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泥韵指尖传神 陇上艺人"塑"说人间百态三十余载

匠心泥韵指尖传神 陇上艺人"塑"说人间百态三十余载

原标题:“塑”说泥土的“生命”

记者:马健 刘刚林

泥塑,也称彩塑,是中国一种传统、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从远古满足生产生活的陶器制作到今天追求精神文化的泥塑艺术,无不倾注着劳动人民的辛劳、智慧和汗水。

河州泥塑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1621388649808879.jpg

河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常天平

河州泥塑,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和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在临夏市博物馆内收藏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人头彩陶器盖,属于新石器时期。若论保存最具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可上溯到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兴建。从西秦至唐宋元明等朝代更迭的历史中,随着炳灵寺石窟不断开凿扩大,河州泥塑(雕塑)艺术也一步步成长、壮大和成熟,在千余年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创新变革,逐渐形成了河州泥塑独特的艺术形式。2011年,河州泥塑被列入临夏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批优秀的泥塑艺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一如既往地延续着河州泥塑的非遗传承之路。

“河州泥人”常天平,是当代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典型代表,现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副高级雕塑艺术师,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传承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他自幼酷爱美术,1983年拜当地民间艺人积石山系泥塑的第五代传人戚永武为师,专攻民间手工艺绘画、泥塑,后又多方拜师求艺,不断提高泥塑技艺。他的泥塑作品题材丰富,取材立意极为广泛,内容包含民族民俗、农耕文化、工匠文化、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村记忆的生活场景,泥塑人物造型神情生动,别具一格。作品小到玩具、摆件、生活器具,大到古典建筑、农家院落、风景名胜、鲜活的生产与生活场景、民俗场景等。特别是古河州古朴的农耕文化、多彩浓郁的田园生活、璀璨的民族民俗风情、乡土民居和生产生活场景等是他特别关注和创作的题材,更是他泥塑艺术的亮点,创作完成的一件件古朴生动且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成为临夏各族人民的乡村记忆和浓浓乡愁。

河州泥塑的技艺特点

3dae4a62-57b7-4f1a-8af0-36047750d7fa.jpg.jpg

彩陶王故里

b23c999f-62ff-4cc3-8cf8-b98621957f25.jpg.jpg

河州水磨

河州泥塑的最大特点为纯手工捏制塑造,主要包括捏与塑两类。第一类为“捏活”,主要是捏制小型造像,如二龙戏珠、凤凰牡丹、宝瓶、吉祥八宝等,再烧制后使用,多为建筑配饰。第二类叫“塑活”,也称泥彩塑,主要以塑造传统寺院、庵、庙、道观建筑内的大型塑像为主。捏、塑两种技艺完成后,进行施彩,故泥彩塑又一特点是三分塑七分彩,塑是形、彩是神,泥是韵、色是魂,因此,塑匠必须具备民间画匠扎实的绘画基础。民间画匠的整体技艺涵盖了油漆、纸扎、绘画、壁画、唐卡、塑像及古建筑彩绘等,塑匠只有掌握了捏塑与彩绘技艺,方能驾驭塑匠的冠名及承揽业务。

河州泥塑制作时,选用当地土为原料,常见的红粘土、白土、细毛沙,按4:3:3比例和匀搅拌、锤、揉、捂等流程,也根据所塑作品大小做配料调整,如:加糯米汁、蛋清、石蜜、棉花、纸筋、秸秆、麻穰,将泥巴加工至非常细腻粘柔,手感达到极佳,创作者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最佳灵感,创作出超乎想象的精品。泥彩塑像多分布在大西北,南方气候湿潮不易存放。传统泥彩塑广泛应用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立骨架(立桩)后,上泥;第一层“糙泥”胚子,第二层“中泥”造型,第三层“细泥”精塑,上色;再者,补缝封漆、底碍处理、沥粉、敷色、贴金。

河州泥塑的当代风彩

9c3354f9-b091-4e1c-8ad1-5f6d8bd6896f.jpg.jpg

东乡族擀毡

6014a958-d99d-4dd3-ac8f-2646d4852f6c.jpg.jpg

河州老榨坊

4c804deb-c819-4665-893e-4ffea25076e5.jpg.jpg

丝绸之路临夏段

常天平用泥塑还原了百姓真实生活,为黄土高原上的泥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说:“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责任用泥塑方式歌颂我们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歌颂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陇山陇水。”他曾先后到天津泥人张创作基地、陕西凤翔泥塑创意园、唐山泥塑“清明上河图”产业文化园等地考察、交流学习,传承优秀的中国民间泥塑手工艺,汲取各种泥塑艺术精髓,博采众家之长,积极带动临夏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产业健康发展。三十年如一日,创作泥塑作品1800多件,分别展览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泥塑艺术馆、东公馆精品泥塑馆、茶马古市泥塑艺术综合馆。他以泥为生,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梦想,以泥巴为材精心设计创作,用一件件作品记录全州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团结发展奔小康的社会变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讴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近年来,常天平的泥塑作品屡获佳绩:2014年9月,作品《夯歌》在第十二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一等奖;2015年8月,《农耕系列》作品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长春)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获精品奖;2016年9月,作品《工匠精神》获文化部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泥面塑)大赛三等奖;2017年3月,作品《木工系列》《麻布制作》在兰州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创作创新、制作技艺两项二等奖;2019年1月,“河州泥塑”荣登央视CCTV-1台《中华民族》栏目,播出《八坊十三巷·泥人常》节目;2020年6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常天平为客座教授,并设立工艺大师班进行授课,同年10月,作品《河州秧歌系列》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西安举办的“中国西部最美小康路”主题展中获第十五届“山花奖”。

在泥巴的艺术世界里,常天平秉持着工匠精神,积极探索河州泥塑艺术当代的传承和保护,并思考与文化旅游等市场化结合的新路子,通过泥塑工艺的研学旅行、非遗文化进校园、游客体验、培养泥塑艺术传承人等方式,使流传数千年的河州泥塑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产业,成为临夏亮丽的文化名片。

c2594f2d-cd19-4b89-b2e9-ad3360143f41.jpg.jpg

泥塑技艺传承

56个民族(部分)

匠心泥韵指尖传神 陇上艺人"塑"说人间百态三十余载

(中国临夏网)