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枹罕 山水临夏县

人文古枹罕 山水临夏县

地名,是鲜活且广泛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传承。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符号。甘肃的地名,既有彰显刀光剑影中的“武功军威”,也回荡着大漠孤烟里的声声驼铃。微游甘肃特开设【跟着地名游陇原】专栏,从甘肃这些充满汉唐风韵的地名开始,带领大家品读甘肃。

临夏州临夏县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与州、市同名的城市,临夏县的同学在对外介绍家乡的时候一直十分尴尬。

(临夏小伙伴与外地人对话日常)

“家是哪的?”

“临夏的”

“临夏哪里的?”

“临夏的”

“..............”

对于不了解临夏州、市、县同名的同学来说,这样的对话有可能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在我国有不少2个同名的地名,大多为隶属下辖关系,3个同名的并不多见,临夏是个特例,一笔竟能写出3个“临夏”。也就是说,你顺口说出的“临夏”二字,会让当地人发蒙,到底说的哪个临夏?所以,当你说或写临夏二字时,最好后面带上“州市县”以示区分。

临夏市和临夏县,是临夏州所辖的8个县辖区之一,临夏市是个县级市,和临夏县同属临夏州管辖,并非临夏县是临夏市所辖县。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是先有临夏县而后有临夏州。临夏古称枹罕、河州,直至民国时期,河州改名为导河县,后又将导河县更名临夏县,临夏县之名自此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从临夏县中分设临夏市。1956年,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辖五县一市、两个自治县,成为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

1212.4平方公里的锦绣山川,养育着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9个民族32万各族人民。其中,临夏,这块神奇的土地,将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紧紧接壤在一起,成为中原农区和西部牧区的过渡带。

走进临夏,亲近临夏,

撩开她朦胧而神秘的面纱,

感悟临夏悠久丰蕴的历史,

领略临夏深厚灿烂的文化,

目睹临夏独特瑰丽的风情,

饱览临夏秀美多姿的风光,

你定会惊喜地发现:

这是一块神奇迷人的地方!

临夏县是河州“花儿”的故乡,“花儿”文化经久不衰。“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是当地各民族中广为流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临夏,你可以听到最地道的“花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山间小道,处处飘荡着“花儿”美妙的旋律。

这里的人们用刻刀记录着历史、记录着文化,于是便有了化平凡为神奇的中国民间艺术奇葩——刻葫芦;这里的人们用刻刀抒发着对生命的理解、生活的热爱,于是便孕育出历史悠远的民间艺术——砖雕和木雕。走进临夏县尹集镇涧上村的河州苑,随处可见的集精细的砖雕、木雕于一体的民居建筑映入眼帘,门楼、影壁、墀头、墙垣、脊饰,以及普通的民间院落里,精美绝伦的砖雕随处可见,匠心精神令人惊叹。山川、清泉、松鹤、翠柏、百鸟、牡丹、梅兰竹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砖雕,凝结着临夏人民的智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临夏县也是河州牡丹的海洋。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每年五月,临夏县井沟乡果园山村毕家庄的牡丹基地,牡丹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姹紫嫣红,花香四溢,吸引无数周边游客前来观赏。

临夏县有悠悠千载的黄河古渡口。碧波荡漾的炳灵湖,在临夏县莲花镇旁,形成了黄河上的游古老渡口——莲花古渡。据史书记载,莲花古渡始于汉朝,汉唐以来直至民国时期,莲花古渡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但凡西进青海、新疆,南入西藏,必从此渡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的莲花古渡水天一色、视野开阔,景色宜人,犹如大海一般,是旅游、休闲、野营、划船的必去景点。

这个古渡也藏着一段动人的红色记忆。1949年8月,王震将军发起兰州战役左翼攻势,和平解放临夏,挺进青海。临夏各族人民,用古老的皮筏,在临夏县的莲花古渡口运送解放军抢渡黄河天堑,创造了皮筏摆渡史上的一大奇迹,为解放青海和新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夏县是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上的重要一环。太子山旅游大通道在临夏县绵延58公里,景点枚不胜数。巍峨挺拔的太子山主峰,常年露骨积雪,云雾缭绕,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绿色草甸、原始森林,共同绘就出了一幅人间仙境。错落有致的村落,清澈见底的河水,成片的现代农业与远处的雪山、森林、草地,勾勒出了一幅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充分展示出临夏县富集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巍巍太子山下的小山村、碧波荡漾的母亲河畔农家院落、万顷塬上特色村落……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临夏县1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组成了一幅最美的图画。

走进莲花镇曙光村,移步换景、步步是景,一个个美丽温馨的家园,构成了一道道优雅靓丽的风景线。

太子山下的新发村,曾被称为“景色天下奇,贫困数第一”,如今凭借绿水青山、槐树雄关资源,被打造成了独特的农村公园,像花儿一样美丽。

万顷塬上的辛付村,结合地域特色,以抓好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生态宜居为重点,以打造“家在林中,人在花中”的公园式秀美乡村为目标,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乐享宜居生活环境。

文字来源 | 微游甘肃编辑部 王永进

(微游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