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艺常经木香浸 走村串户艺匠成兴办实业带头人

雕艺常经木香浸 走村串户艺匠成兴办实业带头人

原标题:【非遗】雕艺常经木香浸——记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刘正中

□ 令陆胤

初见刘正中是在武山县的刘家川舞台上,感觉他魁梧力大,男子汉气十足,但说话细声慢气,只是对木材、木雕有着说不完的情结和话语,像是一股清泉从山涧流出,清新隽永,绵延不断。那时,他的木器厂就在舞台院内。再次见到他是在其新搬的木雕厂,宽敞的院子,整齐的加工坊、木材棚、雕刻间、展品厅等一应俱全,还有几个外村的雕刻师正在雕花板,刘正中精神抖擞,正跟这几位雕刻师边聊边雕。

1951年出生的刘正中,走过许多地方,见过很多工匠,担任过武山鸳鸯二号大桥、燕儿屲提灌等工程的木工技术负责人,留下了许多木匠手艺的佳话。

刘正中生在木匠世家,从小对木雕情有独钟,15岁时就随祖父——第二代刘氏木雕传人刘徐福,第三代传人、人称“聋木匠”的父亲刘巴德学习木雕技艺。刘氏木雕的先祖刘德川在当地颇有盛名,此后,由父传子,代代相传,成为有名的世袭木工家族。该家族曾修建了颇有影响的武山魁星阁、铁笼山乌岭寺、文昌宫、龙观楼、龙头观祖神殿、高楼村魁星楼等建筑。

刘正中继承了祖上的手艺,结合传统与现代工艺创造了方直造型。初做木雕,他黎明即起,锯刨凿刻,不知疲倦。往往是午间饭后就拿起刻刀,一头扎进木活里,直到凌晨才休息。他说:“我没有学过美术,就比照着图画,用比例尺把人物等图案画到木头上,再摸索着雕刻。当时就连一套标准的雕刻工具都没有,因为没钱买雕刻工具,我就到处找废铁,做饭时把废铁扔到灶火里,烧红后再自己打磨。那时为了打磨几件雕刻工具,付出的代价和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难以言说。”不过让刘正中欣慰的是,他的木雕作品参加省、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展时赢得了好评。此后,他被评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一直以来,刘氏先祖的木雕技艺远近闻名,更希望有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传人。刘正中的倔强劲和对木雕的痴迷让祖父将平生所学悉数口传心授,尤其是作品的立意构图、总体布局、层次处理、线面结合等一一传授与他。刘正中认真聆听,反复揣摩实践,终于通晓了木雕的奥秘,熟练掌握了各种雕刻技法。之后,他又学习了陇西莫家和漳县刘家的木雕技艺,集众家木雕技艺于一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木雕工艺大师。

1991年,刘正中带着作品参加了天水市举行的艺术展览,他创作的木雕台屏“三英战吕布”、落地屏风“锦绣中华”,以其精美的构图、精湛的雕工、大气的制作,赢得一致好评。

在从事木雕的道路上,刘正中于坚守传统中进行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木雕制品,形成了浮雕、透雕、陇西莫家与漳县刘家两者结合等木雕艺术风格。并创作出部分双层镂空、半镂空、单层镂空、半浮雕半透雕木雕制品,使他的木雕具有质朴醇厚的传统韵味,气息浓郁的生活风味,玲珑剔透的美学品位。他的木雕制品除用于庙宇建筑外,还主要用于家具装饰。在他的木雕艺术品中,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等图案集于方寸之间,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有限的空间上展现出无限的想象,用具体的物象勾绘出美好祈愿。同时,他把木雕的榫卯结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抽象出来,放大榫卯本身的美感,以此把对榫卯的审美作为作品审美的骨干,让物象美与结构美相映生辉。其创作的木雕制品,曾在武山县高楼镇及周边一度风靡。

岁月的痕迹布满了刘正中的额头,木雕技艺的传承成为他最大的心愿。对刘氏木雕难以割舍的情怀,让他在年迈之际把一生所学、所悟悉心传给了儿子刘春茂。春茂木雕厂在刘正中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提升产品技艺、质量和服务,跻身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成为武山县有名的木雕企业。

淳朴敦厚的刘正中,有襟怀,重情义,识大局。他从一个木匠师走向木雕师傅,从走村串户的艺匠变为一个兴办实业的带头人,从一个致富能人成为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木雕技艺在不断提高,其非遗传承和社会担当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为此,授徒传艺,共同致富成为他数十年来的自觉行动。

在武山木雕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刘正中兴办木器加工厂40余年,创立木雕工坊10余家,培养和带动了村里及周边热爱木雕技艺者学技就业,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让传统木雕技艺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一技之长。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