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网上冲浪防“暗礁” 安全意识要在线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凤鸣】网上冲浪防“暗礁” 安全意识要在线

文/本网评论员 秦信芳

W女士在某网络直播平台上添加了一名网友,并逐渐发展为男女朋友关系。该男子告诉W女士有一个投资机会,可以让其资产翻一番。W女士一次性将50余万元投入了对方发来的投资网站,可在准备提现时,却发现始终无法提现。W女士意识到被骗,遂报警——这是本月初,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的案例之一。这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如今可谓层出不穷。仅今年以来,兰州市七里河警方就破获电信诈骗案件28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0多人。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让民众的财产蒙受损失,令人深恶痛绝,打击这类犯罪的法律日渐完善,打击力度也持续不减。作为受害方和更多善良的人们,更要反思的是,电诈犯罪有的或许确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让人们防不胜防,但有的欺骗套路,却显得并不高明,为什么也会有人轻易被坑呢?

9月5日上午,在兰州市交通银行广场东口支行大厅,有两位老太太因“孙子出事了”,拿着约44万元现金到银行柜台向同一个陌生账号转款,幸被银行工作人员察觉蹊跷,随即被民警有效阻止。在人们的印象中,轻信的老年人似乎更容易上当受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国家反诈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 2021 年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中,18 至 35 岁占比 65.5%,原因就在于年轻人上网频繁,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更大。

这就牵涉到网民的网络素养问题。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日新月异的当下,作为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网络素养是每一个网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个人隐私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必备能力。当下,上网谁都会,但网络素养未必人人都具备。比如说,一些人习惯将生日设置网络密码,设置手机手势解锁时习惯从第一个点开始;在公共场合看到免费无线信号时,不假思索地使用免费Wi-Fi连网,无所顾忌地登陆网银等重要个人账号等。这种随意上网行为,都使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潜在的安全风险,网络骗子之所以能够精准设套,原因正在于此。

不客气地说,相当一部分网民缺乏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网络安全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正在开展的2022年甘肃省网络安全宣传周,即是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着力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本届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依次牵头组织开展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个人信息保护日6个主题日活动,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和重要行业,进行重点宣传,全民参与,共同筑起维护网络安全的坚固堤坝。

就拿民众反映最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来说,相较于传统的诈骗方式,电诈作为非接触式远程诈骗,固然有着难追踪,套路多、危害广等特点,诈骗手段狡猾、产业链条延伸、“洗钱”方式多端,但它毕竟是一种可预防性犯罪,如果人们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好自身隐私,不轻易把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账号、手机验证码等透露给别人,对任何陌生人以任何名义提出的涉财要求都心存警惕,不滥用自己的“善心”,任骗子巧舌如簧、机关算尽,又岂能轻易得程?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企业财务人员、老人等犯罪分子瞄准的诈骗人群,尤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努力掌握相应的防骗知识和技能,练就一双善于识别骗局的“慧眼”,不轻信所谓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被经不起常理推敲的套路牵着走。

本月通过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执法司法机关、相关业务经营、服务提供者以及公民个人的职责、义务,尤其是法律责任都做了明确规定,如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等。相信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走深走实,这一为民众深恶痛绝的犯罪行为终将消遁于无形。

2022年甘肃省网络安全宣传周,是一个提升全省网民网络素养的良好契机,通过主题日等相关活动,有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防范各种风险、屏蔽各种“魔障”,培养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让网络世界纤尘不染,风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