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与爱同行 她们乘“成长计划”长风展翅翱翔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向阳而生与爱同行 她们乘“成长计划”长风展翅翱翔

文/高梓文 图/杨艺锴

自动播放

本该一心想着如何考一所好大学的藏族少女,却在思考上学的钱从哪里来?从小生活在小县城的“做题家”聪慧多才,与外面花花世界鲜有谋面,“初生不惧虎”;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后痛定思痛,阳光少女奋发向上……追寻梦想的路上,她们向阳而生、不懈前行,乘着中国建设银行“成长计划”东风,展翅翱翔。

穷是一时,志则一世

连绵的雪山拦不住振翅的雄鹰,她是高原上的美丽格桑花,经历过十三载辍学四次,终于在2022年高考中金榜题名,圆梦大学。她就是周毛草,一位来自甘南州的藏族姑娘。

周毛草的家位于合作市勒秀镇吉利行政村日沟下自然村,地如其名一般美丽,这里一改高原冰雪肃穆的容颜,洮河、博拉河穿流而过,林木茂密、峡谷幽深,各种藏式小木屋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多种珍贵动物栖息在林间。

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孩子,从刚学会走路开始,这片土地就成了周毛草“摸爬滚打”的乐园,数不清的牛羊更是她童年的玩伴。

“妈妈去牧场挤奶的时候经常带着我,我记得有一条很长的小溪,我会在小溪边玩泥巴,用泥巴做房子、做小人。夏天特别热的时候,还可以游泳、去采野草莓。”

与自然的朝夕相处,让周毛草更早地获得感受美的能力。哥哥姐姐书本中的插图,构成了她牧区之外的生活。

然而现实不比书本,从八岁那年踏入学校起,周毛草便开启了坎坷的求学之路。

几经辍学的周毛草即将离开她生活十几年的草原,迈入大学的校门。杨艺锴 摄

几经辍学的周毛草即将离开她生活十几年的草原,迈入大学的校门。杨艺锴 摄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闹矛盾,妈妈去玛曲县了。家里本属于妈妈的活没人干,家人就让我帮忙干活,那是第一次辍学,当时一个多月都没上学。”

之后几年,爷爷奶奶相继病故,家中的劳动力急剧减少,而哥哥上大学也需要昂贵的学费,面对家中所剩无几的积蓄,周毛草不得不一次次中断学业。

她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好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家里条件困难,就希望拼命读些书来改变命运。

周毛草生活的甘南州,家中大多有两三个孩子,但往往只有一个孩子拥有上学的资格。父母传统思想和贫困的“禁锢”,扼杀了很多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偏远的牧区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大多数像周毛草这样的孩子在年龄渐长之后都屈服于现实的残酷,放弃了年少时的梦想,他们的一生大概率都将在这片牧场度过。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学生有80多个,一间教室都坐不下。但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只有40多个,一半都辍学了。到了高中的时候就只有十几个了,辍学特别常见。”就在临近高考前几个月,第四次辍学的周毛草陷入深深的恐惧。

“辍学以后,男孩子都是在家娶妻,再和自己的媳妇上外地打工,女孩子的话,都嫁人了。”

这样的事情,在周毛草的身边屡见不鲜。她亲眼看到自己的表姐和朋友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就草草告别学生身份,出嫁、生娃。

“所以我不想待在这个山沟里面,我想出去。”正是害怕这样的生活,周毛草对知识愈发渴求,因为她深知在这个闭塞的村落中,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周毛草坚忍不拔的精神,被很多人看到了。班主任老师为她补课,几次劝说父母让她坚持读书,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也了解到她的故事,把奖学金送到了她的手中。

“真的很感谢建行,这笔奖学金足够我两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我不用再担心不能上学了。”

有了物质上的支持,重回校园的周毛草也加倍努力,一直保持班上的前三名,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完成了高中学业,为漫长的十三年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周毛草被西北民族大学深深吸引,法学专业是她的第一志愿。她说未来想回到家乡,帮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改变命运。

正如孙少平一样,周毛草一直心怀梦想,不卑不亢,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虽身在井隅,但仍心向星光。即将走入高等院校的周毛草,终于沿着求学这条道路,翻过了命运的第一座高山。一次次蜕变,终让这位藏族少女拥有了飞翔的力量。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就读于武汉大学、高考是县里的第一名、古筝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徐丹身上的标签很多,但标签背后并不是负重前行的励志故事,仅仅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孩子一步一步从懵懂到坚定的探索旅程。

“永昌是一个节奏很慢,很安逸,生活氛围和环境都很好的一个地方。”在徐丹能够接触到的范畴中,新鲜的空气、蓝天、河流,还有一个名次并不是很靠前的班级,构成了她的一方世界。

小县城和父母给了徐丹足够的“安全感”,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徐丹不仅能常年保持年级前几的好成绩,更是在课外之余培养了诸多兴趣爱好。

“我小时候上的兴趣班还挺多的,古筝、书法、电子琴、绘画我都有学过,也几乎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我的周末和节假日,都是自己来安排时间的。”

但作为周围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徐丹也被老师提醒过几次,如果自身不努力,只耍小聪明,想考名校肯定是行不通的。

老师的话,徐丹并没有放在心上,她沉浸在自己的优越中我行我素,靠着“天赋异禀”依旧保持着靠前的名次。

建行为徐丹提供去往北京研学的机会让她认识到不足,跳出“舒适圈”。杨艺锴 摄

建行为徐丹提供去往北京研学的机会让她认识到不足,跳出“舒适圈”。杨艺锴 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徐丹从高二开始加速。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那一年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为她提供去往北京研学的机会,有幸让徐丹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

“这次研学旅行,让我接触到不同学校里的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和大家一比较,我欠缺的还蛮多的。”成长必定伴随着痛苦,徐丹在研学期间参加了一次活动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有一天游览完故宫之后,老师要求大家写对联表达自己的感想,我当时坐在故宫的树下,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一句像样的对联,很痛苦。晚上回到休息的地方,老师让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对联,当时看到大家写的都很有文采,完全可以媲美古诗词,而我甚至不会遣词,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行走于广阔之中,才能觉察自己的渺小;思考于深邃之间,才能看到自己的浅薄。北京研学之后,徐丹的心态彻底发生了改变,她加倍努力,靠着一股冲劲,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

才大三,徐丹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事宜,她希望可以去更好的高校深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想几年前的那次研学,徐丹依旧觉得历历在目。她说:“现在我突然明白,今天吸收的虽是点滴知识,但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成为开悟之坡。”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会宁,一座被群山环绕、素有“秦陇锁匙”之称的县城,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三大主力会师的圣地,更是享誉大西北的“高考状元县”。

清朝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平定新疆叛乱途经甘肃,亲眼见证了甘肃的贫瘠与艰苦之后,向好友胡雪岩感叹:“陇省苦瘠甲于天下”。1876年,左宗棠上书朝廷,反映“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苦而不可居”,为民请命。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却因办出了一流的教育而闻名全国。

那么,状元县的状元本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成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常年名列前茅,课余之外还饱读诗书……这些成就无一不符合“状元”的特质。但不同于大家对学霸的刻板印象,李莳晟是个内敛、秀气、一头清爽短发的女孩,话不多,却自有一股独特气质。在她的房间里,摆放最多的就是书本,一摞摞书、笔记、复习资料,一张张写得如笔记一般整齐的草稿纸,都让人不禁感慨这个文科第一确实实至名归。

不过,这位别人眼中开了挂的学生和看似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收获,其实是李莳晟蛰伏三年努力的结果。

除了父母“鸡娃”,也有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孩子会“自鸡”。李莳晟认为,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适度、恰当,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是最好的。这样可以让自己一直处于“学习区”,而不是“恐慌区”。

李莳晟的“恐慌区”正是处在已经进入高考“决赛圈”的高三。高三一次月考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李莳晟文综的卷面上,35道选择题有19道被画上了红叉叉,最喜欢的历史科目更是足足错了10道,以致排名暴跌三十多名……这是她第一次遭遇滑铁卢式的惨败。

“当时我迷茫又焦虑,这次考试算是我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次失败,我开始直面自己的不足。”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放下学霸光环,李莳晟不再对自己的不足掩耳盗铃,她明白想要进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必须要对自己“够狠”。

李莳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后痛定思痛,于2022年高考中取得甘肃省87名的好成绩。杨艺锴 摄

李莳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后痛定思痛,于2022年高考中取得甘肃省87名的好成绩。杨艺锴 摄

她一有空就跑进老师办公室问题,对于薄弱的数学科目更是下了大功夫,每天不忘标下注意事项,并用红笔写下励志语。

几个月下来,李莳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稳稳坐在第一名的位置。最终,在今年高考中取得全省87名的好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致力于帮助更多优秀学子的建设银行“成长计划”也关注到了李莳晟,并为她提供了3000元的奖学金。在她看来,能够获评建行奖学金,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鞭策。

“现在仔细回头想想,我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和这些原因是分不开的:首先,对自己要有信心;第二,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三,多跟自己比,不要被外界所干扰;最后,还要感谢这一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们。”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爱读书、乐读书的文化传统在李莳晟身上得到了诠释,同时也正是文化传承,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雪中送炭,方识人间温暖;细雨润物,才知奉献无声。2022年是中国建设银行“成长计划”启动十五周年。“成长计划”自启动以来,就把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中生作为资助对象,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进行重点资助。长期以来,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持续实施“成长计划”,将担当社会责任、践行公益事业作为重要使命,努力帮助学子放飞人生梦想。自2007年实施以来,累计奖励资助高中生5950余人次,金额达1065万元。

未来,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将把履行社会责任和推进公益事业作为企业重要使命,不仅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还将继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推动公益事业,在“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