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唃厮啰的“踏白城之战”,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北宋和唃厮啰的“踏白城之战”,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原标题:人文临夏 | 历史上的踏白城之战

●张有财

1596949945222490.jpg

癿藏城远景

在积石山县癿藏镇旧城街道东侧的平川地里,矗立着一座东西长270米,南北宽约150米,占地4.05万平方米的古城,城墙高12米,用夯土版筑而成。墙基厚约2.5-3米,东、南、北城墙各有一个城门。据《积石山县志》记载:这座古城为宋代吐蕃首领唃厮啰之孙木征所筑,史书上称之为“踏白城”。北宋熙宁年间,吐蕃首领木征、鬼章曾在此与王韶率领的宋军进行了数次惨烈的战斗,史称“踏白城之战”。

踏白城之战是北宋与唃厮啰政权之间在临夏境内发生的一场战役,该战役虽然以北宋的胜利而告终,但却对北宋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该战役的历史背景、作战经过和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踏白城之战的时代背景

2.bmp

癿藏城内一角

公元9世纪末叶,曾经与大唐对峙、称雄青藏高原两百多年的吐蕃王朝在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中衰落而迅速坍塌,王室遭到杀戮,族种分散,不相统一。到了北宋初年,有一支吐蕃王室流亡后裔在河湟地区建立了一个政权,由于它的开国领袖是唃厮啰(意为“佛之子”),史书上称之为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生于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是吐蕃亚陇觉阿王系的后裔,其先辈为了躲避宗室战争、军阀割据的内乱,流落到今天的吐鲁番地区。唃厮啰十二岁的时候,被一个叫何郎业贤的河州吐蕃人从西域接回。当时,吐蕃国势早已衰微,西藏本土,四分五裂,河陇一带,更是“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然而此时居住在吐蕃东北地区的党项族在其杰出领袖李继迁的领导下,在北方强国契丹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强盛。他们以灵、夏地区为中心,南侵北宋边郡,西略吐蕃、回鹘,大有一统西北之势。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李继迁攻破河西走廊的大门——凉州;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用计擒杀吐蕃西凉六谷部领袖潘罗支。河陇地区吐蕃各部落失去了统一的领袖,“西蕃无主”,如鸟兽散,而强悍的西夏铁骑却日日进逼,河陇吐蕃大有被西夏军队吞食的危险,形势十分紧迫。

唃厮啰被接回以后,名义上虽然是吐蕃至高无上的赞普(吐蕃之王),但实际上却是河湟地区宗教领袖和地方豪强手中的傀儡。早期被河湟实力派豪族大僧侣李立遵拥立,初居廓州(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后与李立遵失和,率众走邈川(今青海乐都),为温逋奇所拥戴,以温逋奇为论逋(相),拥兵六、七万。宋天圣十年(1032年),温逋奇发动宫廷政变,欲废唃厮啰自立,后被平息。为扩展势力,唃厮啰举族徙青唐(今青海西宁市),从此,这个河湟地区的吐蕃政权才真正掌握在其领袖唃厮啰的手中。唃厮啰亲政以后,改变李立遵和温逋奇时代投靠西夏、与宋为敌的外交政策,极力主张“联宋抗夏”,得到了北宋王朝的大力支持。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宋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授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观察留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加保顺军节度使,兼邈川大首领,并且,屡次给唃厮啰以物资上的援助。

唃厮啰的亲宋政策,引起了西夏政权的不安。由于唃厮啰所统治的河湟地区正处于西夏国土的肘腋之间,再加上唃厮啰政权拥有一支六七万精兵的强大军队,这对于西夏来说,无疑是一大隐患。因此,西夏景宗元昊想用自己强大的武力迫使唃厮啰就范。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李元昊率军亲征河湟。此时的唃厮啰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知道西夏军队勇猛善战,刚到河湟,士气正旺,且众寡悬殊。于是下令坚守青唐,不与敌军交战,以此来拖垮西夏军队。另外,他又派人探听西夏军队的虚实,得知西夏军队渡宗哥河(湟水)时,以插旗帜标出水浅处,就暗中派人将旗帜移到宗哥河的最深处。当两军会战时,唃厮啰亲率精锐的吐蕃军队冲向疲惫不堪的西夏军队。西夏军队逃归时,以原来插旗为标志渡河,结果跳入水深流急处,被溺死了十之八九。这一仗,将所向无敌的西夏军队打得威风扫地,尔后,又“数以奇计破元昊”,使这位骄狂无比的西夏皇帝再也不敢侵犯唃厮啰的疆土。

唃厮啰由于采取了联宋抗夏的政策,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南侵,保卫了河湟地区的吐蕃各部落,一时威名大振。熙、河、洮、岷、叠、宕、湟、鄯、廓、积石等州军的吐蕃部落都集合到唃厮啰的旗下,连原来投靠西夏的一些吐蕃部落都纷纷反正归蕃,甚至,一些被西夏打散的回鹘部族也归依到唃厮啰的麾下。幅员迅速扩大,其疆土东南到三都谷(今甘肃甘谷县),北接祁山,南至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西达青海湖,号称三千余里,直接与北宋、西夏、回鹘、于阗、卢甘等国相连,人口达到一百多万户,形成了强盛的东吐蕃联盟,达到了吐蕃分裂后的最盛状况。青唐成为甘青地区吐蕃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宗教的中心,史称其所建政权为“唃厮啰”政权。

宋治平二年(1065年)唃厮啰病逝,其政权发生了分裂,长子瞎毡居龛谷(今甘肃榆中境),后迁入河州,次子磨毡居宗哥;三子董毡继赞普位,仍继续执行其父的施政措施,与北宋保持着友好关系。宋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出兵攻北宋环(今环县)、庆(今庆阳)二州,董毡提兵助宋,乘西夏西线空虚,沿边抄掠,迫使西夏撤兵,宋军大部分将士才得以生还。

北宋和唃厮啰政权之间的这种军事友好关系到宋神宗继位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导火线则是北宋的熙河开边军事行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向宋朝廷上《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主张,宋神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命王韶前往秦州主持边事。熙宁五年,又命王韶率大军向唃厮啰政权属下的熙河地区发动了进攻,此时的熙、河诸州(今天甘肃省临洮、临夏)为唃厮罗的长孙木征所占据。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王韶发兵攻打河州,斩木征部众千余人,俘木征妻瞎天牟和儿子续木洛,木征带部众仓皇逃走。木征撤出河州后,其部属数千人围攻香子城(在今和政县城),王韶派兵驰援,木征乘机又率军夺回河州,王韶害怕陷于重围,遂退回熙州。王韶任命熙河将景思立知河州,在宁河寨执行州事。八月,王韶命景思立、苗授屯兵宁河寨,自己领兵穿越露骨山陡石关口,过冶木河谷,南入洮州界,降服木征弟巴珍觉,断木征后援,然后回军与景思立等分道攻取河州,宋军占领河州后,命景思立驻扎。到次年九月,又相继占领洮(今临潭)、岷(今岷县)、叠(今迭部)、宕(今宕昌)等地,“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帐”,为宋朝开辟了两千余里的土地,史称此次行动为“熙河拓边”。

当王韶大将景思立攻取河州时,正值木征率主力与王韶在露骨山一带决战,河州守城的吐蕃兵士只有一千人,不战而降,景思立便认为吐蕃兵不堪一击。由于宋代战功是按敌人的首级计算的,景思立虽攻取了河州,却没有敌人的首级可计功,按当时的赏格,取一首级赏绢五匹,军中鼓噪不满,于是先是有军士杀了几名降兵,作为主帅的景思立并未下令制止,宋军攻取河州后,粮食和水的供应都很紧张,一千降兵成了累赘。几天下来,一千降兵竟全被杀光。景思立部的杀降所为,激怒了河州周围的吐蕃部落,也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宋朝王韶在熙河地区的“拓边”行动对河湟地区的唃厮啰政权造成了严重威胁。虽然熙河地区的吐蕃族自唃厮啰去世后,实际上已经形同独立,但是名义上毕竟仍打着唃厮啰政权的旗号,何况北宋还把应该是唃厮啰政权属地的熙河诸州收归己有,到了这个地步,作为唃厮啰政权继承人的董毡对此已经无法忍让了!另一方面,木征虽已被王韶打得一再败窜,但他仍不甘心失败,希望卷土重来,他也知道只凭自己的力量,势孤力单,绝难与宋军抗衡。于是,木征便向他的叔父,也就是唃厮啰政权的国王董毡发出了求援。

董毡与木征叔侄之间虽然一直有矛盾,可是现如今外人都欺上门来了,如果再不抛开私怨齐心对外,只会被宋军各个吃掉而已。董毡权衡利弊,觉得要是让宋朝攻占了熙河全境,那么湟水流域的东方门户就几乎完全洞开了!于是,董毡派出了他的得力干将、吐蕃名将青宜结鬼章,出兵河州往援木征。

踏白城之战的经过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初,在木征还未与董毡接上头的时候,王韶便以为熙河已定而安心前往京城向宋神宗述职复命了。木征见王韶不在,便急不可耐地欲立马乘机遣兵夺回河州。但是鬼章比较老练,他冷静地分析了吐蕃兵擅长野战、山地作战,不善于攻城,而宋军却精于守城的形势,制定出了引宋军出城,再设伏歼之的策略。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鬼章将作战的地点选在了河州城百里之外的踏白城,踏白城是河湟进入河州的重要入口,攻打踏白城可以达到“攻其所必救”的效果,同时周围群山连绵,便于隐藏伏兵,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会操在吐蕃军的一方,而不是宋军一方。为了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鬼章针对守将景思立自尊心强的性格弱点,采取了以下的步骤:第一,偷袭宋军在河州地区的伐木士卒,并杀害宋军的小校七人,激怒宋军。第二,送一封出语不逊的“谩信”给景思立,信中极尽诋毁辱骂之语,说景思立兵无能,除却杀降,上了阵就尿裤子,又说王韶是英雄,你景思立是一只狗熊,王韶一走,你连城门都不敢出,激怒其失去理智。第三,让宋军的昔日败将木征引诱景思立到踏白城。

景思立经不起鬼章的激将法,又因在过去攻取河州的进展一直相当顺利而非常轻敌,遂在一怒之下不管部将如何劝阻,点汉、蕃兵六千人,立马出城与木征一较高低。就这样,景思立率六千兵出城与吐蕃军交战。没多久,木征就显露败象而往河州西北的踏白城退走。景思立挥军追击,势要一举荡平木征。然而,木征军其实是佯败,鬼章早已在踏白城周边布置好两万多人的伏兵,就等宋军钻入圈套。当景思立一路追击木征至踏白城的时候,马上陷入了鬼章与木征在此设伏的两万吐蕃士兵的重围之中。

面对数万吐蕃军的围攻,景思立自领中军,命部将韩存宝、魏奇为先锋,王宁策应,王存为左翼,贾翊为右翼,李粢殿后,赵亶策应,迎战吐蕃兵。双方激战十余回合之后,鬼章另遣偏军绕至宋军后方,击其不备发起攻击,虽然景思立早就防着鬼章会袭其后方,而命李楶殿后防卫,但李楶却在关键时刻畏敌避战,致使景思立的后方顿时空虚而被鬼章轻易攻破。这样鬼章便顺利地将景思立各部孤立包围了起来,并发起了猛攻。交战中,宋军大将王宁战死,陷入鬼章重围之中的景思立,在经过一番激战之后,勉强突出重围。但是部队已经伤亡过半,主将景思立也身中三箭,韩存宝、魏奇等将领也均身负重伤。景思立因为魏奇受伤过重,便独弃其军先行,这时原本被景思立派遣去殿后的部队被吐蕃军击溃,连带其前阵接应的宋军也跟着溃乱。景思立且斗且退,中间也曾一度打退了吐蕃追兵,但已经无法挽回颓败之势了!景思立对诸部将感慨道:“我刚才以百骑退走吐蕃兵数千人,但是我军中却无人能趁机与我配合相助,现在我军的败势再无法扭转了,我当自刎以谢朝廷”。说完之后,便欲自刎,被部将们制止,但景思立死意已决,又返身杀入敌阵,掩护剩余的残兵撤返,最后阵亡殉国。与景思立一起壮烈殉国的还有大将赵元凯,韩存宝、李资、景思谊等大将则因景思立吸引住鬼章军而侥幸逃脱。韩存宝带两名亲兵追赶王韶报信,在熙州韩存宝因箭伤发作,只得留下养伤,两亲兵追到兴平,终于追上了王韶。木征听说景思立战死,又收罗了数千吐蕃兵围了河州城,随即氓州也被吐蕃兵围困。

王韶从京城开封回至兴平,得知河州被围消息,与李宪日夜疾驰熙州,选兵二万驰援,进至宁河(今和政县),木征知援兵到,拔兵而去。而王韶以兵循西山,即从宁河出发,经牙塘关,出槐树关,过大夏河,入卧龙沟(今临夏县境内)翻山绕到踏白城背后,此时木征借来的兵都被鬼章带回了青唐,剩下的吐蕃兵不是王韶的对手,王韶焚烧吐蕃2000余帐,杀7000余人,获牛马8000余头,自是木征势衰,不得已率首领80余人降宋。木征被送到京城后,被宋神宗封为荣州团练使,赐名赵思忠,成为朝廷的命官。

踏白城之战的影响

3.bmp

癿藏城墙局部

踏白城之战虽然以宋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此战宋军也受到了重创,其知名度虽不高,却确实对北宋、西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踏白城之战让北宋认识到了唃厮啰政权强大的军事力量,虽然宋军占领了熙河等州,但已无力西进,为唃厮啰政权在青海地区的延续争取了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也让唃厮啰政权的国祚向后推延了三十多年。直到北宋哲宗当政,采纳河州知州王赡的“取青唐之策”,元符二年(1099年)派宋军西进,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唃厮啰政权最终分崩离析,瞎征归于宋朝。北宋统治力量进人青海后,参照唐代建置,在河湟地区设了三州一军,即西宁州、湟州、廓州和积石军。其中西宁州治即青唐城,宋军第一次入青时,诏设鄯州,崇宁三年(1104年)更名“西宁”。湟州即青海民和,廓州在今青海省化隆县西,积石军在今青海省贵德县。

第二,踏白城之战改变了唃厮啰政权的外交策略,唃厮啰政权原本外交立场是联合北宋抵抗西夏,但在北宋对唃厮啰政权用兵,特别是踏白城之战后,唃厮啰政权方面认识到若没了西夏,唃厮啰政权将直接被北宋吃掉,迫使唃厮啰政权与西夏联合,此后,唃厮啰政权开始或明或暗与西夏暗通款曲。后来西夏内部发生了几次纷乱,北宋趁机进兵,但是关键时期都被唃厮啰政权拖了后腿,遂使西夏屡屡逃过一劫。

(中国临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