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甘谷“裱糊匠”李国强:让古字画焕发新生
深秋,连日的阴雨让甘谷县城的街道较平日安静了不少,而“藏”身背街的博雅书画装裱与修复工作室更成为这安静中的点缀。推开门,一股墨香扑鼻而来,裱台前,甘谷县古旧字画修复与装裱非遗传承人李国强正埋着头,为一张残破的古画做着“抢救手术”。
李国强告诉记者,他现在修复的是清代画家袁江的《骊山避暑图》,这幅画已修复一年多了,目前还处在整体全色阶段。
看着眼前的画,李国强笑着为记者讲起了故事,“这幅画的东家我认识有近10年了,因为画的价值比较高,他最初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其间也让我前前后后修复过几幅其他作品,可能是看我修复的技术还行,入得了他的眼,去年他才将这幅原本打算拿去深圳修复的作品拿给了我……”
行业内近30年的历练,让李国强逐渐有了一些名气。他裱台周围桌子上和墙上一幅幅或装裱、或修复的字画,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些书画作品中有名人大家之作,也有书画爱好者和学生的作品,无论好坏,李国强都视为珍宝,一丝不苟,“好坏不评,真假不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行规。”
近几年,通过口口相传,许多来自沈阳、大连、宁波、北京、广州等地的“东家”也陆续前来找李国强修复字画,但他依旧戏说自己只是凭手艺吃饭的“裱糊匠”。
古画修复前
修复后的古画
匠人之心,寄乎于手。
书画装裱与修复是一个精细活儿,没有时间的熬炼和极高的熟练度是做不到的,李国强经过近10年学艺,才独当一面。
高中毕业后,自小就喜欢画画的李国强,便跟着父亲学起了手工装裱。谈及当年为何放弃画画从事装裱这一行当,李国强笑着说:“传统手工装裱是家传手艺,需要传承,且当时我认为裱画与画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三分画七分裱嘛!”
有着一千余年历史的中国书画装裱,在古时被称为装潢、装池、裱背,经过装裱后的字画,既能起到美化效果,也能保护书画作品。这样一个老行当做起来自然是费时的,即便是两年后从父亲处学成的李国强,要独立手工装裱一幅作品,也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传统手工裱画要经过相当繁复的工序,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装裱的成败。”
但似乎李国强又有着不安于祖辈养家糊口的叛逆——手工装裱学成后,他不仅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这种不安分的勇气,可能源于家族对这一行的认知吧!”他感叹道。
经过多方打听,1996年,李国强又投师于甘肃省图书馆古籍字画修复师、兰州市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非遗传承人张文军门下,跟他学起了古籍字画修复。
“师傅对徒弟非常严格,记得我刚去的第一个月,他坚决不让我动传习所里的任何东西,就只让我用眼睛观察。一个月后,得到了师傅的允许,我才慢慢上手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李国强回忆说,跟着师傅学了两年,他才开始着手书画的修复,为了保险起见,他所修复的也都是些年代较近、价值较低的书画。
修裱技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掌握的,熟识理论知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在于实践和经验积累,也需要实践过程中师傅手把手地教授。在严师张文军指导下,李国强逐渐掌握了古旧字画修复的传统技艺。
可即便如此,在面对第一幅古旧字画的修复时,李国强依旧是发蒙的。“记得我第一次修复的古旧字画,是一幅海瑞的字,有六尺,因为长期受烟熏字迹已经完全模糊,而且还有大量折痕,可以说破损非常严重。说实话,第一眼看到那幅字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着手,幸好有师傅在旁边提点。”李国强说,装裱修复的技艺主要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全色全多深,加多少胶,糨糊的浓度,每一张画的做法都不尽相同,它们不能也没法数据化和标准化,全凭“临床”经验。
在师傅提点下,李国强最终于一年后将那幅字修复完成。此时,他对古旧字画的装裱与修复,有了更深的领悟。“装裱修复是门很深的学问,其中有无数可供人揣摩的元素,每翻开一幅旧字画,仿佛都能看到前人提笔描摹的姿态,能看到当时书画家展开宣纸、思考下笔的神态,能够体会每一笔的深意。看着修缮完成的那幅字,我总有一种让它起死回生了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难以自拔。”
宽敞安静的装裱与修复工作室内,有几面斑驳的裱画墙,送到李国强这里修复的藏品最后都会贴在墙上进行修复、装裱,每次修复工作完成后,墙壁上总会留下一些痕迹,而这些痕迹,便成了他修复工作的见证与印记。
到目前为止,李国强已修复了近两千幅书画作品,这其中不乏李鸿章、左宗棠、安维峻、何绍基、范振绪、康有为、丁辅之等名家之作。而在这些修复作品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何绍基的一副五尺对联,这件作品更是帮他一举摘得了“第十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一等奖。
这件清代书法第一人何绍基的作品,是由一位慕名而来的顾客送来的,当时作品字迹已很难辨认,且破损严重。“古旧字画在修复之前,必须收集大量资料以加强对所修复字画的了解。这时要深入了解所修复字画的相关背景知识,其中包括作者生平、所处年代、艺术流派、创作目的等,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修复者加强对作品的了解,可以站在更契合时代的角度,用更精准的手法去修复作品。”
李国强说,修复何绍基那副对联时,对联所书内容在网上根本找不到,于是他便认真追根溯源,研究对联是何绍基于哪个阶段所书,并通过大量对比掌握了那个时期的笔法和笔迹。此外,李国强还认真推敲了对联中的墨色,因老墨与新墨呈现效果完全不同,为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他经过反复实验,才调试出与真迹墨色相似的墨。
“真正进入修复阶段,为完成每个破损字迹的接笔,我都会在旁边写下近百个相似的字,然后找东家反复确认,最后才在真迹上进行修补。”李国强告诉记者,古旧字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如果修复的不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对字画造成更加严重的损毁,危及古字画的寿命,也会削弱古字画应有的艺术价值。“所以修复中的一招一式都得极细致、考究,这对从事修补的人员来说近乎苛刻。”
这件字画作品成功修复的意义对李国强而言,自是不言而喻的。此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李国强在师傅鼓励下,送这件作品参加了“第十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的评选。他说:“因为是私人工作室,我接到此类参赛的信息本来就少,再加之我本人并不热心这类事,所以之前并未参加过此类比赛。但去年师傅打电话给我说,手艺人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到社会上多作比较,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还需要在什么方面继续精进,我才硬着头皮答应参赛的……”
让李国强没想到的是,他的一次无心插柳却最终摘得“第十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一等奖。“得奖了,我也是又惊又喜,因为师傅当时也得了制作技艺一等奖,我俩并列。我没想到自己的水平,能够跟师傅一起在全省拿奖……”
“装裱和修复是一项极其枯燥的技艺,现在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作为这一行的传承人,唯一的想法,就是必须要把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不能把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仅仅停留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上。”李国强说,中国是一个书画大国,但修复人才和后备力量仍旧有些青黄不接,所以即便他的手艺仍有许多需要精进的地方,但他也愿意随时敞开大门,希望有更多爱好者能同自己一起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中,真正爱上这一老行当。
新天水记者 |徐媛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