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天水鞭杆舞
□祝贺
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地处秦岭山脉最西端,这里曾是秦人放养马匹的地方,牧民在长期使用鞭杆的过程中,渐渐演化出了舞蹈,以表达祈福迎祥、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望。
现已八十岁的张启元,还在孩童时便因周围的人都会跳鞭杆舞,耳濡目染之下,让他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1950年,他正式拜师张成海,学跳鞭杆舞。据其介绍,鞭杆又称短棍,属于武术器械中的一种。鞭杆舞通常4人一组,最多可有32人或64人同时舞蹈,舞者分男女角色,动作各异,现今流传下来的角色多以男性为主,女性则当配角,动作也比以前简单易学。
比起很多民间舞蹈,鞭杆舞较为古朴复杂。通常舞者要有强壮的体力和武术基础,才能表现出剽悍、刚烈、粗犷的舞风。作为秦文化的遗存,历史悠久的鞭杆舞发端于秦岭镇斜坡村,其属于民间社火,并融合了养马放牧与武术动作。自古以来,该村几代人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张启元说,他年轻时鞭杆舞在秦岭镇很盛行。该舞蹈动作简单、节奏韵律感强,且一学就会,所以很受欢迎。不过只有把简单的动作做到极致,鞭杆舞方能显其气势,才能淋漓尽致展现秦人豪迈、粗犷的天赋秉性。
在秦岭镇斜坡村,每到节庆,村民们都会以这种独有的舞蹈来烘托气氛。随着舞蹈群体渐渐壮大,从早期的4人,到现在的40人以上翩翩起舞。再由之前仅4个男子分饰生角和旦角,到后来男女一起分饰角色而跳,形式的日渐丰满,让鞭杆舞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2007年,秦岭镇接到参加北京历代帝王庙会演出的通知,面对此次可面向全国展示的机会,该镇立即抽调人员组团赴首都演出,鞭杆舞凭着其独特新颖的表演形式大受欢迎。之后,鞭杆舞又被纳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冬日的早晨,斜坡村的麦场上,返乡过年的打工者在镇政府组织下,穿戴整齐,手执鞭杆,在二胡、钹、鼓的伴奏下再次舞起来,一旁有专人演唱历时百年的《八渡神仙》:一渡神仙汉钟离,头挽抓髻不整齐;二渡神仙吕洞宾,头顶青丝一顶巾;三渡神仙张果老,悠悠骑驴过仙桥……
古朴的曲调悠扬婉转、细腻动人,飘荡在秦岭的上空,像早晨的太阳,明媚灿烂,照亮了乡村,温暖了人们的心田。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