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原标题:【非遗】李生强和武山夜光杯雕

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陇上玉器之乡”武山县,享有“众山皆藏玉”的美誉,鸳鸯玉精雕而成的夜光杯驰名中外。1982年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尼泊尔国王的“双龙杯”就是武山鸳鸯玉制作而成。唐朝诗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首千古绝唱,使夜光杯久负盛名。

据省级非遗武山夜光杯雕代表性传承人李生强介绍,武山先民利用鸳鸯玉的历史非常久远,但真正大规模开发还是近30年的事情。他说:“武山的鸳鸯玉质地优良、雕工精细、造型新颖、色彩绚丽、风格浓郁,目前甘肃市场上销售的‘夜光杯’主要来自武山鸳鸯玉。”

在李生强的雅玉轩展厅里,摆放着精致高雅、美轮美奂的玉器。伴随着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他为我们展示了玉雕的过程。

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李生强自幼爱好绘画、泥塑、木雕等工艺美术创作,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去县玉雕工艺厂学习玉雕技术,之后又拜西安玉雕大师林仲儒门下学艺。经过名师指点和实践,他的创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自此开始潜心夜光杯雕的设计与制作,并在传统基础上,对小高杯的杯型进行改进,还创作出了竹节杯、红酒杯、圆头杯等杯型。

“当时,武山传统制作夜光杯的设备和工具落后,加工夜光杯须使用铁铊和金刚砂,原材料浪费大、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经常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李生强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通过钻研学习河南工艺师使用的先进机器后,研制改进了大型切割机、空心台钻等设备,并在车床和玉磨机的基础上改进研制出定型机和内磨机,使夜光杯的生产工艺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样下来不仅节约了玉石原材料,而且做工省时省力,出活率高。就加工夜光杯外形而言,可以将一个工人每天的工作量,由以前的百十个提高到现在的一千多个。”李生强说:“新机器和新技术研制出来后,我又积极推广,并将技术传授给其他玉磨户和企业,指导他们走共同富裕之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武山夜光杯雕’品牌。”

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玉,石之精;器,艺之工。夜光杯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省级非遗的武山夜光杯雕,薄如纸,亮如镜,花纹秀,有一触欲滴的翠绿,有碎金翠玉的纤细,有薄如蝉翼的明亮。透过光亮,似有淡淡荧光,夜光之名由此而来。

从事武山夜光杯雕三十多年来,李生强一直把绘画作为玉雕技艺的功底,其绘制的玉雕手稿,注重立意、章法的贯通,在造型设计上颇下功夫。他的作品多以人物、花卉、山水、飞禽、走兽等见长,尤其擅长透花雕、镂空雕、深浅浮雕相结合。其制作的鸳鸯玉产品涉及夜光杯和玉雕几百个品种,其中部分作品在全国性大型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评比中获奖。他也因此先后被评定为“甘肃省副高级玉雕艺术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夜光杯雕(武山夜光杯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如今,已成为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客座教授、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客座教授、武山县高级农村实用人才、武山县鸳鸯玉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李生强,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甘肃省文化文物博览会、丝路记忆·西北五省区非遗展演、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并屡屡获奖。其作品《玉船》获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金奖,《百鸟朝凤》获甘肃省文化文物博览会银奖,《鸳鸯玉十二生肖夜光杯》获天水市第一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人生富贵》获武山县首届玉器精品展特等奖,《玉剑首》被天水市档案馆收藏。

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近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年轻人生活观念的转变,一大批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夜光杯雕生产的艺人和熟练工相继退出了玉雕行业,使得该行业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状。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李生强,制定了夜光杯雕技艺人才培养发展计划,他经常到玉磨户中技术指导,带出了十几个技能熟练的徒弟,培训了一批技术精湛的工艺师。并积极配合县上举办的武山夜光杯雕技能大赛和夜光杯雕传承人培训班,同时开展非遗保护、宣传和生产性传承保护,以期让武山鸳鸯玉夜光杯雕技艺能世代相传。

打磨时间成经典 甘肃艺人如何让“夜光杯”薪火相传

非遗之美,美在匠心。

千百年来,诗人吟诵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正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手中薪火相传,他们遵从内心,倾注心血,把时间打磨成经典,让玉杯永流传。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