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榆中城

青山环抱榆中城

原标题:青山环抱榆中城

兴隆夏景 □资料照片

兴隆夏景 □资料照片

一座城内有绿水青山环绕,方显灵动,如果再有花海簇拥,那将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美景。我的家乡榆中县城,便是藏在心底的那一抹亮色。

被上天亲吻了一口的小县城,就那么幸运,与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兴隆山毗邻。原始森林的绿色植被,郁郁葱葱,让城池有了天然的绿色屏障。一股清泉,从峡口缓缓流下,绕着南河道,唱着小调,踏歌而行。青山绿水,山水相依,人文风光给这座名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让小城成为最佳旅游胜地。

与小城的缘份,是那年从山西老家回到父母身边时开始的。事过多年,我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亲近这座小城的瞬间。

那是1970年,我14岁,自小生活在山西省浮山县的外公家。爷爷去世,父亲回乡奔丧,于是便将我从老家带回榆中。记得从夏官营下了火车,搭了顺风车去县城。我一直期待着县城模样,不会特别繁华,最起码也应该像浮山县城那样,街道不长,但有模有样。谁知到了家,父亲说刚才咱们是穿过县城回来的。

县城最繁华的地方,是电影院、百货大楼、新华书店。街道不长,感觉从这头能望穿那一头,多少还是让人有些失落。

所谓的人生转折,往往有一些完全身不由己的“不得已”,一如幼年被放养在乡下一样。回归原生家庭,实质上是从一个小县城换成了相隔千山万水的另一个小的县城。满脸的懵懂,一口土得掉渣渣的老家方言,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个有生疏感的家庭,一个没有朋友的学校,让我窒息。

一周后的校园生活彻底改变了我。小城像一座温馨的长者,接纳并温存着我。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质朴厚道,父母也用超乎寻常的关爱,呵护着这个乡下的娃娃。陈老师像极了妈妈,时不时问能不能听懂,同学们有没有伤害自尊心。第一次听到“自尊心”这个词,还不太理解。一个月后,功课上的优势,让陈老师放宽了心,同学们也刮目相看。母亲在县邮电局营业室上班,老师们去寄信时,常常给母亲聊起我的学习,偶尔考试成绩还没有下来,母亲比我早知道一些,成绩单让母亲特别长脸。

小城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人际关系淳厚,邻里之间,相处融洽。我在母校榆中一中度过最难忘的高中阶段。结识了来自各个乡镇的同学。青春的时光总是任意挥霍,也就是这种掏心掏肺的交往,也就有了一群知根知底的好朋友、好知己。

知青下乡插队,来到县城附近的周前村,最美好的花样年华便留给了这片热土。与土地打交道,有酸甜苦辣,更多的是从这块广袤的田野上感受到了土地的芳香,农民的质朴,还有人生的价值和社会担当。

又一次与小城分离是工作后,不过这次却不是无牵无挂的断隔。父母在世时,有空就会往家里跑。兰州——榆中的公路上,来来回回,跑了40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小城的那份眷恋更深,对人生来路的品读更清晰,情感更细腻。容不得说小城的不好,小城的正面消息会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疫情来了,或者闹地震了,会马上与家人们联系,询问情况。

很庆幸,人生定位的最好时光,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阶段,是在小城成型的。遇到最好的人,经历了学习知识、如何做人最要紧的人生阶段,学到了较扎实的文化知识,也为自己的工作经历乃至整个人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有人说,故乡是用来怀念的。在我看来也不完全是,故乡应该是回归亲情、放飞自我的精神栖息地。娘家两大家子人坚守在这方故土,探亲或祭祀先人,是少不了的。不知为啥,只要坐上去榆中的班车,一车的乡音一下子能把人融化,心情愉悦。沿途风景映入眼帘,每一次都能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居民们安居乐业,享受着生活的便利。我曾经插队的地方,正在发生巨变,有序进入城镇化行列,乡亲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最近高中同学小聚,地方选在麻家寺陆家大院。先去老同学陆立强家,房子去年翻新。四室两厅一卫两厨,新房布局装饰彰显主人个性,施工时他还率先使用外墙保温层新技术,有效减少了冬季取暖成本,为村里建房开了个好头。绿色环保的理念已渗透在农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他的生活状态大大改变了同学们的相像力,他说都是国家政策好,乡村振兴,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也让我想起榆中县脱贫摘帽的成绩,小城努力奔跑的样子,令人骄傲自豪。

一次与朋友们结伴逛榆中,沿大学城一路而行,一条高标准的新马路引起我的好奇,两旁路灯华丽,颇具规模,宽阔的路面笔直平整,绿化带里植被,居然是鲜活沸腾的芍药,那个美令人陶醉。来到李家庄,让号称娘家在榆中的我,差点惊掉了下巴。在我的记忆里,曾经与榆中一中一墙之隔的李家庄是大片的农田,现如今早已成为田园小镇。

徜徉在花海之中,或静静赏花,或拍一张美照,或倾听花开的声音……漫步在李家庄秋日的田园间,游客们纷纷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芳香。

一湖碧水,清澈透亮,荷叶婀娜,鸳鸯成对嬉水。与朋友临水而聚,掬一捧甜甜的兴隆山清泉,能品出悠悠乡情;打一罐清清的甘泉浸润三泡台,能飘出浓浓的茶香。人入画,景入镜。山青水秀,风景旖旎,出门就是水,人在画中游。旅游带活了乡村,带活了小城的一池春水。

小城是我人生的重要驿站,困了,累了,就想投入到她的怀抱。还好,父母留下老屋子还在,没有空着,租户们住着,也让这里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文成路的门球场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眼睛一闭,都是父母打球的身影。也许在人们的眼里,在周边高楼林立的气氛中,这些老房子、老院子,显得衰败、不合时宜,但在我的心里,是那么亲切,藏着许多成长的秘密、亲情和记忆。

小城的环城路开通、南河道修建,棚户区改造也让小城市迈入了现代化城市的行列。记得我的一篇文章《老屋里的时光》发于《兰州日报》,朋友从平凉打电话问,文中的小县城在哪?有一种带入感,感觉很美。我告诉她,是榆中县啊!她说去过兴隆山,小城真的很美。

小城的文化底蕴,还在于它厚重的历史古迹。有幸去青城古镇一日游,被浓浓的文化遗存所震憾。无论是榆中县的历史古镇,还是着力打造的特色旅游乡村浪街,高墩营文化乡村建设,都成为榆中县重要的文化名片。

对榆中深厚的情感,还来自于对父辈们一生奉献的敬畏之情。有一个小故事让我非常感动。那日在雁滩公园纳凉,偶遇一老者。听口音是榆中人,我说是老乡,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问我是哪个乡的?还真不好说,只好实话相告:山西人,并说起父亲的工作经历。老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是晋籍老干部?”我说正是。说到父亲姓杨,他马上说出了名字。聊起了那三十五位参与解放兰州的老革命,李安、赵子良、梁庭香等老人,让我感想连连。父辈们为小城的解放事业和建设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和精力,组织上没有忘记,把他们一一记在榆中县志里;老百姓没有忘记,把他们牢牢留在心底里。

记录时代,将小城的厚重珍藏在记忆里;细说变化,将一份感激镌刻在心底;绘就蓝图,将小城的帧帧美景一一描述。

□杨玉珍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