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长演43年 文化大IP多元化开发新思路
甘肃
甘肃 > 大梦敦煌 > 正文

《丝路花雨》长演43年 文化大IP多元化开发新思路

原标题:厉震林:《丝路花雨》是文化大IP,多元化开发很重要

《丝路花雨》剧照17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jpg

图为《丝路花雨》剧照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

(厉震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

舞剧《丝路花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持续演出43年,非常了不起。我先后看过几次,很震撼。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它的舞蹈,现在会更多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命运等。从这些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丝路花雨》43年来的进步,包括对大唐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都是在不断进步,不断从外在走入内心。早些年,这部剧的风格比较纯、实、淡,现在融进声光电等大量高科技的技术,有了音乐剧的味道,舞台风格比较明艳,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丝路花雨》剧照4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jpg

《丝路花雨》云上首播,总体感觉挺好的,这样一个探索也是很重要的。

我一直在提倡一个概念,因为时代变了,历史上一些剧种消亡了,一些剧种出现了,观众的审美心理也变了,目前的中国舞台艺术,包括戏剧、舞蹈等,推出一些新剧种、新样式的时代已经到来。如同影像跟戏剧的结合,电影最早叫“影戏”,是电影向戏剧靠拢的,现在倒过来,是戏剧向电影靠拢,可以说,电影和戏剧又要重新结合了。目前,“实时影像戏剧”越来越多,像这样新的样式出来,提出一些新名称、新概念,会对艺术传播带来新的影响和嬗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艺术。《丝路花雨》这部经典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大IP,它的影响很大、意蕴丰富,讲述的大唐气象、中外交流、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等,跟当代中国历史特别有共鸣之处,甘肃应该把它做多种开发,形成各种各样的样式。

比如,在演出方式上做探索。《丝路花雨》从新时期、新世纪到新时代,随着时代变迁,剧目不断打磨提升,演员群体更新迭代,我们可对演员进行代际划分、整体包装推出,应该非常有号召力。以色列卡梅尔剧团话剧《安魂曲》,给我震撼就挺大的,演员演了二十多年,非常深入,跟剧中角色完全合一了。

在新样式上做探索。影像跟戏剧的结合,不仅表现记录功能,更要进行语汇转化。舞台以演员为主,影像化后强调整体功能,如果能加入AR、VR、元宇宙等元素,以多媒体和高科技的手段来传播,年轻人会特别喜欢。

多元化开发很重要。加大后电影产品包括衍生产品的开发,《丝路花雨》可能以前都做过,我觉得可以再加大开发,拍摄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开发工艺品、生活用品,甚至可以开发成漫画、主题公园等,把品牌做大,把它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要不然这个IP就可惜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采访整理)

(新甘肃)

相关新闻:尹鸿:把云端的项目剧场化、品牌化

《丝路花雨》剧照14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jpg

图为《丝路花雨》剧照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丝路花雨》是经典剧目,以前通过别的渠道有所了解。这部剧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又做了戏剧化、现代化的改造,跟莫高窟壁画艺术等相互参照,并转化成舞蹈情景、舞蹈动作,在创意上很有新意、很美,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很好探索。从经典性来说,这部剧是被大家认可的。

此次《丝路花雨》云上播出,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今年6月,我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线上“经典剧目放送及导赏”活动,观众超过两亿人次,拓展了艺术的大众性,让经典的舞台艺术被更多观众看到。我也留意到,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做了一些《丝路花雨》播出的云上宣传推广,包括一些讲解性活动,不仅有助于让受众看到剧,还普及知识,增进了受众对舞台剧的认知。

《丝路花雨》剧照6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jpg

我认为,这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路径,主要有三大功能。第一是共享,有一定的公益性,增加了受众面,使更多人得到经典剧目的艺术享受。第二是培养受众的审美趣味,提高受众对舞台艺术的认知。第三是培育未来的营销市场,通过这种用户选择的方式,将来可能会对产业提供一个新市场,不过,现在还处于培育阶段,培育受众云上看剧、欣赏剧,培育受众的观看习惯,将来才可能在产业市场打开一个新窗口。

云上播出,必然涉及舞台剧的影视化改造。从风格上来说,可能不同的剧、不同的经典性,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有的偏记录性,有的偏视听语言。经典剧目,本质上来说,还是一部舞台作品,所以,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做电影化视听语言的改造,比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白鹿原》等,只是有限地利用视听手段,基本上尊重了舞台呈现的特点,展现了剧目原有的魅力。但是,有些作品可能做电影化改造会更有效,比如《丝路花雨》,很多舞蹈动作在小屏上用全景或中景无法识别,有时候需要加一些视听语言的突出和强调。换句话说,没有既定之规,运用视听语言把舞台剧的重要内容呈现出来,这是原则。

将来《丝路花雨》的线上运营可以再品牌化一些,加强前后期宣传推广,加强多媒体、多平台联动,把云端的项目剧场化、品牌化,扩大受众认知,达到播出效果的最大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采访整理)

相关新闻:王亚彬:高雅艺术的普及和大众传播

《丝路花雨》剧照13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_副本.jpg

图为《丝路花雨》剧照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

(王亚彬,国家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主要演员、亚彬舞影工作室艺术总监)

《丝路花雨》是中国古典舞敦煌舞的代表作,它集中了敦煌舞的特点,同时将文化遗迹立体在舞台上,形成特别生动的呈现。这部剧的经典之处,在于内容经典、呈现方式经典,线下演出到现在有那么多场,国内外也都去过很多地方演出。作为专业的舞蹈人来讲,对这部剧是非常熟悉的。

《丝路花雨》线上播放,突破了剧场的、线下的局限,可以更为广泛地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来讲,非常具有大众化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以更便捷的方式欣赏到经典,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当中。

《丝路花雨》剧照10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_副本.jpg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云上传播这样的方式非常好,容易到达一个更加广域的范围,让更多的人爱上敦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舞蹈艺术。从观感上说,每一个人手里的小屏幕其实就是一个移动的剧场,这种方式会为未来线下剧场的演出带来更多的关注人群,起到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大众传播。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棒的,特别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采访整理)

相关新闻:史敏:《丝路花雨》线上传播,是让观众了解敦煌文化的窗口

《丝路花雨》剧照3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jpg

图为《丝路花雨》剧照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

(史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授、敦煌舞教研室主任,《丝路花雨》第三代英娘扮演者)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传播众所皆知,一次播出可能会超越我们在舞台上百场演出的传播量。《丝路花雨》作为民族舞剧里程碑式的作品,线上传播是一个窗口,让全球观众了解甘肃文化艺术的高水准以及敦煌文化。刚改革开放时,《丝路花雨》作为中国的名片,把敦煌文化和新气象带到了世界。40多年过去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通过云端传播文化、传播经典,我觉得十分必要,也特别好。这是我的一个总体感受。

我还有一些期望。一方面,希望咱们甘肃省歌舞剧院,还有相关文化部门,能用真正的镜头语言、用现代手段打磨提升,使这部舞剧更适合线上传播媒介。当年拍电影《丝路花雨》时,其实已经把很多梦境的画面呈现在了银幕上,当时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缺少多媒体、动漫等科技手段,在今天这些都不是事儿。我作为一个从甘肃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现在还在从事着敦煌舞的传播,更加希望我们甘肃的、最具特色的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舞剧,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它打造得更好看、更有高度,更具震撼力。当然,现在的舞台表演已经很好了。从镜头上看,年轻演员们都很优秀、漂亮,既有青春活力,又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准和文化素养,把剧情和人物演绎得非常好。7月30日晚上,观看人数已经超过20万,我觉得还可以在更多的媒体上播放,这个传播量会越来越大。

《丝路花雨》剧照7 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jpg

另一方面,这部舞剧被称为“东方的《天鹅湖》”,从我内心深处来讲,我也觉得它就是“中国的《天鹅湖》”,我希望这部舞剧能够让更多的团体和演员去表演,这是我的一个心愿。你想,《天鹅湖》最早诞生在俄罗斯,至今流传了一百多年,全世界都在演。我希望敦煌舞能够真正在专业领域和社会上得到普及,因为,我从刘少雄、朱江、许琪、晏建忠(1979版《丝路花雨》主创)等这些前辈身上学到了这种艺术的品质、对事业的专注以及专业的素养,这种最珍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身上就是一种传承。

今天,我还在做这样的工作,把敦煌舞的特色、风格、文化带到北京舞蹈学院,让学子们知道敦煌舞原来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在受邀对一些地方的专业和准专业的老师在教授敦煌舞蹈时,感受到他们对敦煌文化所葆有的热情,比我们搞专业的还让人感动。

敦煌文化吸收了世界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变成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来都不缺乏热爱的人,而是需要一种渠道。甘肃作为敦煌所在地区,作为敦煌舞的发源地,将敦煌舞蹈文化更进一步地传承与弘扬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记得王旭东院长(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故宫博物院院长)曾给舞蹈学院开讲座时说:“敦煌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守望。”

我深知敦煌艺术的伟大、敦煌舞蹈艺术所包含的深厚底蕴。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一种高度、胸怀和远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时俱进,普及和弘扬敦煌舞蹈文化,把敦煌文化更多的养分呈现给观众,发挥敦煌文化所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