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河奔流向未来(报告文学)
天下黄河第一弯 韦德占
黄河从景泰县龙湾村石林景区蜿蜒流过 寇明灿
丹心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黄河哺育着中华儿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包容大气的开放态势和同根同源的认知,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奔流的黄河沿途经过大漠戈壁、山地高原、高山草甸……黄河甘肃段的独特文化和民族风情惠泽了沿河的百姓和城市乡村。
河汇百川,一路奔流。黄河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流经913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6.7%;甘肃沿黄流域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3%;60%的水源流经境内,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25.2亿立方米,超过黄河流域总水量的五分之一。黄河支流流经定西、天水、平凉、庆阳、武威5市,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是黄河重要的补给水源,有效保障了黄河上中游径流稳定。沿黄河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5.4%;沿黄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都在80%左右,是陇原儿女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一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肩负着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黄河甘肃段包括黄河干流、渭河、泾河、湟水、北洛河等水系,重点河流包括渭河、泾河、洮河、马莲河等14条。甘肃沿黄河流域既是全省重要的经济带和生态带,也是文化遗存丰富、生态类型多样、产业门类多元的发展要素集聚区。
守护黄河、厚植绿色,甘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根子上推动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紧扣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三大任务,甘肃提出深入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黄河流域甘肃段发展动力格局。目前,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中心区建设初显成效,黄河源头之水在甘肃段径流量增加至65亿立方米以上,约占黄河年径流量的13%,有效保障了黄河径流稳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62万平方公里,完成陇中陇东营造林139.28万亩;黄河干流甘肃段重点河段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全年水质基本稳定在II类以上,国家监测的黄河流域4大水系23条河流41个断面的水质优良率达到90.24%。
二
黄河穿越青藏高原一路东下,进入甘肃玛曲后,拐出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形成了长达433公里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壮观景象。
玛曲,藏语是“黄河”之意,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3600米,是黄河源头区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黄河玛曲段增加的径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连接着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及其122条支流发源或流经水域,维系和调节着黄河、长江上游地区的水量与生态安全,被誉为“黄河之肾”“中华水塔”。
在距玛曲县城4公里处,静卧着一座始建于1979年,长280米、宽7.5米的桥。这是黄河上游在玛曲境内建的第一座桥,有着“黄河首曲第一桥”之称。这里的黄河很安静,显现更多的是清澈。在此拍视频的周治中是玛曲文旅系统的干部,他说,如今河曲马场的水也更清澈了,风景更优美了,尤其是各方努力保护黄河生态,游客的意识也提高了,草原风光也越来越让更多的游人留恋。
黄河与雪山相映生辉,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流淌的河流,蜿蜒的山峦,多变的天空,如茵的草地,雄浑的弹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景。这就是阿万仓湿地,离玛曲县50公里,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地,全域面积200平方公里,是若尔盖、尕海、曼扎塘湿地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甘南州大力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等一大批生态工程。通过不断努力,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举措,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明显,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护,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监测调查,全州森林草原土狼、狐狸、猛禽、鹿、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较十年前明显增多,黑鹳、天鹅等珍稀鸟禽数量猛增,高寒草甸物种丰富度每平方米达到18种—31种;湿地面积恢复到目前的48.89万公顷,特别是尕海湖湖水面积已恢复到1.5万余亩,平均水深约1.5米。
三
行走在临夏大地,你能看到黄河的磊落胸襟、淡泊从容、绚丽壮美。
滔滔黄河穿越了长约25公里的积石峡后,于永靖县温柔恬静地更改方向,形成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构成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
永靖县太极岛是黄河三峡景区的核心区域,是甘肃省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在太极岛,放眼望去,水波清澈、碧漪涟涟,渐红的枣在绿叶掩映下晶莹剔透,游弋的鱼无忧无虑,一派田园美景。走进太极岛,不仅可以领略“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的独特景观,还可以漫步在景观栈道,欣赏随风摇曳的芦苇荡,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悠闲。或者,还可以静坐在鱼塘边,体验垂钓的乐趣。太极岛景区被宽阔的黄河温柔环抱,常年栖息着30多种3万余只水鸟。
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水之秀美,山之雄浑,珠联璧合,相映成景。黄河在临夏州境内河长124公里,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大中型水库,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6条一级支流,牛津河、老鸦关河、广通河等9条二级支流,巴谢河、牙塘河等9条三级支流,年过境水324亿立方米,年自产水量12.15亿立方米。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基于区域定位,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强化河湖治理保护,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强黄河的水源补给能力,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深入挖掘深厚的黄河文化,做好保护、传承、弘扬文章,统筹临夏独特的史前文化、红色文化、水电文化、民俗文化,打造临夏黄河生态文化体验品牌。此外,全州还确定了旅游文化体育、循环农业等十大绿色生态产业,探索着一条绿色发展的崛起之路。
四
黄河,穿越连绵叠嶂、山地高原……一路奔流来到兰州,不仅抚慰了黄土高原的苍凉,更孕育出了一座神奇的城市。黄河流经兰州市6个县区,流程151公里,流域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境内黄河干流的一级支流有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蔡家河等河流,二级支流有大通河,山洪沟道105条。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造就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和全国最长的滨河景观带“百里黄河风情线”。
初秋之时,兰州南北滨河路清风轻拂垂柳,羊皮筏子从中山桥下穿行而过,溅起优美的浪花。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的中心城市,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和关键性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和黄河文化传承示范区。同时,聚焦源头治理,推进城市公园、城郊绿岛和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深厚的黄河文化积淀,串联景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和黄河文化传承示范区。
皋兰山和白塔山一南一北,临河而立。昔日荒芜的两山,如今绿意葱茏,万木争荣。包容的兰州正在打破“两山夹一河”的自然困境,从“城河相伴”走向“城河相融”。
每天都去黄河边锻炼的市民魏先生说,一年四季,最喜欢的就是沿黄河步道行走,看黄河滔滔,听涛声起伏,看柳绿桃红。山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黄河风情线是兰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省内外游客来兰旅游必去的“打卡”地。兰州市实施了核心区小西湖桥至雁滩黄河大桥段夜景亮化项目,通过对沿线5座黄河桥梁、山体建筑轮廓线、绿化景观带等39个节点的亮化,全面展现了黄河之滨一点一景观、一处一主题、一段一特色的独特魅力。景随步移,公园、广场、小游园、雕塑景观等星罗棋布,形成了水天一色、诗情画意的滨河空间。充分利用滨河空间,因地制宜建成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空竹园等全民健身场所72处,增设自助书吧、环保公厕、健身器材、休闲座椅、衣帽架等便民设施3000多套,初步建成了沿河运动休闲带,让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
滚滚黄河东流去,气象万千满目新。母亲河宛若一条巨龙,蜿蜒流经白银258公里,流域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是一条黄河经济、旅游、文化带,是黄河灌溉农业的绿色长廊。白银市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上游,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也是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的交汇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推动黄河白银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于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障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是兰白大生态圈的城市“绿肺”,是甘肃重要的生态农业基地。黄河两岸广阔的滩涂河湾地区,高扬程提灌工程、人工自流河渠灌溉景观阶梯分布,鱼米之乡、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次第呈现,呈现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绚丽画卷。
九曲黄河十八弯,弯弯奇景留人间。黄河浩浩荡荡冲出兰州,一路向北奔腾,到了景泰县境内,优美地回旋了一下,绕出了一方塞上江南,这就是老龙湾。东流的黄河,在这里掉头向西,不寻常之处,必有不寻常之景。亿万年来,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默默地隐居在这里。
黄河水厚植着产业转型的生态底气,浩浩东倾、踔厉前行。白银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心念好“绿、银、黄、兰、红”五字诀,努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走出了一条三产联动、融合互促的转型发展新路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崭新成就。
城因水而灵动,人因城而安适。徘徊浩苍的黄河水,在陇中腹地找到了暂时停驻的“故乡”,一大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让无数白银儿女们“自引黄河心上流”。
六
大河奔腾,黄河的包容、化育中具有了河的雄浑与柔情、坚韧与灵气。焕发生机的母亲河仿佛一条巨龙,奔腾跃动,滔滔向东。
增强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做实上游文章,甘肃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造林复草、涵水固沙、治山增绿、湿地保护等工作,启动实施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修复和退化草原治理改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重大带动性项目,秉持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绿色生态为百姓幸福加码;实施“黄河清废”行动,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治理,对359处违法违规岸线进行综合整治;把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同实施黄河战略一体推进,制定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行动方案,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建设引领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和全省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治理保护项目,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实施渭河源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改善渭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祖厉河、洮河、泾河、葫芦河、马莲河、庄浪河、水洛河、大通河、金强河等重要河流发源区和流经区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加快黄河流域重要支流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修复,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完善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等工程体系,健全水沙调控机制,保障黄河径流稳定与河流健康,构筑黄河安澜的稳固防线,让老百姓享受蓝天白云、星辰闪烁、清水绿岸、鱼跃鸟翔、花香木荣、田园风光。
保黄河岁岁安澜,保水脉生生不息。黄河岸边流淌的故事传说,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承载着源远流长的黄河农耕文明历久弥新。
甘肃立足古老、厚重、多元的文化特质,发挥地处黄河上游自然景观多样、地域风光原始、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提升黄河文化对外影响力。突出民族文化和高原地域特色,打造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展现黄河一河蜿蜒,滋润万物,泽润两岸的情致。依托拉卜楞寺、扎尕那、炳灵寺、八坊十三巷等文化自然资源,展现“九曲黄河、奇峡秀水”的壮丽风光。依托伏羲庙、大地湾、秦先祖遗迹等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伏羲、女娲等始祖文化和早期秦文化特色,办好公祭伏羲大典,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依托黄河风情线、黄河水车、黄河石林、黄河湿地、黄河名城名镇,实施黄河之滨改造提升工程和“读者印象”精品街区项目,打造黄河之滨最美城市。依托崆峒山、云崖寺、周祖陵、北石窟等历史自然文化资源,突出农耕文化、岐黄文化、历史文化和黄土高原地域特色,展现“周祖故里、崆峒问道”风光,形成黄土高原农耕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凸显沿黄地区的旅游优势,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一河贯东西,文脉流古今。近年来,甘肃持续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延续历史文脉,全面启动黄河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炳灵寺石窟等50余项黄河流域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开展马家窑等10处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和永泰龟城等34处黄河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充分挖掘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阐释研究,以成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为牵引开展文明探源、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研究,精心打造《八步沙》《大禹治水》等一批黄河主题舞台艺术精品。
大河之上,甘肃焕发着向上的气息!
大河经流,万物葳蕤。大河东流,奔向未来。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