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年间(1862-1874),凉州南山的弘化公主墓葬被偶然发现。1915年4月,墓葬又被当地群众掘开,墓志出土,但掘墓者秘不告人。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任武威知县康敷镕,学识渊博,之前又在青海任职,并有《青海志》等著述传世。他吩嘱商会会长贾坛寻访墓志。酷爱金石的贾坛先生很快就将墓志找回,放置文庙保存。
经康敷镕县长的介绍,人们这才知道这方墓志的主人就是来自远嫁青海的大唐弘化公主。当地百姓得知此事,便在山岗上修建了一座娘娘庙,四时祭祀,香火旺盛。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弘化公主、吐谷浑墓葬与墓志,都是凉州人近代以来才知道的事,民国以前的古人并不知道凉州有此等人事。博学如张玿美,在他总修的《五凉全志》中,只在《名宦》李靖、郑仁泰条下涉及到吐谷浑点滴;再如张澍,在所著《凉州府志备考》中,于《职官》贺娄子干、郑仁泰条,《艺文·拨川郡王碑》,《人物》论弓仁、契苾何力条等几处提到了吐谷浑,但都是吐谷浑侵扰凉州、唐军征讨及其败亡之事。二书除述及之外,没有任何关于吐谷浑与弘化公主在凉州活动的片言只语。这说明,在张玿美、张澍时代,凉州人并不知道吐谷浑与凉州的事和人。
一、神秘王国吐谷浑的兴衰回望
吐谷浑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属鲜卑族的一支,最初发迹于我国东北地区,公元4世纪初徙居西北,于西晋永嘉之乱后兴起,成为祁连山和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一个独立国家。
“吐谷浑”最初是一个民族首领名称、姓氏名称,后演变为民族名称和政权(国名)名称。所以,它是一个四合一的称谓,不同的地方含义不同,一般多用于民族名称和国名。
隋朝时期,吐谷浑的游牧范围空前扩大,并成为区域霸主,不时袭扰隋朝边境。鉴此,隋朝从608年开始进击吐谷浑,以消除来自西部的严重威胁。历经两代皇帝对吐谷浑的连续重击及隋炀帝御驾亲征,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青海几乎全部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归入郡县体制。但由于路途遥远,隋朝并未真正控制吐谷浑,几年后,伏允不仅收复失地,还攻占隋朝河右地区,使隋朝难以抵御。
此时,野心膨胀的吐谷浑正做着入主中原的美梦,忽然间一场飓风来临……
公元618年,强大的唐朝登场。
吐谷浑继续袭扰唐境。据史料统计,从武德初至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扰唐朝边境24次,岷州、洮州、凉州是受其侵害的重灾区。唐朝初建,开始几年的首要任务是统一中原。随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名将李靖也于贞观四年(630)打败了唐朝劲敌东突厥,唐廷终于开始有时间、有力量解决吐谷浑问题。
贞观八年(634)六月,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攻打吐谷浑,伏允携众远遁,唐军一直追到青海湖后班师。不久,吐谷浑卷土重来,再次寇扰凉州等地。十二月初,唐太宗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刑部尚书、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以及率部归顺唐朝、授左领军卫将军的突厥可汗契苾何力,六路大军全力合击吐谷浑。
这一战,六路大军合击,吐谷浑遭遇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创。
经过近一年的战争,唐军一路追着吐谷浑主力挥师西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士糜冰,马秣雪,从青海湖畔一直打到了黄河源头,新疆西部,逼得吐谷浑可汗上吊自尽,伏允之子伏顺(慕容顺)率全国军民投降唐军。
吐谷浑从建国到隋朝的两百多年间,基本上是和平发展壮大,但它在和隋、唐的战争中彻底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最终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了惨重代价。
唐突之战之后,唐朝解除了吐谷浑的武装,开始在青海地区派驻军队,一个独立的吐谷浑政权不复存在,伏顺被唐朝封为可汗、西平郡王,正式成为唐朝的属国。不久,伏顺被害,由伏允之弟西平郡王慕容融之子慕容诺曷钵嗣位,唐廷封其为河源郡王,并与唐联姻合好。
唐高宗时期,吐蕃政权开始崛起并强大起来,不断向北扩张,蚕食吐谷浑领地。龙朔三年(663),吐蕃首领禄东赞再发大兵进入吐谷浑核心地带河源地区,吐谷浑不敌,诺曷钵可汗与弘化公主被迫引残部弃国逃奔凉州。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后,扶持了一位吐谷浑王子为可汗,统辖吐谷浑余部。
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灭亡。吐谷浑的自大野心和地理位置决定了自身的命运。二吐地处青藏高原,吐谷浑在其北边,吐蕃向北扩张第一个面对的就是吐谷浑。吐谷浑自不量力,与强大的唐朝为敌,其主力遭到重创,无力对抗吐蕃。
唐朝打败了吐谷浑,但并没有灭亡它,只是把它作为藩属国;吐蕃则不然,就是要灭亡吐谷浑,开启继续向东扩展之路。
龙朔三年,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国王诺曷钵及王后弘化公主率千帐逃至凉州,高宗封其为青海王。吐谷浑亡国后,其遗民开始向内地迁移,后逐渐被中原同化,但仍有部分部落留居青海河源故地。
唐朝为了抗衡吐蕃的继续扩张,一直扶立吐谷浑残部对抗吐蕃。高宗咸亨元年(670),为了牵制日益扩张的吐蕃,派大将薛仁贵出兵河源地区进击吐蕃,并护送诺曷钵回青海故地建国。唐军兵败大非川,吐谷浑建国的希望落空。
之后,唐朝先后将诺曷钵王族安置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一带和凉州、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三个地方。
吐谷浑王族成员在凉州居住只有9年,之后又被唐朝安置到了灵州。他们在灵州居家生活,部分成员被安排到长安等地担任军政官员,或被封为公侯王爵,但死后大都葬于或迁葬于凉州南山(即青嘴湾和喇嘛湾一带)。由此,在这里形成了一大片规模宏大而又比较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凉州南山吐谷浑王族墓地,是其政权灭亡后才形成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经无力顾及西北地区,吐蕃趁机抢占了河西、陇右等地,唐朝重点安置吐谷浑王室成员的安乐州和先茔之地凉州先后陷于吐蕃。此时吐谷浑王族的葬地,就不再是凉州或安乐州,而是京师长安或其他地区。
从时间上来看,凉州吐谷浑王族先茔大约形成于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灭亡、诺曷钵与弘化公主逃奔凉州,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占据凉州之前,整整100年时间。目前武威已出土了10方墓志及许多文物,今后可能还有更多的墓志与文物出土。
二、吐谷浑与武威关系的五个为什么
1.为什么吐谷浑在武威只居住了九年?
公元635年,吐谷浑成为唐朝的属国。640年,唐太宗为加强与吐谷浑的关系,将弘化公主嫁与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残部数千帐弃国奔凉州,请求徙居内地。唐廷经研究同意,将这个流亡政府安置于水草丰美、适合吐谷浑部游牧的凉州武威郡神鸟县南山。
此时,吐蕃势力日盛,欲挥师东进与唐朝争个高下。唐朝昔日的敌人吐谷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唐朝抗击吐蕃的同盟军——古往今来的历史,无不印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和立场!
唐朝为了抗衡吐蕃的继续扩张,决定扶立吐谷浑余部武装对抗吐蕃。同时,任命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屯驻凉州、鄯州一带,以防不测;任命左武候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将以定其乱。唐王朝的这些政治战略与军事部署,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吐蕃对吐谷浑余部的进攻。
唐朝继续采取果断行动。紧接着——
高宗咸亨元年(670),一代名将薛仁贵率军10万出兵河源地区进击吐蕃,并欲护送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回青海归故地重新建国。
可惜,天不助唐,更不助吐谷浑!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几乎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彻底落空!
消息传来,在凉州南山等待了九年,煎熬了九年,日日夜夜梦想复国的诺曷钵,顿觉万念俱灰,他以自身的命运践行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王朝兴废铁律,真正品尝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滋味。就此还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王命。从此,吐谷浑复国之事束之高阁。
咸亨三年(672),为表明唐朝坚决扶持吐谷浑复国的一贯政策和决心,继续安抚复国无望的诺曷钵恢复信心,唐高宗欲将诺曷钵等吐谷浑王室及其部分部族成员护送到鄯州浩门河(今大通河)南一带安置。
一事一议。唐廷决定在此设羁縻府——閤门府(在今天与武威市天祝县交界的青海门源县境内),不领县,隶属凉州都督府直接管辖。但吐谷浑王族害怕遭受吐蕃进攻,“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一再请求内徙。
最终,唐朝彻底放弃了帮助吐谷浑复国的策略,又将其安置于灵州,设安乐州(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境内),封诺曷钵为左骁卫大将军、安乐州都督。唐朝设置不久的閤门府遂废弃。
吐谷浑王族成员在武威的九年(663—672),是吐谷浑亡国后流亡的九年。我们知道,吐谷浑从公元4世纪初徙居西北,到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在这350年当中,它侵扰过隋朝,也侵扰过唐朝,武威乃至凉州是遭受吐谷浑侵扰劫掠最多的地区之一,但 吐谷浑从来没有占领过凉州,更没有治理过凉州,从581年至672年,不论吐谷浑多么强大,凉州始终牢牢地掌握在大一统的隋唐政府手中,凉州的统治者是隋唐政府,不是吐谷浑王国——这一点我们今天必须明白。
2.为什么唐廷要让吐谷浑王族迁居灵州?
唐廷为什么要将吐谷浑王族成员迁居到灵州?
许多有关吐谷浑的文章都未涉及这一问题,大部分文章说是吐谷浑部自凉州徙于閤门府后,畏敌如虎,不安其居,诺曷钵要求换个地方定居。事实上,当年挑战大隋、抗拒大唐的那个吐谷浑,英风豪气荡然无存,只想过个平静的生活,所以诺曷钵一再要求唐廷换个远离吐蕃且更为安全的地方生活。
从内心深处说,唐廷也想给他们换个地方。閤门府原是吐谷浑故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凉州虽非吐谷浑故地,但它毕竟离吐谷浑故国太近,只有一山之隔,一水相分,同时凉州还有不少吐谷浑旧部。
凉州的吐谷浑旧部主要有四支:一是在凉州南山一带生产生活的吐谷浑原住居民,二是吐谷浑灭亡后投亲靠友的流亡者,三是归降唐朝的吐蕃将领论弓仁带回来的部分吐谷浑降众,四是诺曷钵带来的吐谷浑王族成员及其残部。加起来数量倒也不少,重要的是有首领、有军人、有复国野心的王族成员,利用好了就是唐朝西部边疆治理的重要力量,利用不好就会酿成大祸——这是唐廷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吐谷浑目前表面上的示弱,是否掩藏着复国的隐情?当年隋朝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几年后伏允复国的历史历历在目。
吐谷浑毕竟强大过,它强大时不时侵扰我大隋边境,劫掠我大唐百姓,迫使隋炀帝御驾亲征,迫使唐太宗六路大军合围打击。作为靠武力一路征战打拼出来的李唐朝政权,忘战必忧,忘战必危!绝对不能对这个昔日的敌人丧失警惕。当诺曷钵提出换个地方安居的要求后,正中唐廷下怀。所以,唐廷很快就做出了将吐谷浑徙居灵州的决定。
灵州在今天的宁夏北部,靠近内蒙古,最大的特点是远离吐谷浑的故国家园,没有丝毫的群众基础,又距陕北较近,便于唐廷监管。
高宗咸亨三年(672),唐廷在灵州设置安乐州,重新安置吐谷浑诺曷钵部。就这样,诺曷钵带领族人离开生活了九年(663—672)的凉州和短暂的閤门府,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前往灵州的路途。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回过凉州。
凉州,等待他们的是他们的灵魂!九年凉州复国梦,换来百年归宿地!
【古代地名知识·安乐州】唐咸亨三年(672),分灵州鸣沙县设置安乐州,以安置内附的吐谷浑慕容氏部落,直属灵州都督府,治所安乐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红城水古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改为长乐州。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灵州陷于吐蕃。其后,几经反复,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唐军收复其地,更名威州。
3.为什么唐廷给予吐谷浑王族优厚的待遇?
唐朝政府,从唐太宗开始,无论哪位皇帝当朝执政,包括武则天,在吐谷浑归唐的一百多年里,都给予了他们非常优厚的待遇,可以说是关爱有加,关爱备至。同时,作为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大唐政府,还有深层次的考量。
先说唐廷对吐谷浑王族的礼遇
从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投奔唐朝开始,虽然转徙凉州、青海閤门、灵州安乐州等地,仍然享有“青海国王”的封号。同时,慕容氏王族成员频繁与唐宗室、外戚或门第较高的世族通婚,而其子弟依照唐朝对入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惯例,从童年时就入侍宫廷,按军功和考绩,与汉族官员一样逐步擢迁。
唐朝还特别恩准诺曷钵子孙世代继承国王封号与爵位。诺曷钵去世后,其子慕容忠继立,之后,袭封者依次是慕容忠的儿子宣超,宣超的儿子曦皓、曦轮,曦皓的儿子慕容兆,慕容相的儿子慕容政,慕容兆的儿子慕容复等。
我们仅从武威出土的10通墓志的志主身份地位,就足以说明唐廷对吐谷浑王族的关爱和享有的优厚待遇:
慕容智(650-691),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第三子,曾任左领军将军、左玉钤卫大将军,加云麾将军,封喜王。
慕容忠(648-698),诺曷钵与唐弘化公主长子,曾授左威卫将军、镇军大将军、驸马都尉,封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尚大唐金城县主。
慕容宣昌(681-706),诺曷钵与弘化公主之孙,慕容忠与金城县主之子,封政乐王,26岁去世于长安。
慕容宣彻 (?-709),慕容忠与金城县主次子,初封安乐王,曾授左领军大将军,左豹韬卫员外大将军,袭父爵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去世后封辅国王。
慕容明(680-738),5岁时袭封代乐王,曾任左屯卫翊府左郎将、押浑副使、忠武将军、右监门卫中郎将、左屯卫将军等职,封上柱国。
慕容曦光(690-738),慕容忠长孙,慕容宣超与姑臧县主长子。曾任冠军大将军、左金吾卫将军、上柱国,封燕王,尚太原郡夫人武氏,卒赠凉州都督。
弘化公主(623-698),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之妻。
陇西郡夫人李深(668-710),弘化公主之子,元王慕容若之妻。
金城县主李季英(?-718),青海国王慕容忠之妻。
太原郡夫人武氏 (703-735),燕王慕容曦光之妻。
6位男主人中,2位国王(慕容忠、慕容宣彻),4位王爵。从他们所任的职务分析,除慕容宣昌早卒外,其他5位都有中央任职的经历,而且还是禁军高级职务。我们知道,禁军是封建时代由皇帝直接领导,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卫戍京城任务的军队,有严格的选拔机制与训练机制,基本的要求是政治可靠、身体强健、军事技能过硬。
4位女主人中,2位公主,2位准公主级别的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贵族女子。
武威之外出土的了吐谷浑王族成员墓志,其志主的身份地位基本上也是如此。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也就是弘化公主与其子慕容忠去世百年之后,以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慕容复袭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慕容复去世后,其封爵遂绝,慕容复成为吐谷浑真正的亡国之君。
吐谷浑自晋永嘉时有国,至龙朔三年(663)吐蕃取其地,凡350年;自龙朔三年至贞元十四年(798)绝封,又130多年。此时的吐谷浑民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亡国苦痛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其实力愈发衰落,已经失去了继续以国家名义存在的政治基础,其民族已完全融入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同时,唐朝的内部矛盾和周边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吐谷浑民族与王族的作用以及他们与唐朝的关系早已不似当年那么重要。因此,等到慕容复去世后,唐德宗便废除“青海国王”的封号,使存续近500年的吐谷浑国彻底灭亡,使吐谷浑这个民族和国家彻底淡出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
再说礼遇吐谷浑王族的深层次考虑
吐谷浑王族成员从小送到京城长安,被编入皇族贵胄队伍,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唐廷的这个考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是使吐谷浑王族成员作为一种人质身份,让他们服服帖帖效忠大唐,绝不能再有贰臣之心。若出现图谋不轨的行为,便于朝廷及时果断处置。
二是将他们编入高研班接受系统的教育, 包括:1.接受忠君爱国的政治教育;2.学习悠久灿烂的汉文化和礼仪典章;3.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同时,唐廷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他们、考察他们。不少吐谷浑王族成员,后来娶到了唐朝公主或世家大族的贵族女子,这既是考察的结果,也是笼络的方式。
三是安抚他们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使之逐步忘却自己的故国家园,更好的热爱和效忠给他们带来美好生活、崇高待遇的大唐王朝。
4.为什么凉州南山被确定为吐谷浑王族先茔?
吐谷浑王族被唐廷安置到灵州后,可能经过诺曷钵可汗与弘化公主的要求,唐廷遂确定凉州南山为其“先茔”之地。这又是为什么?
显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故国难返,复国无望,于是选择了与吐谷浑故地接壤,又在这里短暂居住过的凉州南山,以完成归葬先茔的习俗和愿望。对此周伟洲先生有精辟论述: “凉州南山(祁连山)离原吐谷浑中心青海较近,隔祁连山即其原领地,葬于此处,即可受到唐朝的保护,免除吐蕃破坏,又因靠近故乡,以抒发眷恋故土之情。从目前在青咀喇嘛湾发现的慕容氏墓葬来看,均系墓门向南,建于山岗之上,大有望乡的意味。”
吐谷浑王族选择凉州南山为其“先茔”,除了有“望乡”之意,同时,这里离吐谷浑很近,只有一河(大通河)之隔,一直都有吐谷浑人在此生活。“慕容氏虽然迁至安乐州,但该地仍然有吐谷浑部落游牧”(周伟洲)。隋代以前,吐谷浑多次“寇边”,凉州地接吐谷浑,自然首当其冲。吐谷浑与凉州接壤,在凉州南山有吐谷浑部落游牧则完全可能。吐谷浑被吐蕃占领后,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选择“率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初,高宗“乾封初,更封青海国王。帝欲徙其部众于凉州之南山,群臣议不同,帝难之。”原因可能就是前面说到的,怕出现意外情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后来又想通过战争助其复国,但终究没有成功;又徙其于鄯州浩门河(今大通河)南安置,最后又徙其到灵州安乐州。唐廷之所以把诺曷钵部众安置在凉州之南山,应该说是双方均能接受的一个优选方案。
武则天执政时,将弘化公主封为大周西平大长公主,并赐姓“武”,又将两位侄孙女分别嫁给燕王慕容曦光、左领军卫大将军慕容神威为妻。武后垂拱三年(688),诺曷钵可汗去世,其子慕容忠袭可汗称号,被封为青海国王。离诺曷钵去世整整10年之后的武则天圣历元年(698)五月三日,76岁的弘化公主病故于灵州,次年三月十八日,迁葬于凉州南山。
吐谷浑王族不仅在凉州生活过,而且死后葬在凉州。他们一个个迁葬于今武威南山的高岗之上,颇有仿汉唐帝王“以山为陵”的制度,而且墓门一律向南,大有“望乡”意味。燕王慕容曦光夫人武氏于735年在长安去世,一年后也迁葬于凉州城南山。武氏是太原人,封为太原君夫人,死于帝都却葬于凉州,原因就是她嫁给了慕容氏,属于吐谷浑部落的人,落叶归根,哪怕迢迢万里,也要跟家族葬在一起。她的妹妹平阳郡夫人武氏就没有这个福气。她去世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当时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北方地区兵荒马乱,不可能迁葬凉州。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占据凉州,所有凉州以外的吐谷浑王族成员,便永远失去了迁葬凉州的机会。
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灭亡,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奔凉州,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占据凉州之前,整整100年时间。其间将王族成员葬于凉州南山,初步形成亡国之后吐谷浑王族的一个“祖茔”之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走依凉州”“寻徙灵州”之前,吐谷浑故地青海原来肯定也有先茔,但只从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凉州以后,凉州南山先茔就升格为王族先茔。
广德二年(764)之后,灵州也好,凉州也好,都已成为吐蕃的天下,先茔是进不去了,只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百年地点,一般的选择是就地安葬,所以灵州、京兆、榆中等地便有了吐谷浑的墓葬与墓志。
公元863年,张议潮克复凉州。又一个一百年!
吐蕃占据凉州一百年,不知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戏剧,也不知有多少文物典章的破坏与损毁。此时的吐谷浑,离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绝封已愈半个多世纪,当年唐廷赋予的一切优厚待遇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5.为什么弘化公主在中国历史上其名不显?
和亲作为历朝历代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是国家间在敌强我弱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它以有限的牺牲换来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整顿军政、积蓄力量的时间。中原王朝在自身实力不够强硬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和亲之策来笼络强悍的游牧民族,既稳固了边疆,又安抚了游牧民族贵族,还为国家换来了和平发展的机会,免受战乱之祸。
和亲公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由双方力量决定的。当乌孙、突厥、契丹这些民族(国家)在历史上落幕后,和亲如细君公主、衡阳公主、永乐公主也就不那么吸引眼球了。因为她们服务和效忠的民族(国家)灭亡了,失去了靠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名望自然赶不上国力强大、一直独立存在的吐蕃及其嫁与吐蕃的文成公主显赫。
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事件是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最有名的和亲公主是唐朝的文成公主。汉之初建,没有足够的实力抗击强悍的匈奴,便采取暂时的和亲政策,给自己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昭君出塞和细君、解忧公主等和亲故事,总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唐朝时期,吐蕃崛起,并吞并了唐朝与吐蕃的缓冲区吐谷浑,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君长松赞干布,为大唐西部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和亲政策到唐代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成为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唐太宗为了社会稳定,民族友好,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在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的同一时期,把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与吐谷浑可汗,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与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杜尔,等等,从而建立了与吐蕃、吐谷浑、突厥、契丹、回纥、南诏等民族(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同样的和亲,为什么弘化公主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赶不上文成公主?原因很简单,吐谷浑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消失了,而吐蕃呢?它作为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从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建立,到842年朗达玛灭亡,延续两百多年。期间,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力量,逐步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与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经济、文化、社会的整合与壮大。后来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动乱,最后元朝通过军事手段和精神怀柔等策略,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后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施政措施, 西藏始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地方政权,藏族始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民族实体。 同时,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这是任何西方敌对势力都无法抹杀的事实,也是今天挫败西方图谋分裂西藏的历史依据,这就更加突显了吐蕃与吐谷浑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也是文成公主和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所在。
一句话,西藏始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地方政权,藏族始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民族实体;而吐谷浑不是。这是双方力量对比使然,历史发展走向使然,是不以人们的情感和爱憎决定的。所以,弘化公主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没有文成公主那么显赫也就容易理解了。
作者简介 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已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凉州文史探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