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癌症晚期裸捐 资助甘肃7000余学子

清华大学教授癌症晚期裸捐 资助甘肃7000余学子

原标题:一种大爱,为梦想传递——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与兴华助学行动记事

陈章武教授走进学校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本版图片均由甘肃兴华青少年基金会提供

陈章武教授走进学校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本版图片均由甘肃兴华青少年基金会提供

爱心团队跋涉在环县山村中走访学生家庭

爱心团队跋涉在环县山村中走访学生家庭

陈章武教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陈章武教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镇原县入户调查

在镇原县入户调查

在古浪县了解受助学生情况

在古浪县了解受助学生情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赵家和,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在自己癌症晚期的时候,却在考虑一笔“投资”——教育。从2006年捐出第一笔助学款开始,就一直坚持助学。2011年,疾病迫使他停下脚步,他却因此决定捐出全部积蓄,并委托学生陈章武代替自己完成心愿:成立助学基金会。

2012年2月,甘肃兴华青少年基金会在兰州成立,至今已走过十年助学之路。

十年,足以改变许多事,而兴华人的热情从未消减。

十年,兴华成熟了,付出了,收获了。

十年,足以铭记太多事,每一个兴华学子,每一位爱心人士,每一次捐赠活动,都值得铭记,也应当被铭记。

《这些年,兴华教会我》《我与兴华这6年》《兴华伴我展翅飞翔》《因为你们,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打开“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网站,一个个“兴华学子自强不息,筑梦成长的故事”映入眼帘。

如今兴华助学基金会已与甘肃等四省九市十七个贫困县区的24所优秀中学签订兴华捐资助学协议书。基金会坚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累计资助高中生7087人,其中80%的学生考入高等院校。

十年来,许许多多爱心人士在兴华助学基金会平台上发挥自身的光与热,照亮了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成为陇原大地上熠熠生辉的一抹亮色。

雪中送炭 无私帮扶

成立基金会开展捐资助学,这是赵家和教授的心愿,也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1998年,赵家和教授从清华大学退休,到美国担任客座教授。三年后,他执意回国,带回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万美元,运用投资的方式完成了收益不错的资本积累。

2006年,他开始做一件思索谋划已久的事情:捐资助学。

之后,他以“一位退休清华老教授”的名义,为贫困学生捐款。三年时间,就资助了上百名学生,捐出200多万元。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赵家和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但是他舍不得花钱给自己治病,他心里牵挂的只有贫困学生。

耄耋之年,重病缠身,为了让捐资助学继续下去,赵老师决定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1500万元来资助贫困学子。他将心中放不下的慈善事业托付给了自己的学生,并委托陈章武、刘迅和沈铭三人尽快成立一个基金会。

兴华助学基金会成立之初,正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坚持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是兴华助学基金会筹备之初即定下的宗旨。赵家和老师最初就嘱托:“我们这点钱,做不了多少事,要坚持雪中送炭,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后来定下办法是在贫困地区选优秀中学,困难家庭中选上进学生,即两个“困中选优”的原则。

“我们首先确定只去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且是县级(含县)以下的中学,不去省、地级城市的中学。那时,全国有8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重点就放到了甘肃,因为那里会更需要。”陈章武教授说。

2005年,陈章武就曾带领经济管理学院近200名师生,前往甘肃17个贫困县区,对60个乡镇的1090家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考察了当地34所学校、39家企业,对当地实际情况有了切身体会。

2011年陈章武以兴华助学基金会(筹)名义再次到甘肃各个中学实地考察。在基金会获得最终核准前,为了使甘肃贫困高中生能及时获得资助,防止辍学,陈章武以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筹备会的名义,与甘肃平凉庄浪一中、平凉灵台一中、庆阳镇原三岔中学、庆阳华池一中以及青海乐都一中五所中学签订了“兴华捐资助学临时协议”。根据协议,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每所学校各100名家境贫困生,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

2012年2月,在各方的协调支持下,几经周转,赵家和委托陈章武等几位发起人正式向甘肃省民政厅申请注册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兴华助学的各项工作依规开展,开始在西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爱的种子。

2012年7月,赵家和教授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

兴华助学基金会在兰州的成立,带给甘肃的不仅仅是基金会的资助资金,同时也是对甘肃省教育事业的支持,更是对甘肃寒门学子给予了鼓励和希望,照亮了许许多多贫寒学子未来之路,让赵家和老先生的爱心在甘肃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我”与兴华 有个约会

庆阳市环县一中2018级毕业生王安明,从小立志于读书,希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但却因为贫穷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在他最困难无助的时候,兴华出现了,在兴华的资助下,他顺利考入西安理工大学,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许志合,来自古浪县的贫困小山村,在兴华的资助与鼓励下,成功考入山东大学,也因此下定决心要让兴华的爱心传播到更多的人手中。

古浪一中2018级毕业生徐瑞考入天津商业大学;静宁县文萃中学2017届毕业生胡艳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灵台一中2017届毕业生李旭华考入中北大学;2018年,镇原县三岔中学柳丽婷同学以592分的好成绩摘得镇原县文科高考状元,被南京大学录取……

十年来,兴华助学基金会一直坚持“钱到、人到、心到”的兴华助学行动准则。

爱心助学,“钱到”是基本前提。

“十年前,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在全国一些贫困地区确实有因贫辍学的现象,一些家庭困难的学子希望能够继续学习,但迫于家庭条件,不得不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考上高中后又不得不放弃,有的即使上到高一高二后还得辍学。脱贫攻坚战在我国取得伟大胜利后,情况有了根本变化,但受到经济水平和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影响,一些特殊困难家庭仍然存在,在国家各项帮扶政策出台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力量伸出友爱之手,帮助这些困难学子完成学业。”陈章武说。

兴华助学金按秋春两个学期发放,坚持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在各受助中学兴华助学办公室老师们的全力支持保障下,组织寒门学子申请,经过调查、审核、公示的环节,确认受助名单,努力在第一时间将爱心款如数送到学子手中。2020年春季,因新冠肺炎在多地暴发,影响了各地中学开学时间和学校的正常管理,兴华助学仍坚持将助学金及时发到受助学生手中。

钱到外,兴华助学基金会还一直坚持“人到”。基金会组织爱心人士到受助中学走访慰问。十年来,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在祁连山麓丘陵荒漠,在大巴深山峭谷陡坡,在伏牛山中大小山村,兴华助学核心团队派出数百人次,不计公共交通,跋涉行程6万余公里,先后召开350场学生、老师、家长互动座谈会,数万人次参与,走访了近413户贫困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和受助学生面对面交流、交情、交心。

“人到”坚定了家长苦供孩子读书的信念和决心,交换了老师苦教孩子的心得和体会,鼓舞了孩子苦读的信心和意志。“人到”提高了爱心助学的温度,拉近了受助学生和外部爱心人士之间的距离,大大提高了助学效果,这相当于在爱心款的数字后面添了一个零。

“钱到”“人到”之外,更重要的是“心到”,心到可以发挥更加深远持久的作用,可以更好触及学子的心灵,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更好的引领作用。

“心到”没有可显示度,不可观察,不可计量。“因没有可显示度,也就更容易被误解。”陈章武说。因此,兴华助学基金会要有做好流血流汗又流泪的心理准备,才能坚持住“心到”,“心到”更多是在挫折、困难、甚至逆境中体现出来的。

在困难家庭中强调选择“上进”学生,上进意味着愿意学习、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的是助学金,不是发放奖学金,没有采用“学习成绩优良”等字样。因此,兴华助学基金会在与各中学商谈签订兴华捐资助学协议书时,没有提出升学率的指标条款和要求,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提出了要求。实际结果是接受资助的寒门学子,得到了关爱和激励后,学习成绩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还有7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

“如果没有兴华助学基金会,我现在或许是另外一个人,但恐怕不是我喜欢的那一个。”

“得到赵家和爷爷以及陈章武爷爷等爱心人士的慷慨资助,我才得以读完高中,顺利步入向往已久的大学。”

“兴华,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在经济层面给予我帮助的团体,更是一个给我强大精神支柱的友爱大家庭。”

……

受过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的学子们,说的话都是那么朴实。

大爱传承 只因有你

赵老师的一颗善心、一份善举、一批善款,如今已壮大成兴华助学基金会的大爱平台,联结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也帮助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慈善之花尽开遍,爱心星火可燎原,赵家和老师虽然已逝,但是他的“炭火精神”却一直在传承。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正在加入捐助行列,他们也和赵家和教授一样不肯留名。十年来,兴华助学基金会爱心队伍一直在稳定增长。

中兴通讯公益基金会代表中兴通讯股份公司8万名员工,先后与兴华助学基金会签订了两期长达十年的捐资助学合作协议书,每年捐赠300万元。在2018年,中兴通讯受到外部势力打压,企业经营遭遇困难,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一诺千金,将爱心助学款如数如期打到了兴华助学基金会的账户。

跟中兴通讯公益基金会一样,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锐捷公益基金会、上海睿远公益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也与兴华助学基金会长期携手,坚持爱心助学公益事业。

除慈善组织外,还有香港校友爱心团队、河南校友爱心团队、金融校友爱心团队、经02班校友爱心团队等清华大学校友团队,以及甘肃兰州28中校友、启迪阳光学友会等爱心团队,以完全自愿的形式,组成了稳定的爱心团队,也是长期坚持。

更有数以万计的爱心人士,从中管干部到退休工人,从耄耋老人到刚刚启蒙的学童,以及曾被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刚刚摆脱困境的学生,以企业、家庭、个人,甚至匿名的名义,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活动。仅国家电网天津电力公司,一次就有9609人捐赠爱心款。

天津电力公司退休女工王娅在给基金会第一次来信中写道,她是工薪族,没有大笔的钱,现在是个老年人了,一直在参与各种爱心捐赠活动。她表示基金会若愿意接纳她,她很愿意持续捐助下去。她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想到在西北有一个孩子,因为有她的帮助能持续学业,上大学,甚至读研,真是一件使人快乐的事。

基金会也曾收到一位年轻母亲从长沙的来信:资助想读书爱读书的孩子读书,是在中学时代许下的心愿,起因是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这不是救穷,这是给一个孩子种下希望,兴华助学基金会让自己少年的心愿开出花来。

曾有一位央企的基层领导找到基金会,他说他来自湖北洪湖,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文化不高,爱心无限,根据父母生前的教导和意愿,他要把父母生前使用的房屋、电器、首饰折现处理,加上少量的现金遗产,全部捐给基金会,延续父母的爱,并且他将继续做下去,自己捐不动了,由女儿接着捐。

爱心人士的捐赠意愿,都是希望把爱心款能送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寒门学子手中,但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大量志愿者默默地接力奉献。在这些志愿者的背后,似乎有一道光芒,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力量,让一些困难孩子们的春天从未走远,让时代的精神永不磨灭。

培养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未来,在赵家和老先生生前去过或未去过的地方,基金会的爱心理念将会越传越远,参与捐资助学的志愿者队伍也会越来越壮大。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