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元辉
水磨及水磨坊是农耕文明的标志和见证,是历史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凉州区张义镇石头坝村就保存着一座古老的水磨坊。
凉州水磨及水磨坊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十月,雍州刺史张既将水磨带入西北地区,“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三国曹魏年间,张既担任凉州刺史,他前后治理雍、凉二州十余年,以施政惠民而著称,估计在那时也把水磨引进到凉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凉州区各地相继修筑水磨。时至今日,凉州区各乡村中还保留着许多与水磨坊、磨房(磨坊)有关的地名,如张义镇的石头坝、上磨、楼子磨、窦家磨、磨湾子、磨庄子,谢河镇的叶家磨、水磨庄,武南镇的郝家磨窝子,古城镇的叶家磨庄、汪家磨庄子,清源镇的蔡家磨庄,大柳镇的张家磨,金沙镇的李家磨、赵家磨,金羊镇的三盘磨、王府磨,中坝镇的尹家磨,永昌镇的水磨村,双城镇的贺家磨庄,丰乐镇的胡家磨庄,康宁镇的上磨湾、下磨湾,永丰镇的高家磨,西营镇的金家磨、赵家磨等等。
千年以来,凉州区各地的水磨坊大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唯一保留至今、外形完整、水磨设备尚存的,就是张义镇石头坝村水磨坊。
张义镇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记载,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张掖郡的郡治最初在今凉州区张义一带的张掖县,后迁移到今甘州区“黑水国”遗址的觻得城。张义一带的张掖县直到西晋初年才被撤并。今之“张义”,其实是“张掖”的谐音和转音,同时与“张掖”也是一种区分。张义镇地处凉州区东南部祁连山区、石羊河上游,好多村庄就具有修筑水磨的有利条件,石头坝村水磨坊就是其中之一。
村民口口相传,石头坝村水磨年湮世远,历经千年沧桑。清代晚期,富户郁林在此重修水磨坊,号称“郁佛爷磨”,后又改称王家台子磨,一直延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张义镇石头坝村水磨坊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为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让古老的水磨坊成为凉州区张义镇的一张文化旅游新名片,凉州区对张义镇石头坝村的水磨坊进行了维修保护,现在维修工程已经告竣。
新修筑的水磨坊简约朴素又不失大气,是一座文化与历史交融的建筑,为美丽的张义镇山村,增加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望着古色古香的水磨坊,人们仿佛又听到了水流带动石磨转动的交响曲,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热闹嘈杂、人声鼎沸的磨面场景。
当年的水磨坊,是村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工具,而今,水磨坊已经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房屋,它是厚重的历史,是浓浓的乡愁,是悠悠的情怀,是农耕生活的时代记忆,延续着人们记忆中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节……
作者简介
李元辉
甘肃武威人,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历史文化类文章三百余篇。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汗血宝马》,诗文集《诗文话天马故里》(与西木合著),武威文史散论《天马长歌》(与张长宝合著),武威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与赵大泰等合著),五凉文化著作《话说五凉》(与徐兆寿合撰),参编出版《凉州会谈》连环画。
来源:精彩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