尊神(祖)。
据清乾隆《武威县志·建置志》载: “三皇庙,西街。天启三年建。” 天启为明熹宗年号,三年为公元1623年。此碑称:“吾凉肇造此庙,自本城兵宪史公始。”史公即史树德,南直隶金坛(今属江苏常州市)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任陕西西宁道。明代甘肃属陕西省辖,西宁道驻 凉州卫。期间,史树德不仅肇建三皇庙,还创建药局。由于经费拮据,凉州三皇庙一直到崇祯四年(1631)方才建成。
建造者认为, “三皇开物成务,虽不独为医氏祖,” 其 “济世寿民之术,医氏暨祖而述之,”“则济世寿民之心,医氏尤当宗而体之者也。” 在这里,“济世寿民”的“术”与“心”二者之中,作者更突出了“心”。这不难说明,在古人的评判标准上,医德与医术二者之中更看重医德。
在凉州三皇庙及药局的创建中,经历了西宁道贾仁元、史树德两任地方军政官员的鼎力支持,但“竟底绩焉者,实医官蔡嘉善等众也。”这一补充记述在于说明:在凉州三皇庙的创建中,凉州卫医官蔡嘉善贡献颇卓。
蔡嘉善,字建阳,出身于凉州名医世家,曾任凉州卫医官 。蔡氏精通医理,详辨阴阳,医道高明,并热心地方文化事业,是武威历史上著名的良医。民间流传着蔡医官“见棺血施银针死者复活”“二小子戏弄人立判生死”“金城府巧诊脉断定双胎”的传奇故事,被誉为“扁鹊复生”“世代名医”,“世传医业,纯以济世为心,活人甚众。”为纪念他“济世活人”的莫大功德,去世后人们在三皇庙侧立祠祀之(《甘肃新通志》)。
蔡嘉善子蔡芩, “善太素脉,定人生死穷通,毫无差谬,人称其神。” 蔡芩子蔡元勋, “尤精伤寒,药不三投,沉疴立起。活人甚多,河右知名”(乾隆《武威县志》)。
蔡氏一门三代为凉州卫医官,医人甚多,知名河右,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声望,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他们的许多佳话。
《修建三皇庙记》碑为蔡嘉善所立,武威贡生赵完璧(后擢直隶大名府通判)撰文,名为三皇庙碑,实蔡氏之传也。
2.《陈立三皇庙房课祭典以垂永久碑记》。该碑立于清顺治八年(1651),今存武威文庙。据碑载,凉州城西大街有三皇庙并医学厅(药局)一所,相关情况,已有《修建三皇庙记》勒石记载。但恐日久年深而废,凉州卫医官蔡嘉善、蔡芩父子又呈文审批,以官府名义再次立碑记其事。 碑文简述了三皇庙庙产及使用情况,特别突出了庙产保护及祭祀礼仪,详细罗列了由公项租银购买的祭品及数量、价格,以及祭典完毕后祭品的归属等情况,反映出古代社会对经济、文化和祭祀活动的严谨缜密,对关乎人类健康之神(圣)的高度重视。 碑文由凉州卫儒学庠生(秀才)高天印撰写,名医蔡嘉善之子、凉州卫医官蔡芩等立碑,并由刻碑名匠蔡元绍、蔡元珮及阖城名医39人署名。此碑距离《修建三皇庙记》已有20年时间,估计立碑时蔡嘉善已故去,所以由蔡芩牵头刻立。
3.《移建药王宫碑》。 该碑立于清雍正年间,简述了镇番(民勤)卫药王宫的变迁和移建的相关情况。 镇番药王宫,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与凉州卫三皇庙创建于同一时期,“址在东郭外。”据《五凉全志·镇番县志》记载,药王宫在县城东局街口。药王宫创建后,曾两易宫址。第一次是清顺治二年,“移建于城内东北隅三官殿之后”。移建后,由于“地势上沙下碱,又逼城垣……斫楹桷于碱土,涂丹艧于沙丘,劳而无补。”由于宫址不理想,名医卢全昌等“尔时即有改建之议而未果”。唯赖地方有识之士和绅矜的倾力支持,第二次“卜建于关帝(庙)之南”,“虽规模尚隘,而营构颇精,较昔之尘沙满面,露处霜栖者远胜矣。”第二次移建的顺利实施,倾注了卢氏两代人的心血,对作者而言终于还了“先君子之宿债”,实现了“肯堂之志”,感到由衷的高兴。作者卢生华,字文锦,明骠骑将军卢鑛后裔,名医卢全昌之子。性聪慧好学,博通经史,尤工诗文,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
从以上三通有关医药宫殿碑刻中,我们看到:名医倡导,医家“率众捐赀”,倾力推动,在凉州卫为蔡嘉善、蔡芩父子,在镇番卫则为卢全昌、卢生华父子;地方官员大力支持,“捐俸改修”;绅矜四方奔走,“神应所感,人人响应”。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健康乃人生之大事,三皇“济世寿民”,药王“庇民寿世”,理应受到民众祭拜。
三通碑刻,反映了古代社会朴素自然的健康理念和淳朴虔诚的道德观念,对了解和理解古代社会风貌、健康理念、宗教信仰和名人效应具有积极的意义。
4.《段文绚墓志》。该碑刻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志主段文绚(793-849),武威姑臧人。“荫第出身,少即慕道,性敏而和,孝于家,信于友,究远祖之遗文,根越人之深旨。”越人,即秦越人,是春秋名医扁鹊的字号。由于他“少即慕道……根越人之深旨”,医术精湛,被任命为专门负责皇帝医疗、健康事务的中央机构尚药局主官尚药奉御(职责为掌管帝王御药及诊候方脉,以精通医术之人充任,秩正五品)、翰林供奉等职,赠上柱国,赐绯鱼袋(五品以上朝官的服饰)。
唐代的上柱国为勋官,即功勋荣誉称号,是对国家有功人员的一种特别褒奖,享受正二品官员的待遇。段文绚之所以能得到这份恩宠,自然是因为他有一手精湛的医术让皇帝非常满意。
5.《殷琼墓志》。该碑刻于唐僖宗乾符六年(879)。 志主殷琼(827-879),字德光,祖籍武威。 殷琼工于医术,“探和扁之情,挺张吴之誉。”他精研古代名医奉和、扁鹊、张仲景、吴普等医案,其医术水平“神圣工巧,莫可而伦”,后“荣入禁林,供奉天庭”,擢拔为尚衣尚辇奉御、翰林供奉,“以能擢居列侍,专承睿旨,密奉皇躬”,成为在皇帝御门听政,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御医,官至右千牛卫将军,赠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三品以上朝官的服饰)。
殷琼虽然是一名医官,但政治地位很高,这从他担任的官职就可以看出。尚衣尚辇奉御是尚衣奉御和尚辇奉御的合称。尚衣奉御是尚衣局主官,负责皇帝冠冕衣物、宫廷陈设等;尚辇奉御是尚辇局主官,负责皇帝出行车驾、伞盖等。此类官职虽没有什么实权,但品级较高(五品),多为皇亲国戚或深得皇上信赖者担任。千牛卫是唐朝南衙十六卫之一,不领府兵,掌管侍卫宫禁、兵器仪仗等,人员都是皇帝的贴身卫兵。右千牛卫将军是右千牛卫主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首长,秩从二品。这个职位显然是一种荣誉和待遇,自然是因为他精湛绝伦的医术让皇帝十分满意而深受恩宠的结果。
两通名医碑刻,反映了古代武威名医辈出的真实情况。结合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和医疗、医药、医著、名医等,对综合研究武威医学科学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文章碑刻内容引自王其英编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武威金石志》)
作者简介 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凉州文史探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